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七章 逸闻轶事

概述



西山头战斗
伪满康德7年(1940年),带岭日本守备队奉命在西山头距铁路50米处修筑一座
碑,据说是为纪念被我抗联打死的7名侵华日本兵而建的。碑后以日文(小字)记述亡
者战死经过。因碑于建国初期被毁,无可细考。
关于此次交战记闻,报刊未见片字。根据抗联老战士张祥回忆文章记述,此事与
1938年冬至1939年初,东北抗联反扫荡、横扫南(岔)铁(力)方面敌人有关,但无细节
交代。又据当地一些老年人记述:传说在修筑绥佳铁路神树至莲江四段时,抗日联军派
几名战士化装混迹修路工人中间,摸清看押劳工的日军护路队每当午餐时辄将枪支架
起、人枪分离的规律,某日趁日军进午餐时,采取里应外合办法,埋伏在附近山头的抗
联战士突然开枪射击,日军多人倒毙,混入劳工中的抗联战上乘机夺取枪支。此役毙伤
日兵明多人。另据原抗联三军老干部夏凤林回忆:抗联一支部队在马团长的率领下,夜
袭日本护路队;摸到一座设在河坎上的帐篷,向帐篷内投掷几颗手榴弹,日兵惊起穿
衣,悉被乱枪打死。估计死者十余人。
暗洞暗窖之谜
本区发现暗洞、暗窖各一处。暗窖已揭开,暗洞迄未挖掘。
暗洞:位于本区大青川林场场部西南部百余米、林政防火检查站斜对面山坡上。山
城虽生有树大杂草,但几十块重约三、五十斤的石块堵塞的洞口痕迹仍隐约可见。波澜
在五十年代即被森调队员发现,但无人挖掘。六十年代,有人怀疑此洞内藏有细菌或化
学武器,不敢擅自挖掘,曾建议有关单位派人勘察开掘,未获回音。1984年,史志工作
人员到该洞口处踏察,又访问了当地老住户孙姓老人等,据说在伪满时曾有铁路岔线修
至洞口附近,山上有“日本兵站岗,不准中国人靠近,故无人确知山洞规模、走向、深度
及内藏何物。史志工作人员曾将了解到的情况具函向省、市新闻单位及中央有关部门作
了汇报。
暗窖:1984年夏,位于职工医院西侧的中学生宿舍楼后院,在改建学生食堂时,在
食堂屋内2米深处,发现一处暗窖,窖长约5米,宽3米,高1.7米,窖四壁均由红砖砌
成。南壁似有枪孔痕迹。在窖内拾到一束木柈、几块木炭,一只铁制破水勺。在窖内西
北方向有一条地道,通向何处不详。有人曾钻入地道,行约十余米,即感到气闷,故未
深入。经向本地公安及市有关部门反映后填死。
吃鱼开禁
四十年代末,有些老林业工人迷信“山规”,不准抓鱼,更不许在工棚内吃鱼。1950
年冬,青林(现寒月)大棚内有一位从绥化来的青年临时工,不听老工人的劝告,在37
公里河里偷偷挡个鱼亮子。一位老工人知道后,抡起大斧把青年工人吓跑了,把鱼亮子
给扒了。不久,这个小青年在队长暗中支持下,又在下边偷着挡个鱼亮子,一宿就抓30
多斤鱼,回工舍偷着炖上。吃晚饭时,黑灯瞎火,工人们美美地改善了一顿生活。那位抡
大斧的工人也跟着吃了炖鱼。从此,这个工棚的工人吃鱼再也无人说“违犯山规”了。
蛇进被窝
在旧社会,沟里流送工人都住在临时搭的简易工舍里。屋内低于地面一米多。床铺
后部依山(或土壤)而搭,蛇、鼠等动物很容易爬进工舍。1943年春,双河出河场有一
朝鲜族流送工人,有一夜,他的被窝里爬进三条大蛇。天亮,他感到身体发凉,掀起
被子一看,三蛇卧其身侧。按照“山规”罚这工人三天不出工。仅次日19公里水闸外木
头“插垛”,若不及时拆垛,闸门恐遭撞毁,大家也要减少收入。这位鲜族工人是位拆
垛高手,把头无奈,只好带头破“山规”,请他出马拆垛。
张学第巧摆地雷阵
1946年5月,共产党员张学第被派到带岭组建林务局共担任局长时,带岭社会极不
安宁,小股土匪经常来捣乱。张学第上任不久,土匪就投恐吓信,要绑林务局的票。张
学第是军人出身,面对恐吓,沉着冷静,立即批选一批身强力壮、政治觉悟较高的年轻
人,充实警卫班,增发枪支,严阵以待。
土匪闻知林务局有准备,未敢动手,拟勾结大帮土匪围攻林分局大院。张学第分析
情况后,决定采取威慑土匪的办法。一天,他派人在带岭街上张贴布告,上写:“合江
自治军定于近日在带岭北山打靶,试验地雷”,要求居民近几天不要到北山附近种地或
游玩。布告贴出后,他即悄悄组织部分工人与警卫班战士一起,排成长长队伍,在月色
朦胧的夜里在街上转了两周,又到北山坡上把手榴弹三、五个绑在一起,连续投掷集束手
榴弹。次日,故意向外放风说:“昨夜里合江自治军来了一个营,在北山试验了地雷”;
又说给林务局警卫班增发了机枪;在林务局大院内埋设了许多地雷。
从此,土匪再也未敢向林务局挑衅。
董必武赋诗 颂带岭新林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于1964年7月20日和全国人
大常委会朱德委员长来带岭视察工作时,对带岭长势茂盛、郁闭成林的落叶松人工丰产林
极感兴趣,并对带岭局迹地更新速度赶上或超过采伐速度极为赞赏,认为这是带岭林业
职工对国家的重要贡献。为此,董老在视察途中即兴赋诗一首,题为《颂带岭人工丰产
林》:
带岭营林已奠基,
松愉杨柳幼苗培。
迹地更新能跟上,
逐年千垧树能栽。
(此诗收录于《董必武林业文选》上)
带岭的“第一个”
(-)1951年,在带岭东北沟营造新中国第一片大面积人工落叶松林,带岭首先走
出人工更新的道路。195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向全省发出“定带岭人工丰产林道路”的
号召。
(二)1950年,带岭局试行直营作业试点成功。开始成批固定工人,建立了新中国
第一批采运工人队伍。
(三)1953年,带岭首先引进苏联成套采运机械设备,进行林业机械化生产实验。
开创了我国林业机械化生产新纪元。
(四)1954年,新中国第一代采伐、造材电锯手,绞盘机手,集材拖拉机手,均从
带岭林业实验局诞生。
(五)1964年,带岭局首先学习北欧国家森林经营管理经验,试建新中国第一个营
林新村,为改革新中国森林经营体制取得了初步经验。
(六)1965年,带岭采运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年503立方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居
全国同行业之首。
(七)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本局党委副书记、局长陈兴加代表带岭局参加
大会。这是全国林业企业唯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