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林场

第四章 场、所概况

第一节 林场


林场均以木材生产为主。进入六十年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条件的改善,由季节
性的手工作业发展为机械化常年流水作业,由单一的木材生产发展为以林为主、综合经营、全
面发展的综合性林业企业的基层单位。生产机构的设置大都有木材生产段、营林段、综合利
用段、后勤段、机械检修网点和农业生产队,为其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的行业和设施也均有
中小学合一的学校、商店、粮食供应点、卫生所、浴池及俱乐部。1980年起,各林场均设立
了街道办事处政权机构,下设居民委员会。其森林资源各林场也大致相同。
汤林林场
汤林林场系1957年7月建场,始称五七·七伐木场。1958年场址由现在的贮木场迁至现
汤林林场容地。改名第四林场;1960年场部又过现在的场址道东。因该场位于汤胜河畔,故
命名汤林林场。
汤林林场位于新青区镇的西北部1.5公里处。总面积为18145公顷。1983年未统计,有居
民385户,总人口1872人。分汉、回、满、朝鲜四个民族。职工346名。
汤林林场属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320公尺左右。林分类型红、云、冷、落针阔混交
林,有林地总面积9031公顷,森林蓄积712千立方米。
木材生产,从1957年到1962年间是手工作业,1964年开始实行机械化生产。1963年以前
车产方式是原木生产,1964年改为原条生产。自1957年7月投产,到1985年共为国家提供木
材1,318,464立方米,平均每年完成45,464立方米。
营林生产,1971年设置汤林森林经营所.翌年场所合一。设立营林段,主要承担人工造
林、幼林抚育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任务。从建场至1985年人工营造林面积55686亩。
农业生产,自1962年成立生产队。有耕地123亩,主要种植土豆、白菜和甘兰等,供职工
家属自用。
多种经营主要条利用该场山特产品资源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采集业及木材综合利用。
汤林场的交通运输主要是汽运,客运也较便利。
泉林林场
泉林林场是1958年3月开始建场,故当时命名为“五八·三”伐木场。同年5月28日新青
森工局根据省人委黑林宇475号文件“关于林业机构合并统一名称问题的通知”精神,以开发
顺序改称第二伐木场,翌年9月投入生产,名称由第二伐木场改为第二林场,简称“二场”。
1961年,因场森林资源多以外阔混交林为主,杂有乔灌木丛生,树种繁多,每当夏秋季节,
景色艳丽,故改名为丽林林场。此名因在伊春林业管理局内重复,行文咨事易混不便,1982
年10月又据本场办公室前有座闻名全区的泉水井,一年四季井水外溢,故经市政府批准,改
名为泉林林场。
泉林林场位于新青区东南20公里处,总面积为10991公顷。有居民229户。总人口1167人。
职工222人。全场少数民族有满、蒙、朝鲜族。
泉林林场地处小兴安岭山脉的支脉上,施业区内群山连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步升
高,平均海拔约600公尺,最高山为北影山,海拔高度887.4公尺,是新青林区较高的山峰。
起伏不断的山脉把整个施业区分为五大沟系,有林地面积为8767公顷。
境内最大的河流是援朝河,它发源于北影山、流经本林场_红林森林经营所,穿过打石
场、中心等地,注入汤旺河。
泉林林场1958年至1963年,进行大面积皆伐;1964年遵照“以营林为基础,合理采伐,
采育结合”的方针,开始试行“采育兼顾伐”,受到了上级林业部门的肯定,并在东北、向蒙
古林业系统进行推广。该场自1964年至1984年先后总结了“采育兼顾伐“、“伐区拨交验收”、
“采育用统筹作业”、“节约木材烧枝丫”、“班组经济核算”、“老工人搞好传、帮、带”等工作经
