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中学教育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五十年代初,本地只有小学校。高小毕业升中学需到南岔或伊春等地就读。1956年,
伊春特区教育局拨款,在职工子弟小学增设两个初中班。学生来源从大车林业局和企校
合一的带岭森工实验学校职工子女中招收。翌年,成立带岭林业职工子弟中学校。设三
年制初中。校址在带岭镇有林路西部北侧(现森警队位置)。
1959年,上级教育部门批准本区中学设立一个高中班,有50名学生。1961年,带岭
林业职工子弟中学高中班又并入南岔二中,本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需到南岔上学。
1965年,带岭中学校址迁至北山原带岭高旧址(即现一中位置),学生人数增加,由原
来的12个班增加到16个班,703名学生。教员增加到60名,其中大中专院校毕业生43名。
区(局)党委为提高教学质量,选调几名学工、学林的大专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同
年,在局址路中部路北(现白楼后院)成立一所工读中学。初期招收一个班,半工半
读。“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推行厂办学校,该校改称带岭运输处中学。1970年,带岭
中学恢复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运输处中学子1972年一分为二,成立带岭第二中学与
带岭第三中学。(三中最初的校名叫发电厂中学)
1975年,带岭第二中学校迁至带岭镇西山原五一厂旧址,将五一厂旧房舍重新整
新建,地址在育林路发电厂东侧。1983年,第三中学增招两个职业高中班,除普通课程
外,还开设林业、农业课,学生有107名。1984年三中亦称职业中学校,两块牌子、一
套机构。
从1966至1982年,本区中学教育发生两大变化,~是“文革”后期;在中央“开门
办学”的号召下,中学办厂之风盛行。三个中学先后开设水工厂或细木工厂。区革委会在
“支持校办林场”的口号下,划给三个中学各一块林地,以解决校办工厂原料来源问
题。几年间,学生劳动多于上课,上课又“闹革命”,开卷考试,结果教学质量下降。二
是1982年,为解决山上林场办“戴帽”初中,教员少、教育质量低等问题,在局职工代
表和区人大代表的建议下,区政府决定取消林场“戴帽”中学,林场职工子弟升入中学
的学生,一律到山下中学就读,集中食宿,并由局给予生活费补助;学生周末回家及星期日
返校乘车一律免费。同时又给各中学增设了专职校医,开辟理化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图
书室等,并先后提拔一批德才兼备、有大专文凭的老教师,担任各中学领导职务。这些
措施对促进中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大作用。1982年,高中毕业生直接考入清华、
北大等重点大学的学生有12名,包括考入其它大专院校的考生达29名;考入各中等专业
学校的学生有18名。是年,有2名考生的考试成绩超过500分。这一年升学率居伊春市之
首。1985年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22名,中专21名。
1985年,全区有4所中学:第一中学(高级中学),第二中学(初中),第三中学
个职业高中班,学生914名。中学教师180名。1982年,在职工住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建1栋500平方米的“园丁楼”分给教师居住。1,400平方米的1栋楼房作为学生宿舍和
集体食堂,学先宿舍集中供热,每个学年一个床铺,食宿条件比较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