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兽类
第一节 兽类
区境内的兽类资源,是随着森林资源的变化而逐渐减少的.据1976年4月进行的野生动
物普查,有野生兽类共55种,其中分布普遍、数量较多共有15种。
马鹿
马鹿亦称赤鹿,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之一,为本林区目前所存数量多,分布广的珍贵动
物。体大如马,故称马鹿。体长达1百米,高者可达1.8米。大的体重200公斤左右,雌性较
小。雄性生角,称为“角大双门桩”,最多的有八叉。夏季毛赤褐色,冬季毛灰褐色。每
年5~6月繁殖,每胎一仔。多以灌木枝条,树叶及各种草本植物为食。冬季喜在向阳窝
风的杨桦混交林地带活动;夏季喜欢在沟塘及河流沿岸地带活动。春夏之交乐于舐食盐
碱.
马鹿肉可食,毛皮可制革。鹿茸、鹿筋、鹿鞭为贵重药材,鹿胎、鹿心血、鹿角、鹿尾
亦是较好的药材。
驼鹿
驼鹿亦称犴、罕达犴,头像马、尾如驴、角如鹿,蹄似牛,俗称“四不象”,学名叫麋。
性情温和,可做驯化动物。本区境内统鹿在数量上少于马鹿,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扑
猎。
驼庞大者身高2米余,体重近500公斤。雄性长角,长可达1米左右,形似人掌,雌性
不生角。雌、雄颈下均生肉锤,生长毛。除额前赫黄色、鬣毛深棕色外,全身几乎为棕黑
色。驼鹿喜在混交林或针叶林中栖息。主要食物为各种树的嫩技嫩叶及多计树皮。性喜水,
常常在湖沼和河流中游荡。夏季,经常泡在水里,食水生植物睡莲、眼子莱、浮萍、蓬草
等。冬季在雪中奔走觅食。
驼鹿是一雄多雌的配偶动物,8月下旬交配。每年4--5月产仔,每胎里1-2只。子鹿
与母鹿同居一年后开始独立活动。鹿茸稍次于梅花鹿、马鹿。驼鹿肉味鲜美,尤其是“犴鼻”。
为名贵的佳肴之一。
麝
麝也叫香麝,通常叫獐子。是国家重点保护珍贵动物之一,在本区境内数量较少。一体长
80~90厘米,体重约10公斤。前肢短,后肢长,蹄小、耳大。全身呈棕色,背部色较深,有
的灰褐色,带有不明显的土黄色条纹和斑点。雄性犬齿发达,形成“獠牙”,脐与生殖孔之间
有麝香腺,发情季节特别发达。不喜群居,昼伏夜行。以青草、苔藓、松罗为食。5~6月
繁殖,通常每胎产1仔。
麝香线分泌的麝香,是名贵的香料和珍贵的中药药材。肉可食,皮能制革。
狍
狍本区境内分布较普遍,各林场、经营所皆可见。体长达1米余,尾短,最
大体重可达40斤,高达1米。雄性生角,角小、分三叉。上颔无犬牙。冬毛长,棕
褐色;夏毛短,粟红色。有明显的白色臀盘,喜栖息于小山坡及河岸两旁。每年繁殖
一次,每胎1—3仔。性群居,听觉、嗅觉、视觉灵敏。主食树木嫩枝条、嫩叶、青草、冻
青等。
狍肉味鲜美,是佳肴之一。皮可制褥垫和制革。
熊
本区境内所生存的熊有黑熊和棕熊两种。
黑熊又名黑瞎子、黑小子、狗熊、狗驼子、软蹄子。多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中;红松
林、柞树林中也常见,区内分布较广。体形特别,头如狗、掌如人脚,体接长,可站立行走,
身大力强,重者可达千斤,是凶猛野兽。听觉、嗅觉灵敏。视力差。适应性强,杂食,多以
嫩草、浆果、昆虫、动物腐尸为食。
黑熊在冬季有蹲仓习惯(有天仓地仓之分,天仓为高大的阔叶空树洞,地仓为地穴),也
有不蹲仓的,称为走驼子。两年繁殖一次,每胎2~3仔。
棕熊又叫人熊、马熊。比黑熊体形大,头阔而圆,吻部向前突出,毛呈黑棕色,其它与
黑熊同。
熊肉可食,熊掌是名贵野味,熊骨可代替虎骨入药,皮可制革。
野猪
野猪在本区境内多栖息在灌木丛或较低湿的地带及阔叶林中,红松柞树林更是它们常在
之处,区内分有较广。
野猪与家猪相似,体长达130厘米,高可达60厘米,躯体疏生刚毛,黑褐色,年老的背部
混生白毛。吻部突出,呈圆锥状,犬齿极发达,雄性成巨牙状,上颔牙向上方生长。健壮的
雄性野猪独自活动,称之“孤猪”。其它一般群居,性凶暴,有时夜间掘食农作物。性杂食,
以野果、树籽为食。有时也袭击野兔等小动物。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仔5~6只。
其肉可食,皮可制革,绒毛和鬃毛都可利用。
狼
狼俗名张三儿。多栖息于林缘地带,穴居。区境内分布量少。体形与家犬相似,大者
体重可达40公斤。灰色毛稍,有适应性的保护色,可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尾呈扫帚形下
垂。性肉食,视觉、听觉、嗅觉灵敏,性凶恶而狡猾。以林中小动物为食,有时也袭击较大
动物。
狠肉可食,但据当地老猎人说内脏有毒不能食用。粮油可入药,皮毛均可利用。
水獭
水獭为水陆两栖动物,是珍贵的野生动物之一,区内有少量分布。体长70~80厘米,体
重7~12公斤,全身毛短而致密,内有咖啡色的绒毛,外有一层灰褐色又粗又密的针毛。爪
间生蹼,适于水中游泳。听觉、视觉、嗅觉灵敏,鼻、耳能自行关闭。
水獭多栖息于河流、湖泊鱼类丰富的地段,扑食各种鱼类、青蛙、小岛及小兽为食。春
夏季繁殖,每胎产仔1~4只。
水獭肉可食,皮珍贵。
猞猁
猞猁又叫猞猁狲、乌猞猁,较大者又叫马猞猁。较小者又叫狗猞猁。多栖息于阔叶林或
针叶林的边缘地带。区为分布量稀少。
猞猁身细腿高,爪大尾短,身披灰黄色毛,并具斑点。大者身高达0. 7米,身长1米,
体重25公斤左右。昼伏夜出,小集群居,听觉、嗅觉、视觉灵敏,活动频繁。每年繁殖一次,
每胎产仔2~3只。以狍子、兔子、小兽野禽等动物为食。
猞猁肉可食,但根据当地老猎人说内脏有毒不能食;皮是珍贵的细毛皮,为国际市场的
珍品.
