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一章 人物传
概述
张子良
张子良,原名张启汉;男,汉族。1905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张家源(旧
称进家塌)的一个雇农家庭。童年时期,由于家境贫寒,10岁始上小学。通过半耕半读,
勉强读完小学后,由同窗学友资助进入陕北榆林单级师范讲习所学习。因家乡遭受旱灾,
被迫辍学回家。16岁时,曾在清涧县高杰村小学做庶务员工作,以微薄的收入维持家庭生活。
(见附图)
1934年,清涧暴动时,张子良在清涧县苏维埃红色政权中担任经济委员。同年,国民
党军高桂滋部大举进攻苏区,革命暂时受挫,张子良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经他保管的金
银细软,却无一丢失,后来完好无损地交给党组织。
1936年4月,张子良参加了陕北的工农红军。初期,在石永抗日游击队任经济员;
仍负责财务和后勤工作。不久调到延安中央党校,在董必武、成仿吾、王首道等老一辈
革命家的关怀帮助下,工作努力,进步很快,于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2月以后,张子良先后在延安党中央秘书处所领导的采购处和党中央办公厅
总务处任副处长、处长等职务。在陕甘宁边区遭受国民党经济封锁、物资供给艰难时
期,他千方百计采购物资,发展自给性生产,保证了中央机关的后勤供应。
1939年9月,张子良受命负责监建中共七大会议会址和杨家岭中央礼堂等项重要建
筑工程。从工程的选址到施工,他都吃住在工地,节约了建筑村科,保证了工程质量,缩
短了工期。他那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1944年
末,张子良被评为中央直属机关的“特等模范工作者”,出席中央直属机关劳模代表大
会。1945年初,张子良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特等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派张子良到冀热辽中央分局工作。1945年10月,任分局
的行政处长。他从延安起程到冀热辽中央分局工作时,组织上发给他30元现大洋的路
费,他一路上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只花了一部分,其余全部交公。1947年9月,他
被调到牡丹江任金矿局局长。在任职期间,严格要求自己,身居金山,滴金不取。
1948年12月,张子良到林业部门工作,任合江省林务局副局长。当时全国解放战
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前线急需大量木材。他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奔忙于各林
务局的贮木场和伐区作业现场,组织木材外运和生产管理等事宜。在他和各林务局广
大职工的努力下,一车车木材从小兴安岭腹地源源不断运到前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
解放战争。
在林业部门工作期间,张子良得天独厚后担任东北林务总局副总局长、伊春森工管理理局局
长、在北森林工业管理局副县长局长等职务。在工作上他从不领先听汇报,平时也不坐办公
室;经常深入林业生产第一线,与工人一起劳动、食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在抗美
援朝战争时期,他亲自到伐木场蹲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在深入山场过程中,了解
到木材采伐存在窝工浪费现象,就与工人们一起研究,制订了一套单人伐木计件定额办
法,使工效大为提高。伊春林管局所属五道库林业局,在1951年冬运生产中,有个林场
由于准备作业做的不充分,影响了冬运集材,这事被张子良知道后,连夜赶到现场,与
工人们在起抢修冰首,保证了全局木材生产任务的完成。
1954年秋,由于工作需要,张子良被调任中央林业部木材生产局局长;1956年8月
又晋升为林业部部长助理、林业部党组成员。他虽然身居要职,工作任务繁重,但他除
了在部里开会或决定重大业务总是外,大部分时间奔波于东北、内蒙林区,从事调查研
究,指挥生产。
1956年,张子良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1958年,党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下放干部充实基层参加生产劳动的号如,张子良积
极响应,多次向林业部党组提出申请。党组织经过研究,批准他的请求。他背起行李奔
赴远离北京、座落于小兴安岭南麓的带岭林区安家落户。先后担任中内林业部带岭林业
实验局、东北林学院带岭分院党委书记、分院长和东北林学院副院长等职务。在他任东林
带岭分院党委书记期间,制定出一整套以“育人、育林、出经验”为主的办学方针,鼓
