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物
第四节 文物
大青川出土金代文物
1956年,在大青川车站附近修筑铁路岔线挖掘土方时,在一坑穴内发现金代(公元
1150--1234)文物15件。虽已锈蚀,但尚坚固,现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计有:
1、铁镐头。铁镐长28厘米,镐身最大宽度6.6厘米,厚0.5--2.5厘米。是农业生产
用具。搞型构造同近世绩相似。
2、铁铧 铁铧略残,边长33厘米,中间长22.1厘米,犁叶较宽,前尖较窄,度数
小。耕地较深,形状特殊,是金代铁钟的一种。铧身厚薄不匀,犁边较长,中间有圆型
孔,犁定28.2厘米。
3、三色花卉小口瓷瓶。高5.57厘米,口径4.8厘米,底10.7厘米。底上部为褐色彩
釉,腹径19.5厘米,上有花纹,是典型的辽金文物。
4、铁 。较完整,刃宽14.4厘米。长12.3厘米,顶有一拐,可能嵌于木桶之上使
用。这类铁 形态特殊,长度5.2厘米, 身较薄。
5、四耳小锅(底残)。铁锅四耳小,高28厘米,口径40厘米。
6、铁铧犁。铁铧犁较完整,边长34—35厘米,中间长28.5厘米,宽25厘米。前尖有
空,深下7.6厘米,前尖突起,长11.8厘米,铁厚0. 4厚米,后部有一片形穿孔。
7、铁据。锈残,朽烂严重。长145厘米,宽2.5厘米,铁锯一端保留一孔,锯齿已不
太明显。
8、铁铲。铁铲由刃部与銎部组成,总长15.2厘米,刃长6.6厘米。
9。铁铧。(另一种)铁铧略残,过长34厘米,一边长35厘米,中间长27.8厘米,犁
头中有空处,深度8厘米,犁后尾部有一不现整的三角形穿孔,犁身铁厚8.7厘米。
10、铁车川。直径12.1厘米,壁厚1.2厘米,通高414厘米,生铁铸成,有一圈四
叶。是大青川出土之大量成里铁器之一。被列为文物三级品。
11、铁鱼叉。完整,长22厘来,两齿上均有两个倒齿。它是研究会代鱼猎生活的很
好实物,是本区出土之大量成组铁器之一。被列为文物二级品。
12、卯花黑色光面瓦罐。灰色陶罐,高28.7厘米,口径(外)10厘米,底径16厘
米,腹径24.2厘米,壁厚0.8厘米。这种完整陶罐是研究金代女真人生活习惯的具有重
要参考价值的文物。
18、铁锛。完整,较粗大笨重,顶与刃宽窄相似,刃较薄,顶有一个方形按柄孔,
宽9.3厘米,顶宽1.8厘来,深3.6厘米。本品列为文物二级品。
14、铁镰刀。长30厘米,是弯月形,但较完整。是金代常见的一种镰刀。宽 6.7厘
米。是本区出土之成组金代铁器之一,是金代重要农业生产工具。
15、铁锹。铁锹形状完整,同金代其它铁锹基本相同,有库;前开口长2.5-5厘
米,宽15厘米,厚0.5—1.5厘米,是研究金代铁制生产工具有价值的文物。
带岭镇出土金代铜镜。
1968年8月,在带岭镇北大桥南约80米处(河东沙滩上),教师陈洪义发现一块铜
镜。镜面圆径约22厘米,直径为7厘米,锈蚀,不严重;镜后有“孙子为吏高官寿命
久”字样。经文物管理部门鉴定。此物为金代制品。(已交市文物管理部门保存)
带岭镇出土辽金陶片
伊春市文化局王东甲与本区文化科工作人员,于1982年夏在带岭木材综合利用厂东
南部农田中拾到陶片数十片。经分析鉴定,确认为辽金时代文物。
带岭镇出土两件石雕制品
1981年,青年赵君在秀水林场苗圃的西南岔河畔挖砂土时,掘出石雕制品两件。高
约15厘米,厚2—3厘米,座宽约6一7厘米,底部似一座小山,上部形似葵花。经伊
春市文物管理部门鉴定,是近代工艺美术制品。
本区在1938年开发前,系原始森林地带。市文物主管部门根据大青川和带岭镇出土
文物推测;800年前,西南岔河流域即有游牧民活动;辽金和清代,契丹、女真民族南
下,放松花江以北地区人烟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