验,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林业生产创出了新路。
本场自1958年投入生产,封1985年共为国家提供木材1,388,897立方米。人工造林面积
达到42,773亩。
木材综合利尼段的设置为青年安置就业开辟了门路,主要生产项目有:清理林场、拣集
采伐剩余物,圆锯加工板方材、制做木制家具等。从1972年至1984年先后共安置青年就业797
人次。
该林场充分利用当地特有幼林产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生产,主要项目有:
采集地:根据年份的收成情况,采集松籽、榛子、都柿、山茄子、五加参叶和蘑菇、木
耳等。1958至1983年共采集红松,落叶松籽45万多斤,都柿3万斤,山茄子2万斤,五加参
叶4万多斤。
种植业:主要种植人参、党参、各类果树和木耳。1982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对各
类种植业的经营方式实好统一管理。分户承包。仅1984年,全场种植人参3100平方米,党参
3500平方米,果树3600株,木耳2万段。
养殖业:自1984#实行全面承包、分项定保、综合经营后,出现养猪、养鸡、养羊、养
牛、养兔、养蜂等专业户。
本场农副业生产,从1960年就成立了家属农业生产队。农业生产主要种植各类蔬菜,每
年不仅达到自给,而且外销一部分。副业有豆腐制做、粉碎加工和红砖生产。
泉林林场在文体设置方面较齐全,有俱乐部、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广播室等。文
体活动有业余图书组,每年还开展各类球赛和召开田径运动会。
本林场自1962年成为全.区各项工作的典型单位,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1966年10月1
日,拖拉机司机于占水出席了北京国庆观礼;1976年教师王忠义出席了省教育战线表彰大
会。1974年倒月,场领导出席了省林业总局召开的采育兼顾伐经验交流会;1964年5月,国
家林业部副部长张昭、杨天放等领导、 1977年 7月罗玉川部长先后到这里视察。
该场交通主要靠森林铁路,每日由新育发往笑山林场、北影林场的森铁客车都往返经由
本场。
金林林场
金林林场建于1958年单月,始称五八·四伐木场。同年5月改为新青林业局第三林场;
1964年改为营林村;1975年复建林辄因该场有丰富伪黄金资源,故定名为金林林场。
金林林场位于新青区镇的东部,距区镇19公里,总面积9694公顷。现有居民210户,人口
979人。有汉族、满族。朝鲜族。
本场有林地面积7635公顷,总蓄积790十立方米,林分类型红、云、冷针阔混交杯。自建
场至1985年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389,383立方米,营造人工林18815亩。
农业有耕地945亩,主要种植各类蔬菜,供本场职工家属自用。
金林林场具有得天独厚的黄金资源。早在1948年就有人来此开来黄色,1951年大面积开
采。达400余人;1958年10月伊春市第二轻工业局在此设置金矿局,进行有计划的黄金生产,
1962年6月30日移交给乌拉嘎金矿局。1984年6月,省黄金公司以ZI万元的投资配备机械,
在此进行黄金生产,日产量可达3两。
金林林场从1982年群众性采金形成高潮,到1985年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黄金3434商。有
的个体采金现已成为致富户。
金林林场野生资源也较丰富。该场在发展多种经营生产上,除沙金外,一还充分利尼山特
野生资源,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采集业生产。
1984年前,金林林场的交通运输主要是森铁线路,1985年改为公路。
松林林场
松林林场建于1958年8月,始称新青林业局第五林场,后改为松林林场.因场施业区内
林相以松树居多,放由此命名。
新青林业局原开发设计方案,松林为第五林场,在紧依松林东南的美林建一林场为六