励学员们学习业务,钻研技术;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挥自
己的聪明才智。对林业企业生产、科研,特别是在营造速生丰产林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
的贡献。
到基层工作后,张子良以其一贯的深入生产、联系群众、艰苦朴素、专门利人的工
作作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他月工资270元,但每月只领取150元,其余自愿全部交
公。从东北森工管理局调往北京工作时,他的帐面上结存两千多元,他把这笔钱给机关托
儿所和东北林学院育才小学习了体育用品;从北京调至带岭工作时,帐面上又结存五千
多元,他又让林业部机关用这笔款购买体育用品和运动场照明器材。他每月实领的150
元,其中50元做家庭生活费,又用20元抚养某林局的一对孤儿,其余都作为公出乘车
和平时自己招待客人的费用。每次到北京、哈尔滨开会办事,从来不用公家汽车接送,
公出乘火车从不从软席,不买卧铺;近途的公出旅差贯都是自己掏钱,不到财务部门核
销。
张子良家乡是在荒凉贫瘠的陕北高原,深知森林资源之可贵。到林区工作以后,他
珍惜木材,爱护林区的一草一木。每到造林时节,他就象年轻人一样,奔忙于造林
山场,亲自执锹挖穴,精心栽种树苗,保证造林成活率。1959年,他在带岭高寒月林场
造林时,认真总结人工造林经验,编出“挖大坑、栽当中、高提苗、踩实成”的《顺口
溜》,使造林人们好记易懂,运用方便。
1961年,带岭镇附近的人工落叶松幼林发生松毛虫害。大片幼林松针被虫吃光。张
子良心急如焚,立即召集科技人员开会献计献策;动员机关干部、工人和学生上山捉
虫。还与科研人员一趄反复试验、研制杀虫药雾剂,控制了松毛虫蔓延,保住了上千公
顷人工落叶松林。张子良经常深入伐区检查工作,他看到许多枝丫和小径木被丢弃在山
上,十分可惜;又看到夏季作业时,由于伐区有的集材路段泥泞,拖拉机难行,大都用
小杆铺垫集材道,浪费木材现象较为严重。于是,他就发动职工动脑筋,想办法,节约
木材。他建议:夏季采伐时,尽量选择在地势高、不积水的山场作业;低洼泥泞地段,
可用树头和碎树枝铺垫。他的建议实行后,一年可节约小径水350立方米。为了解决枝
丫集运下山、变废为宝问题,他经常在伐区同工人一起反复进行实验,摸索出从收集、
堆垛、背集到装运、利用枝丫的一套成功的经验,为以后全区枝丫生产、充分利用伐区
剩余物奠定了基础。在集运下山的枝丫中,经测定,可选出三分之二的造纸材。
张子良办事一向大公无私,严以律己,对亲友和子女也不例外。1961年,响应省委
发出的大办农业号召,他动员年过半百的爱人开荒种地。他爱人起早贪黑采集猪食菜,
喂起一日猪;杀猪时,又劝说他的老伴将猪肉送到职工食堂,给大家改善伙食。在三年
自然灾害时期,为解决职工吃菜和副食品的短缺问题,他一面发动、组织职工开荒种
地,生产菜豆以自给,一面以身作则,参与农事劳动。大年初二,他背着粪筐给集体拣粪
积肥。在他的带动下,机关干部和学生积极行动,为农业生产提供粪肥,增产度荒。
六十年代初,带岭职工住宅极为紧张。有一次,张子良公出回来,了解到总务科批
给他妻侄女婿一套宽敞的房子,他硬是说服了老伴和妻侄女、侄女婿,将分到手的房子退
给总务科,让妻侄女女婿花300元买一处旧草房居住。儿子张洲林在哈尔滨学习时,每
月只寄给7元生活费。
1963年2月,由于疲分过度,张子良的心脏病、动脉硬化症复发,经过医生紧急抢
救,才转危为安。病情稍有好转,他就主持工作、过问生产和干校教学事宜。组织上决
走要他离开带岭去北京休养,他一再推施。迫不得已去了北京,也不安心呆在病房里。
当他参观雷锋事迹展览后,心潮更不平静,第二天他就向医生提出出院请求。病未痊
愈,就赶回带岭。然后拉着拐棍,领着营林技术人员去河南苗圃检查苗木生长情况。走
不动了,就让跟去的同志扶着,一步一步往前挪直到将整个苗圃的工作全部检查完
毕,才肯离去。
张子良大半生在林业战线工作。为了发展林业生产建设事业,他注意发挥知识分子的
作用。他在东林带岭分院工作期间,大胆使用一批有专业特长、业务能力强,但在当时
认为“社会关系复杂”未被重用的知识分子,把他们安排到教学、生产重要工作岗位,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教学和生产出现了新的起色,为东北和内蒙古林区培训了大批
有专业特长的林业技术干部。
张子良还根据我国森林面积少、人口多、木材需用量大的实际情况,对带岭林业
实验局10年中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生产进行总结对比,在《红旗》杂志上发表《多快好省
地发展森林后备资源》的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论证人工更新的优越性,坚定人们
走人工更新道路的信心,从而为人工更新方式在东北内蒙林区全面推广提供了丰富的经
验和理论根据。
张子良在林业战线工作期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森林更新、森林经营、采运机械
