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文化组织及活动

第三章 文化

第一节 文化组织及活动



解放以前,带蜂群众文化生活贫乏,只有个别说唱艺人、耍猴卖艺者及二人转班子
偶尔到本地献艺。演出多在街头、旅店或工棚内进行。1943年前后,在青林路中部现日
杂商店处建造一座简易木楼(时称“小楼”),常有流动说唱艺人、驴皮影班及小戏班
在此演出。所演节目多为黄色、善恶报应、凶杀之类内容。从19好年至1950年,演出形
式、场地无大变化。所演剧目内容因管理不严,散布色情及迷信之类节目仍不时出现。
1952年后,党和政府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到工作日程,责成党委宣传部门负责领
导此项工作。当时,佳木斯、绥化、望奎、庆安、烨川等市县的小型剧团、说唱艺人在
此演出过《左连城告状》《朱买臣体委》等戏曲节目。演出地点多在大工棚、集体食堂
进行,条件较差。1953年,由分区工会组织职工业余文艺演出,一度成立职工业余剧
团,自编自演一些反映林区新人新事的小节目。山下各生产单位开始建立小型图书阅览
室、文化活动室,组织工人开展业余文艺和读书活动。
1954年,成立伊春县带岭书店门市部,销售书刊。1956年,从伊春评剧团请来几名
专业文艺工作人员到带岭落户,担任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指挥、导演、演奏员等。从此
本区群众业余文艺活动开始活跃起来。在此以前。松江省歌舞团曾来带岭,在小俱乐部
演出歌剧《星星之火》及歌舞节目。职工俱乐部(干校礼堂)建成以后,经常放映
电影。小型文艺演出也多以俱乐部为场地。1962年,职工俱乐部曾开办戏曲训练班,为
基层培训文艺骨干20余人,并进行映前文艺演出20余场次。此时全区群众文化工作归分
区工会和文教科双重领导。
1963年至1966年,伊春地区每年举行一次职工业余文艺汇演。要求各区(局)演出
队汇演自编节目。为此,由分区工会出面,在文教科协助下,每年春季都将各单位文艺
活动骨干集中在一起,赶排文艺节目,以局职工业余文艺演出队名义,参加全市职工业
余文艺汇演。参加人员一般是20人左右。本区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每年均有获优秀
表演、创作奖者,三次被评为伊春地区文艺活动先进单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
始,歌剧《有马记》及歌颂营林村等文艺作品,被斥为“毒草”,作者遭到批判;
参加省市职工业余文艺汇演的个别演员也被点名批判。过去十多年的群众文艺活动
权全盘否定。1970年,区革委会遵照上级指示,成立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始演唱
“样板戏”,先后排练金术《海港》及《沙家换》、《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京
剧选段,在职工俱乐部、大操场及林场进行演出。当时群众自编自演节目,必须坚持以阶
级斗争为纲,以“三突出”快出正面人物、一号人物、英雄人物)为创作演出指导原
则。在这个时期,本区群众自编自演以“批林批孔”为内容的曲艺节目和小型话剧,参
加伊春市群众业余文艺汇演,也曾多次获得奖励。
1967年,掀起“红色海洋”运动,各级革委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大街小巷、墙
壁柜面,到处涂抹红色,上写《毛主席语录》,或者绘画大宣传牌,矗立街头或工厂门
前。1974年,在“学习小靳庄”运动中,区(局)主管部门曾多次组织开展群众性歌咏比
赛和赛诗会。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职工俱乐部积极配合开展此项工作。各单位革委会
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写诗资待活动。黑板报、墙报写满诗歌。形成豪言壮语满墙、标语
口号到处可见的局面。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区文教科建制恢复。翌年,文化馆成立。在企业整顿