场。但随着五场职工人数的增加,在该场资源开发即尽的情况下,于1968年美林场的森林资
源由松林林场接续开发。现松林林场施业区即是两个林场合一的面积。
松林林场位于新青区镇南部的11公里处,总经营面积为26176公顷。其中天然母树林844
公顷,有红松、落叶松树种31 8709株。该场有居民186户,总人口999人。有汉、满、朝鲜三
个民族,职工总数259名。
松林林场整个施业区内有一条主河道,即抗美河由东南流向西北,纵贯松林、美林林场。
此河由15条支流汇聚,境蜒流经区镇西部边缘注入汤旺河。施业区境内整个地势是东南高、
西北低,以新青至松林森铁干线9公里处为界,下部为水草丰盛的广阔平原,上都为丘陵和
高山地带。有储量丰富的各种林木覆盖着山脊和山坡,林分类型为落叶林和红、云、冷落叶
混交杯,有林地面积20372公顷,总蓄积为2522千立方米。
该林场在木材生产初期是人力手工采伐,蓄力集材多1960年1月以后发展为机械化生
产,采伐方式初期是大面积皆代和隔带皆伐;1975年10月,该场推广北影林场“采育用一次
净号作业”经验。使伐区管理有了加强,作业质量也有提高。
松林林场是《新育经验》形成的奠基单位。1964年6月,中共伊春市委在东风林业局召开企
业管理现场会议以后,特别是7月20日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
东风林业局时均指示传达后,新青林业局制定了企业改革方案,组织坝乡人的工作组;于同
年8月16日到松林林场进行企业改革试点。在采伐方式、生产工艺、劳动组织、管理体制,
政权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改革的路子,为全局全面改革和《新青经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松林林场自1959年投产到 1985年共完成木材生产任务1,606,789立方米,年均产量为
59511立方米。
场的营林生产是于1966年场、所合并后,设置营林段,组建营林专业队伍进行常年营林
生产。春季造林、苗圃作床、播种、植苗,夏季除草和病虫防治,秋季整地,冬季防寒和抚
育伐生产。到1985年人工造林面积达3骆对亩。
1973年松林场成立木材综合利用段,组织本场知识青年从事拣集枝丫和加工小材小料生
产,平均年产值达165823元。
场有农业用地4545亩,自1960年设置家属生产队,开荒种菜,每年都达到自给有余。
1984年5月,农业生产实行专业户承包种植。
松林林场交通运输主要靠森铁线路。1959年单月修建新青圣松林森铁干线,次年5月25
日正式通车,客运隔月有一对次列车,经松林至美林车站;木材运输除森运外,1978年10月
还修筑了一条新青至松林场主伐区内的简易冻板路,冬季有森运和汽运两种运输方式。
青林林场
青林林场是伊春林业管理局于1958年决定开发的主伐林场。1959年3月1日,新青林业
局派人组织筹建,同年6月基本建成,始称第八林场。1959年11月,新育局决定建场工人撤
出,赴桦林林场参加木材生产,第八林场停建;1963年9月伊春林管局决定调伊东林业局伊东
林场职工到八林场重新建场,更名为青林林场。1964年10月该场改为营林村;1966年10月19
日恢复林场名称;1972年5月增设新青林业局青林营林所,场所实行分设;翌年3月场所合
一。
青林林场位于新青区镇的东部165公里处,经营总面积为14154公额。居民213户,总人
口1167人,职工222人。陈汉族外,还有满族、蒙族、朝鲜族。
青林林场地处小兴安岭顶峰的余脉,属低山丘陵地带,海拔高度在100~700公尺向。林
分类型红、云、冷针阔混交林,有林地面积7458公顷,蓄积851千立方米。
该场自1964年投入生产到1985年共完成木材生产任务对7806立方米。营造人工林面
积16,035亩。
青林林场在生产方式上经历了两个阶段。1966年前为原木生产阶段,1966年以后改为原
条生产。1964年建立营林新村,开始注重营林生产。营林村撤销后于1970年成立营林段,组
建专业队伍,配备专用机械,坚持常年营林生产。1972年在广开生产门路,大搞木材综合利