化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以及节约木材、枝丫集运利用等一系列生产实践活动,对森工
生产和营林事业发展,改变林区多年来形成的烧好材习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林区人
民树立爱林护林新风尚作出了榜样。张子良在带岭林业实验局工作期间,继续发扬延安
的艰苦奋斗作风,坚持勤俭办企业方针,全局不购沙发、小车,不搞宴会,不请客送
礼,干部不搞特殊化;使全局职工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优良风气。全局行政管
理费年年低于国家计划指标,木材生产成本在全国是最低的、而劳动生产率在全国是最
高的,采运劳动生产率最高人年曾达到503立方米。
张子良亲自接待了到带岭林区视察的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
视察期间,中央领导对林区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许多宝贵指示,为制定林业政策提供了重
要依据。张子良还接待了达依诺夫、弗辽洛夫等来我国援建的苏联专家和美国著名记者
埃德加·斯诺在内的一大批外国友人。由于他钻研林业生产业务,不断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被苏联专家赞誉为“中国的林业专家”。五十年代初,在“三反、五反”运动期
间,张子良的事迹被编绘成连环画,成为全党干部学习的榜样。1963年11月3日,黑
龙江省委向全省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张子良同志学习,同日
《黑龙江日报》以整版篇幅刊载了张子良的先进事迹。翌年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
他的先进事迹摘要。
1964年,张子良突患脑血管病,中风不语。在医疗时,仍不断关心林业生产和科学
实验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张子良被诬蔑为“大叛徒”、“三反分子”
受到批判。在批斗时,他虽不能说话申辩,但仍忍辱负重,信念坚定。
1972年4月2日,张子良病情加重,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将多年秋存的12,000多
元工资全部交给国家。4月3日,在黑龙江省医院与世长辞,终年66岁。
1978年12月9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林业总局、伊春市委和带岭林业实验
局、带岭林业干部学校党委,在带岭职工俱乐部举行张子良追悼会,为其平反昭雪,恢
复名誉。在追悼会上,人们缅怀张子良在林业开发建设上的功绩,赞扬他无愧于“模范
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是人们学习的好榜样。
原带岭林业实验局局长宋莹,幼名仲惠。男,汉族;黑龙江省双城县城关镇人,生于1925年4月17日。
莹幼时,其父宋玉斌曾任黑龙江省绥棱县邮政局长等职,靠工薪收入供养妻室和子女。宋莹天资聪慧,
自幼勤奋好学;在读中小学时,每次考试均名列榜首。1940年,莹高中毕业后,因其父患病,家庭
经济括据,曾在哈尔滨新城小学教书,用其微薄收入补助家庭生活;同时还在私立夜校补习数理化
功课,准备报考大学。
1942年初,宋莹考入伪满奉夭农业大学森林系。不久,因父病故,家境困窘,被迫你学回家。
后靠亲友资助,变卖部分家产,始得继续学习。在大学期间,宋莹生活俭朴,为购买书籍,不得
不节衣缩食,常以煎饼就开水充饥。课余假日,从不外出游玩,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
除钻研水专业外,素喜博览群书;对古典文学、史地、哲学等学科书籍亦常创览。他学识
广泛,见解高深,常为系里同学所称赞。
1945年8月,日本军国主义战败投降,奉天夜大处于无政府状态,宋莹不得不弃学
返乡。为解决生活问题,初期他曾在双城小学任代课教师,,面又赴哈尔滨寻找发挥业务
专长的出路。不久,经亲友介绍,在哈尔滨市政府工务局任职员。1946年5月哈尔滨解
放,宋莹留任工务局。东北行政委员会成立后,经组织安排,任哈市农林处苗圃林业股
长,后又继任哈市农林试验场王兆屯分场负责人。
1948年6月,宋莹被调到东北林务局,先后在台江、松花江两省林分局和牡丹江林
业管理局主管业务和计划工作,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政治
上进步较快。1949年6月,宋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林区工作后,他经常深入生产实
际,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工作中,他经常同工人同吃同住
