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城乡居住条件

第二节 城乡居住条件


住宅建筑
伪满时期,工人住地各子、木刻楞简易房;农民自建草房栖身。当时砖瓦结构建筑
很少。1949年建局后,山人只建临时简易工舍,作业完了,人走房拆,从1948年开始,
林务局在镇内始建职工住宅,在迎宾路至北山西南侧及粮食分局北部建草泥拉哈房600平
方米、三栋茅舍,又在北沟双河建300平方米土木结构住宅一栋,职工家属开始上山。
1951年企业建房量大幅度增加,建起土木结构、瓦盖住宅5,073平方米,有161户职工家
属迁入新居。至1956年,全局共建立木结构职工住宅20,156平方米,职工家属大批迁来
林区。六十年代以来,带岭局有计划地对职工住宅进行改建,一是逐步改造旧草房,二是
新建房舍向砖瓦结构发展。1978年。本区职工住宅建筑开始向高层建筑发展,在8年时
间内建成2至5层职工住宅34栋。全区新建住宅总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至1985年,
除带岭、大青川建成7处住宅小区外,南北沟县居民点职工住宅全部实现砖瓦化。全区
林业企事业单位拥有住宅面积助5,926平方米。农民住宅除极少数草房未拆建外,新建
房舍均为砖瓦结构。农民住房人均10平方米以上。
实现水电暖柴“四集中”
五十年代以前,带岭居民生活有“五大难”:“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马路不平,
屋子潮冷,食水脏腥”。为解决这些难题。历届区(局)党委和政府领导都做了一些改
进,直到七十年代末.进行治本工作,情况始起重大变化。1959年,林业局集中力量抓
供电建设,至1961年第一台1,500千瓦发电机组开始运转,镇内居民供电情况好转;
1968年开始向镇郊双兴一带居民区送电。1970年2号机组开始运行,同年向大青川送
电。1980年扩建带岭发电厂,增加容量3,000千瓦发电机组,1981年11月投产,装机总
容量达6,000千瓦。至此,带岭镇内生产、生活用电已全部满足,并于翌年架设通往北沟
永翠、双河、碧水、寒月、环山、朝阳、南列、北列、红光、凉水等场的高压线路;1983年,
再架设通往南沟红星、东方红、黎明、秋丰的高压线路。带岭发电厂的电可直接送往山
上,从而结束了林场自行发电、林间居民点无电少电的历史。
为解决职工节煤节柴问题,1981年企业支出近20万元,对职工住宅实行改炉改灶。带
岭镇内有3,224户林业职工住宅每户给安装20瓦鼓风机一个,把全部炉灶改为节煤灶。
1983年,推广利用发电余热新工艺,国家投资百万元,统一理设管道,为镇内铁北各单
位及公建住宅安装暖气,利用发电厂余热循环供热。至1985年,有35个单位、1,360户住
宅受益。同年,企业投资修建自来水设施,对单位、职工户集中供水,现已有22个单位
和2,533户职工用上自来水。城镇居民烧柴统由燃料供应站管理,按需分配,送货上
门,居民称便。镇内公路、电话也焕然一新。至1985年。迎宾路建成油渣路;重要街基
也加高垫子;育林路将建成钢筋水泥路。自动电话代替了旧式电话,“马路不平,电话
不灵”历史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