中,群众文化事业重点抓了基础建设和组织建设,实行归口领导,解决了经费、设施、
活动阵地、工作方向等一系列问题。
一、充实机构
1982年,根据区党委部署,文教分开,建立了文化科,配一名科长,一名副科长,
两名科员,负责全区各项文化事业的管理工作,并实行科馆(文化馆)合一,为文化科
馆充实了骨干力量,培训了干部,开展了对基层的文艺辅导工作。广播站改为广播事
业科,实行科站合一,调整、增强编播力量,改革稿酬制度,推行编播责任制,提高稿件
质量与工作人员责任感。同时,文化馆吸收一批青工与知识青年进入业余文艺队伍。他
们接受新鲜事物快,演出节目新颖,为群众喜闻乐见。近年来出现了一批能歌善舞的新
秀,有十多名业余文艺活动骨干,通过考试进入省、市专业剧团工作,或者考入省市艺
术音乐学校深造。
二、增加设施
从1977年以来,本区文化设施大幅度增加,企业腾出300多平方米的房舍,辟为文
化馆(内设图书室、电视放映室、排练室等);在带岭镇中心区扩建有100平方米营业
室的新华书店。文化馆及林产工业公司等单位开展群众业余文艺活动所需的乐器、服
装、灯具等已全部重新。新添置的电子琴、电吉它、架子鼓等大型乐器,价值万余元。
广播站发展步子更大,1973年架设至碧水林场25公里长广播专用线;1976年专用线延伸
至朝阳、北列、寒月,长仍余公里。南沟东方红、秀水等林场也接通广播专用线。带岭
的广播可直达山上各居民点。1978年末,在大青山顶上建起电视差转台,1979年春节,
带岭第一次接收到中央台和省台的电视节目。翌年,差转台移交给伊春市广播事业局管
理。1983年末,本区自办电视台建成,企业投资10余万元购置全套录像、播放设备,并
开始自办电视节目。带岭镇内每晚可收到中央及省、市4套电视节目。
三、普及提高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群众已不满足于扭大秧歌、演戏和单纯娱乐活动,而要求限肝
新形势,使娱乐与健身结合。宣传文化部门因势利导,开展文体结合的活动,打破文化
馆只搞文艺辅导、组织年节业余演出的老规矩,多次举办舞会,培养职工学跳舞,进一
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还选派人员到省、市学习气功、老年迪斯科,回来组织开展群众
性跳舞健身运动。每天清晨,水翠桥头、翠滨公园、火车站前,约有80多名中老年职工及
家属,专心致志的学跳迪斯科、五禽戏(一种健身体操),打太极拳、练气功等活动。
文化馆曾派人去指导、教练。
四、基层文化活动
1980年以来,各基层单位先后兴建职工俱乐部,扩大图书馆。林场结束了“食堂、会
议室、俱乐部”三位一体的局面,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辟了场所。1985年以来,区文化
主管部门把工作重心从坐馆辅导变为重点帮助,训练“小先生,然后全面开展活动。
贮木加工厂、木材综合利用厂是青年最多的两个单位,两厂党政领导和工会组织重视开
展群众文化活动。区文化馆将这两厂作为辅导重点,派人下厂进行具体指导,两厂群众
文艺活动朝气蓬勃。全区几个艺术表演“尖子”,大多数出自这两个工厂。他们成为参
加市职工业余文艺汇演的主力。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省市播映的电视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更新,本区群
众业余文艺节日表演形式也步其后尘。“文革”前后演大戏,唱“样板戏”的情况早已
从业余文艺节目表演形式也步其后尘。“文革”前后演大戏,唱“样板戏”的情况早已
成为跳迪斯科、集体舞、交际舞等。男女声独唱也发展成为边舞边唱或舞蹈伴唱。
五、建立社团
自1984年建立思想政治研究会以来,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群众团体相继建立。至
1985年5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本区建立了文联、社联等群众团体9个,分别选举产
生了主席(理事长)、副主席(副理事长)、秘书、理事等,各自订立了协会章程、规
则,开展了工作。这些协会每年都开展研究活动。有的办训练班、辅导班,有的搞展览比
赛。如影展、美展、书法展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