同劳动,进行生产技术考察,总结经验,参与制定东北森工生产《三大合理》等一系列
规程制度。对东北、内蒙林区采伐、集运村方式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1954年8月,党为培养一批林业高级技术干部,选送来莹进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攻读
俄语。翌年8月赴苏留学,人列宁格勒基洛夭林业工程学院林经系攻读研究生。三年半
届满,学习成绩优异,获林业经济学副博士学位。
在苏联学习期间,宋莹在水材采运经济专家T·C拉巴维科夫副教授指导下,深入
不同类型地区;重点是靠近中苏边境的远东地区进行考察,以便为本国东北、内蒙林区
生产发展提供数据。他还创造条件深入苏联森工领导机关和科研单位,并参加校内外学
术交流活动,产握了苏联林业大量资料。末莹的学习成就,博得了学院领导的青睐。在
(见附图)
几十个国家留学生党员组成的党总支部中,他被选为中国留学生总支委员。在毕业之
前,为了写好博士论文,他除在苏联深入林区考察外,还于1957年回国考察,获得本国
林区第一手资料。他撰写的《苏联山地原始林区森铁和汽车运材经济效果的研究》论
文,受到苏联林学界权威人士的重视。毕业实习时,他很重视苏联克列茨捷斯基森工实
验局开始试行的伐区综合小工队经验,共同曾宪喜同学在暑假时去参观伐区小工队试验
情况。这就是宋莹后来在伊春双子河林业局和带岭林业实验局推行伐区综合小工队的参
考蓝本。
1959年,宋莹学成回国,被任命为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兼采
运、林机两个研究所所长。这期间他经常深入基层,和工人一起住木屋,睡帐篷、抓实
验研究工作,不断的总结经验,积累资料,解决生产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1964年,宋莹带领林经所的陈统爱、陈国民等同志到带岭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探讨
森林经营的最佳途径。中央林业部委任他为带岭林业实验局局长,兼局党委副书记。在
带岭工作期间,他作风踏实,工作深入;开短会、说短话,平易近人,关心群众。他经
常白天上山调查,晚间开会研究工作。在半年多时间内,走遍带岭林区的山山岭岭。讲
理论,他总是联系工作实际;开大会,善于答复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给干部做《实践
论》辅导报告时,讲得深入浅出,津津有味,以致于人会场鸦雀无声。在文档上他提倡
改进文风,强调文件要短、要实,反对文山会海,反对领导干部作报告依靠秘书写稿。
在工作中,他不依靠听汇报,而是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亲自察看并绘制带岭
营林村的建点位置和各沟系林间道路图,并为带岭区第一批16个营林村选点命名;为探
讨推行新的营林机制,开创中国式森林经营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经常跑山场,
饮食状况不佳,疲劳过度;肝胃病时常发作,但他从不告诉别人,不肯吃小灶,不要组
织照顾。到林场去工作时,同工人一样排队买饭;上山工作,怀揣煎饼卷大葱,渴饮溪
水当茶,以致胃病日趋严重,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宋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是高级知识分子,但他
不要特殊照顾。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有一次他得了一笔可观的稿费,孩子们提出要做
几件新衣服,他竟把钱给科研所买一台电视机。他留苏时,每次从国外回来,带的都是
新技术书籍。他的妹妹家炜和他的子女要他从国外买些衣物回来,他从不理睬,而是写
信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增长知识财富。
1966年6月,宋莹应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和中央林业部领导之日赴京,汇报推行营
林村体制经验和带岭发展远景规划方案。不久“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营林村被批
判,宋莹被诬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刘少奇的黑干将”,横遭迫害,于1968年
不幸逝世。年仅43岁。
毕德育
毕德育,男,汉族。1917年出生于河北省灵寿县,家庭出身贫农,父亲和哥哥靠岸
铁谋生。由于劳动繁重,生活条件恶劣,其父和哥哥先后死于痨病。1933年,刚满16岁
的毕德育就同邻居伙伴一起,到晋南风陵渡火车站当铁路工人,靠微薄收入养活全家。
在当工人期间,接触中共地工人员,政治觉悟逐步提高,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毕德育参加革命。初期,在灵寿县“抗日救国会”工作,后