獾
獾又叫猪獾。本区境内有少量分布。多栖息土丘或大树下的坑洞中,体长50厘米,尾长
10厘米,头长身小,前肢爪长,毛灰色,有时发黄。头部有三条宽白纹,耳缘白色,胸腹、
四肢均为黑色。夜间活动,性杂食,以昆虫、啮齿类动物、蛙、鸟及果实和植物的绿色部分
为食。有冬眠习惯。一年繁殖一次。每股产仔3~4只。
獾皮可见于做衣、帽、褥垫、毛刷、笔,肉可食。油是治疗烧伤、烫伤良药。
松鼠
松鼠别名灰鼠、俗名灰狗。本区境内分布广,数量多。多栖息于天然原始针叶林或针阔
混交林中。以各类植物种子为食,尤以红松种子为主,有时也吃昆虫和鸟卵。
松鼠躯体细长,尾长而大,长超过体长之半。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
季耳有毛簇。用树叶、苔草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善爬树,串枝能力强,跳跃树冠间如
飞,晨、昏昼间活动,夜间归巢,当受到威胁时常常发出呼呼示威声。每年繁殖1~4窝,
每胎产仔5~10个。
松鼠皮可制皮衣或出口,尾毛是制笔原料,肉可食。
金花鼠
金花良又叫花狸棒子,俗名花鼠子。生活在全区山林间或林木边缘的居民区数量较多。
是较小的经济动物之一。身披黄毛狸花,尾巴蓬松。体形较小、眼睛较大。习惯地面活动,
亦喜欢爬树,多以植物果实为食。繁殖率高,每年产仔1~2窝,每胎0~6只。毛皮美观,
可做童装,肉可食。
黄鼬
黄鼬也叫黄鼠狼,俗称黄皮子。猎人称之为元皮。本区境内分布普遍,数量较多。体长
约30厘米,届长15~20厘米。四肢短,背面赤褐色,目和颈部白色,胸腹淡黄褐色。
多栖息于林中水边、田间及多石的平坦地。主要在夜间活动,以喷齿类动物、小鸟及昆虫为
食,是各种鼠类的天敌,时有袭击家禽。肛门内有一对臭腺,受到威胁时,能放出臭气,
俗称“黄鼠狼放臊”。
黄鼬毛皮可做衣帽,尾巴是制作毛笔的上好原料,亦是主要的出口皮张之一。
青鼬
青鼬也叫蜜狗。本区林内有少量分布。体呈长圆形,身长45~70厘米,尾长35~45
厘米。四肢短,毛色鲜艳,前背和体侧柠檬黄色,后背和四肢黑褐色,腹面色淡,毛尖带柠
檬黄或灰褐色,颈部纯白。预下仓白色,尾近纯黑色。多夜间活动,以捕食鼠类、鸟类等为
食。
青鼬毛不稠密,并且短而硬,经济价值低于黄鼬。
草免
草兔也叫山兔、野兔。本区境内分布较广,数量颇多。主要有四种。体背黄褐色或赤褐
色为多,常生活于草塘;灰色者多生活于榛柴较多的丛林中。黑色的生活于针叶混交林中,
纯白色的也有,但数量极少。
草兔多在清晨或夜间出窝活动,活动范围离其窝不远。繁殖能力极强,每年繁殖3~4
窝,每胎产仔3~4只。以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幼苗、嫩芽为食,是农林之害。
草兔肉可食。皮毛可制皮衣皮帽、手套等。
1976年4月区政府组织的野生动物调查,区内所存野生兽类数量为:马鹿284头,驼鹿
136头,黑熊100头,野猪440头,狗子400只,诸涮犯见,獐子178只,水獭63只,黄鼬1500
只,灰鼠20,000只,草免700只。
附;野生兽类名录
刺猬、票齿鼩 、中鼩 、普通鼩 、大耳蝠、伊氏鼠耳蝠、大棕蝠、萨氏伏翼、金管
鼻蝠、狼、狐、貉、棕熊、黑熊、青鼬、貂熊、艾虎、伶鼬、香鼬、黄鼬、狗獾、水獭、猞
猁、豹猫、雪兔、东北免、东北黑免、松鼠、花鼠、尾黄鼠、草原黄鼠、小飞鼹鼠、东北鼹
鼠、草原鼹鼠、巢鼠、大森姬鼠、黑线姬鼠、褐家醒、林姬鼠、江背 、棕背 、狭颅田鼠
东方田鼠、黄氏田鼠、普通田鼠、麝鼠、大仓鼠、黑线仓鼠、小家鼠、野猪、麝、马鹿、驼
鹿、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