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人口概况

第一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概况



据大青川、带岭镇出土文物证明,远在辽金时代带岭即有人烟;到清初,小兴安岭
南坡虽被列为封禁之地,但仍有鄂伦春、赫哲,索伦等少数民族在此进行渔猎活动。民
国计年前后,松花江沿岸的少数仅人经常到此进行狩猎、种烟,少数民族逐渐移向黑龙
江沿岸。1938年到1940年,人口虽然骤然增加,但常住居民仍屈指可数。据伪满林野局
印制的《汤龙地区林野经营参考资料》记载,伪满洲国康德八年曾对汤龙地区进行人口调
查,当时带岭地区(包括朗乡、小白、南岔)长住人口仅有86户, 390人,其中汉族51户,250
人,朝鲜族13户,65人,日本人22户,75人。从1941年到1943年,流动人口继续增加,到
1945年8月以前,带岭常住人口虽不足2,000人,但流动人口却有七千多人。常住人口
以经商开店、开荒种地、伐木制材、铁路工人及其家属占多数,还有日本职员、开拓团
成员及其家属,以及伪森警部队等。
1946年,带岭林务分局成立,人日渐增。随着林业生产发展,从附近各县及山东来的
工人逐渐将其家属迁到林区安家落户。五十年代,在生育无计划的情况下,人口增长速
度较快,到1957年,全区人口已有18,866人,人口出生率为37.3%,自然增长率为
27.9‰。1964年,全区人口总数增到26,563人,人口出生率高达53%‰。1977年后,带
岭区人民政府采取计划生育措施,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以内。截止1985年,全区
人口总数为37,021人,有汉、满、回、朝鲜、蒙古等五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
35,897人。
人口来源
带岭属于开发型地区,人口随生产发展而增加。据伪满报刊记载,“九·一八”事变后,
北满地区遭受一场特大水灾,有的县区受灾极重,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外逃谋生。部分
难民流入带岭垦荒种地。以后,日本人及部分朝鲜人移来带岭开荒种地。至1941年,
垦荒达2,000亩左右。
四十年代初,日伪建立带岭营林署后,最初来此进行采伐作业的工人是把头从通河
一带招来的。因为通河地区林业开发较早,一部分采运技术熟练工人被招来带岭;把头
又从附近几个县招募部分农村闲散劳力,补充采运队伍。在每年农闲季节,绥化、合江
地区农村许多农工,赶着牛马套子到带岭进行承包作业。因此,1943年带岭流动人口曾
近万人。这种人口大流动的趋势,直到1952年企业实行直营作业,采运工人逐步固定后
才有所收敛。
五十年代末,有两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入。第一次是1956年至1958年,公社化以
后,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到林区投亲靠友,其中携子女投夫者占的比重较大,每年有
200至300人。还有从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农村盲目流入人员,到林区来开荒种地或谋
求职业。到1958年,全区在班人口达24,040人,比1957年增加5,000多人。第二次为
1960年,全区人口增加到30,132人,比1959年又增加5,000人。
六十年代初,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带岭区人口变动较频繁。除因山东省梁山县
部分移民迁入外,主要因为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企业进行了精简下放,加之林区副食
供应紧张,生活困难,有一批职工与城镇浮闭户迁出回乡。所以从1961到1967年,本区
人口比1960年减少4,000人左右。到1974年,人口又达到3.4万以上,比1960年增加
4,000多人。除了因为黑龙江省林业机械研究所迁入本区和一批上海知识青年插队落户
外,主要因为1972年以前几年出生人口较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缘故。
人口分布
现在带岭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56人。建国初期,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带
岭镇及其周围靠山、复兴(双兴)、201、铁路南等几个农业小村。各林场、森铁沿线及
各作业点,住着流动人口。至1954年,几个森铁车站(包括工区),始建三、五户居民
住宅。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几个较大的林场相对固定,形成了林中居民点,其中建立
最早的有双河(明月)、大青川、永翠、凉水、南列、北列、朝阳、寒月、环山,以及
后来的东方红、红光、碧水、黎明等。农业自然村也越来越大,除带岭镇附近的4个生
产队外,原有几户人家的201屯、红星村发展成为有200多户人家的生产大队。特别是大
青川地区,三十多年来,从一个铁路职工家属住宅小区发展成为厂库林贸俱全,仅次干
带岭镇的小城镇,人口3,240人。
伪满时期,带岭镇西部有一个名为“朝鲜街”的街道,朝鲜族人多聚居该地,还有
部分朝鲜族人散居山上。建国后,朝鲜族人与汉族人杂居。
现在,带岭3.7万人口,集中在带岭镇和大青川居住的占83%。在第三次人口普查时,
各林场有6,296名,占17%。山上十几个大自然村及双兴、永兴、红星、秋丰、秀水等
8个村屯已发展成百户以上生活集中的居民点。
人口结构
建国以来,特别是1957年以来,带岭区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1、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五十年代初,成年男性比重大;到1959年,妇女、儿童比
重迅速上升,10岁以下的儿童已占30%左右;到1974年,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据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9.5%,60岁以上的人口占
总人口的5.58%,人口年龄类型向成年型人口转化。
2、在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证明,本区劳动年龄人口为23,251
人,占总人口65.2%。1982年,全区在业人口(包括进点青年和个体劳动者)20,372
人,占总人口56.8%。在全部在业人员中,在林业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集体单位工
作的占78.5%,农业人口占9.7%,其他劳动者占11.8%。
3、全区人口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956年,幼儿班收托50人,小学在校生1,500人,
初中在校生118人,教师有39人,文盲率达62%。1982年,幼儿班收托254人,小学在
校生数4,808人,初中在校生数2,428人,高中在校生数507人,职业中专在校生数143人
小学数师249人,中学教师277人,同年考入大专以上学校老29人,考入中专校者18人,
12周岁以上不认字或识字很少者4,872人,文盲率14.85%。截止1985年底,带岭区(局)
职工文化水平达到如下程度。大专以上毕业的有341人,中专毕业的有628人,高中毕业
的有2,155人,初中毕业的有2,710人,技工校毕业的有257人,小学毕业的有1,283人。
文盲仅有158人,占全区职工总数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