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转到晋察冀边区的北方局城市工作部工作,他领导
的一支抗日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军,惩处汉奸,战绩卓著。
抗日战争胜利后,毕德育听从党的安排到东北工作。初在沈阳军区下属的一个工作队
任政委。在国民党军占据的沈阳城郊开展打击敌人的斗争。一度出任沈阳苏家屯铁路工
厂中共支部负责人。1946年9月,在刚解放不久的大连市小平岛区任区委书记兼区长。
1948年冬,毕德育转到松江省林业部门工作。初任横道河子林务局局长,积极组织
工人恢复生产,将敌伪时期遗留的木材装车外运,为解放战争提供大量木材。1951年,
毕德育被调至带岭林务分局任局长。为筹建带岭森工实验局,把一个单纯的木材生产企
业,变为生产与实验相结合,担负双重任务的企业做了大量组织工作。
1953年10月,中央森林业部从苏联引进瓦克动电锯、TJI一3型绞盘机和KT—12
拖拉机等一套采运设备,为搞好引进机械设备的生产实验,毕德育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
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克服重重困难,初步掌握了国外林业机械的操作方法,制订了技
术操作规程。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了保证木材生产任务的完成,他向全体职工提出了“一切
要保证森铁运输,一切要为行车服务”的口号,领导采运战线职工开展增产节约竞赛,
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节约原材料。
1953年末,毕德育任东北森工实验学校校长。在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不完备的
情况下,他一面组织力量修建校舍,一面从林区各地选拔有生产实践经验的老知识分
子,充实教学和领导岗位,使森工实验学校教学楼工程进度快、质量好,实现了早上
马、早开学的设想,为加速培养林业基层干部,造就一代新的林业人才作出了重要贡
献。
在带岭森工实验学校与带岭局工作期间,毕德育重视采育结合,积极支持人工更新
试验工作。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到各教研室和职工家里了解数
学和职工生活情况,解决职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职工和教员在生产、教学上提出的
合理化建议,他能积极采纳,对可行者及时组织力量实施。
毕德育对带岭城镇长远发展非常关心。1957年,他亲自率领一支由科技人员组成的
小型考察组,去国内几个重点城镇进行考察,然后制定出带岭城镇建设规划。在镇内
规划出工厂区、文化教育区、商业区、居民区。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限制及其它因素影
响,该规划未能实现。
1961年,毕德育摆升省林业厅副厅长,离带赴任。但他念念不忘带岭的生产及科学
实验工作。1962年,在他去林业厅植物园检查工作时,不幸失足跃进种子窖内,身受重
伤,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44岁。
戚春霖
成春霖,男,汉族。1916年9月14日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家庭出身贫农。幼因家
贫,仅受二年教育。未及成年,即来东北谋生。初在安东(丹东)、大连等地做零工,
在制材厂当学徒工。 1945年9月,到带岭营林署火锯厂当制材工。1947年 3月,被提拔
担任带岭制材厂副厂长。解放初期,他积极组织并带领全厂工人恢复制材生产,有力支援
了全国解放战争。1949年,在他倡导下,改造制材厂锯木车间的锅炉,试验用锯沫烧锅
炉成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1954年,减春霖被选为出席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召开
的劳动模范大会代表。 1955年1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戚春霖在带岭林业实验局工作近40年,先后担任过制材厂厂长、木材科长、生产科
长、林产工业科长等职。 1975年11月离休。1981年 4月11日,因其住宅附近一段街道路面
积水,有碍通行,他在疏通排水沟时,冠心病复发,心脏骤停,医治无效,于当日11时
左右演然长逝,终年66岁。
附记
本章所辑4位人物传记均附有照片,因毕德育、成春霖之底片不清,制版效果不佳,
故未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