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成人教育

第五节 成人教育


摘除文盲
本区成人教育始于1952年。初期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为领导扫盲工作,局成立了
扫盲运动委员会,下设扫盲办公室,设专职主任1人,专职干事2人,各基层单位配专
职教员2人。由行政和工会共同组织领导。采取上大课、互救互学、“小学生”制等多
种方法。扫盲对象主要是职工中的目不识丁者;以后又发展到扫除职工家属中的文盲。
少数职工脱产学习,多数人是到业余学校上课。初期学习条件较差,无固定场所;多以
工舍、食堂作课堂。学习时间多在晚间6至8点进行。教材是全国总工会编印的《工人
识字课本》,还推行过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以《速成识字课本》为教材。利用旧式注音
方法教学。识1,500字为脱盲标准。
1952年夏季,首办3个脱产速成识字试点班,学员100人,来自各生产单位。试点
班分别设在汉河、森铁处、制材厂等处,学期两个月。试点后即在全区各单位推广。截至
1955年。全区共办业余扫盲班51个。脱产班5个,扫除文盲2,000余人,其中70%是职
工。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文化水平,扫除干部中的文盲,同年8月,森工实验学校附设老
干部文化补习班,设扫盲、初小、高小、初中4个班。学习期限2至3年,招收200名
学员。学员是来自全国林业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劳模。文化补习班配专职教师12人
1957年学习期满,经正式考试,有40人达到高小文化程度,100人达到初中一年文化程
度,60人达到初中二、三年级文化程度。考试及格后,由带岭森工实验学校颁发《结业
证书》。
职工夜校
1956年,在扫盲住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林业局设立了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
时称“职工夜校”。借用林业子弟小学教室,下午6至8时上课。每周学习12个小时。
学员有250人,共6个班,其中高小4个班,初中2个班。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历
史、地理,后又增加物理课。聘请带岭森工实验学校和子弟小学教师兼住教员。1958年
补习班结业,经考试及格的学员发给成绩合格证书。
在1960年前后自然灾害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职工教育工作名存实亡。在近
20年时间内,没有开展职工文化教育工作。1979年,恢复职工教育专门领导机构,区设
立了工农教育委员会,下设工农教育办公室,有8名工作人员,其任务是对职工、社员、
青年进行政治、文化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工作。
“双补”教育
鉴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数初高中毕业生文化程度偏低,1982年7月,根据上级
部署,对1968年至1980年中学毕业的社会青年、职工进行一次技术、文化补课工作。补课
以脱产为主,集中办班学习,时间为6个月或1年。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掌握文化知
识,提高技术水平,在“双补”学习中规定“四不准”(“双补”不合格不准升级,不
准调资,不准进修,不准出徒)制度。到1984年末,共办脱产文化班6期19个班,学员
1,080人。林场办脱产班3期4个班,学员150人。开设双科(语文、数学)课程,学期4个半
月,合格率达95%。各基层单位还开办了单科(语文)学期2个月的脱产班,计25个班,
学员980人,合格率达80%。到1985年全区文化补课合格者共有2,165人,占参加文化补
课学员的88%,还有部分自学经考试合格者320人。提前二年完成全区文化补课任务。
从1982年以来,全区共办技术补习班11个,参加学习的工人400人,经考试合格者
350人,完成技术补课计划指标的52.5%。东方红林场、黎明林场、发电厂、科研所、
服务站被评为区“双补”先进单位,有23人被评为先进学员,还有优秀学员200人。本
区曾经两次被评为伊春市“租补”先进单位。东方红、黎明两个林场被评为伊春市先
进集体,出席市的先进个人有4名。1983年5月,本区又被省林业总局评为“双补”
先进单位;先进教师1人、先进办学领导干部1人。1985年9月,经伊春市“双补”验
收团到本区检查验收,参加“双补”学员数学及格率达78%,语文及格率为90%,技术
学习及格率为86%。本区成人教育工作多次受到省林业总局和中央林业部的表扬奖励;
先后6次参加省、市召开的“双补”经验交流会。
职工中等专业教育
在开展 “双补”教育的同时,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工人,耍求进一步提高文化、技
术水平。因此,1981年5月区党委和区政府决定开办职工中等专业业余学习班。初办4
个班,设中文、财会、林机修理与运用、营林等专业,对口招生120人,学制3年。毕
业考试及格后,由区发给结业证书,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择优选用。
为了举办正规的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举办职工中等专
业学校的试行办法》和《黑龙江省关于举办职工中专的具体补充规定》,区职工业余教
育办公室起草《关于成立带岭林业实验局职工中专学校的办法》的报告,经区(局)研
究决定,分别上报伊春市和省林业总局、省教育厅和省工农教育办审批,1982年8月,
正式批准本区成立职工中专学校,校址在技工学校内,于1984年招收新生。同时,将原
有4个专业班重新审查,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现在,本区中等专业学校学员有142人,
其中从绥棱等林业局招收15人。1985年5月,除营林班38人继续学习外,其余毕业生均回
原单位工作。1985年6月,又招收两个财会中专班,学员86人,其中在局外招收25人。
毕业后仍回原单位工作。
职工业余高中及高等教育
1983年,本区成立职工业余高中班,动员部分“双补”合格、考试成绩优秀的青年
工人参加学习。当年开办3个班,共有120人。学习高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课程。
学期为一年半,每周学习4天(晚6点至8点)。1984年10月未结束。
从1979年至1982年,本区还开办物理、化学、数学、英语单科结业的电大班,学员
32人。参加学习的人员主要是中学教师,已在1982年春季结业。
1983年至1985年,还开办过学习期限为16个月的全国高考自学考试辅导班1期,由
区党校管理,学员42人。培训主要对象是机关和基层干部,学科是文史专业。
1984年秋,根据伊春市职工业余教育部门的安排,举办脱产学习的高中班,学期8个
月,招收学生50人。学员对象是青工中文化程度较高、有希望进入高等学校者。1985年
高考前结束。
1984年,本区开办过全省统一招生的电大英语专科班,学期4年,学员34人。参加
学习的主要对象是中学教师和科技干部。由电大管理站管理。同年9月,又开办全省统
一招生、以知识青年为对象的电大脱产班,学制3年,学科是化学工程类制浆造纸专业,
开设19门课程,学生41人。
到1984年止,本区参加高等院校函授学习的学员有52人,还有218人在省内外一些
大专院校、职工大学离职学习。入学前经过统考,择优录取。学习期限最短1年,最长
4年。学习期间,照发工资。截至1985年,已有如人返回工作岗位。
职工接受高等教育的另一条渠道是本区党校举办的党政干部自学班。脱产学习,学
习时间2年,参加全国党政干部自学统考,学习期满,考试合格,由黑龙江大学发给毕
业证书。还有部分干部参加省内外刊授大学学习,自费入学,单科结业。1984年开办,
至1985年已毕业35人。
截至1985年末,本区有2,458名职工接受文化补课,有664人受过技术补课教育,并
达到合格。此外,还有205名知识青年完成初级文化补课后转入中级补课学习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