用时,成立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木材综合利用段,从枝丫材中挑选有价值的小材小料进行加
工。
青林林场有农业用地555亩。从1964年5月开始组织职工家属成立农业生产队,经营土
地403亩,以种植各种夏菜和秋菜为主,不仅满足了本场职工之需,而且还向外地出售各种秋
莱。
该场山特产品资源丰富,为当地大搞多种经营生产创造了条件。从1976年开始,职
工家属以饲养少量家畜、家禽为主,到1979年有10余户成为养殖专业户。据1984年统计,全
场饲养鸡、鸭、鹅2,460只;猪、牛、羊等家畜803头,养蜂们箱。采集业主要采集树种、蘑
菇、木耳、都柿、蕨菜。1973年前多以个体采集自用;1974年后,林场组织集体采集交售国
家。
本场交通比较方便。1963年2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8678部队修筑一条新育经桦林、青林
至结源林场的森铁线路,1965年4月开始专用客车通运,每月一个对次; 1981年5月由森运
改为汽车运输,每日有两对次客车通过。
结源林场
结源林场组建于1963年3月3日,始称新青林业局第九林场。同年10月双子河林业局小
园林场全体职工迁入,翌年元月建成投产。1964年3月15日易名为结源林场。因该场位于给
烈河的发源地,由此而得名。1972年7月5日。场分设森林经营所机构,至1974年10月5日
场所合一。
本场位于小兴安岭顶峰北麓,结烈河的上游,新青区镇的东北部,距离区镇45公里。经
营总面积为13219公顷。有居民195户,总人口1023人,职工235名。有汉、蒙、满三个民族。
结源林场属绵延起伏的丘陵地形,平均海拔为300至700公尺间,岭峰属最高山峰,海拔
高度近700公尺。境内主要河流是给烈河,发源于本场辖区的岭峰与东山间,呈西南东北向,
从场内第三、四林班穿过。注入黑龙江。结烈河将整个施业区分割为东西两大部分。结源
场林分类型属红、云、冷针阔混交林,有林地面积9628公颇,总蓄积1077千立方米,农业用
地195亩。
该场1964年建成投产。22年来共为国家提供木材1,048,306立方米,平均年产量47,650立
米。1964年10月,林场的木材生产由手工作业改为机械化作业相结合的原条生产;生产组织
由原来的场设生产段改为新青林业局直接领导的采育双包小工队(也称一条龙小工队)。“文化
大革命”后,又变为生产段下设包车组、_承担木材生产的来、打、集、装、清作业。1975年学
习而林林场“采育用统筹作业”和北影林场“采育用一次净号”的经验,把木材生产,清林抚育
和剩余物检集三道工序,两套劳动组织改为。个采育用统筹作业工组。
结源林场从1964年组建营林专业队伍。进行常年营林生产。到1985年共完成人工造林面
积14012亩。
本场从1972年设置综合利用段,进行伐区剩余物的综合利用,拣集技了村。挑选小径
木,加工小规格材。
林场农业生产队是从1966年5月成立的,经营土地285亩,种植夏、秋蔬菜。徐每年湖足
本场职工所需,还将余量调拨给其他单位。
结源林场的多种经营生产,除充分利用山特资源开展采集、养殖、种植业外。还利用当
地金矿资源发展黄金生产。1982年开始,在林场统一领导下,组织职工、青年、家属达百余
人进行人工采金,到1984年已向国家交售黄金420两。
1981年前本场的交通运输是森铁线路,1981年4月改为汽运。胜利至结源林场专用公任
通贯整个施业区。
大贺林场
大贺林场组建于1967年3月3日,始称大鹤林场。1968年8月10日改称为卫东林场;1981
年9月为庆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由新青区人民政府批准,改为大贺林
场。
它位于新青区镇的东部,距区镇34.5公里,总面积14415公顷。有居民17要户,总人口
1125人,有职工187名。有汉、满、朝鲜族。
施业区处于小兴安岭之中段,山峦叠蟑,且陡峭险峻,整个地势西高本低、嘉随风自西
南流向东北,横贯境内8公里。红光河、一沟河、二沟河、三沟河导条支流汇聚嘉荫河,经
13林班南侧流向水源林场。整个施业区五大沟系,依地形划分36个林班,有林地面积1078
公顷。
大贺林场位于小兴安岭岭峰东北坡,林分类型多属红松纯林。红松在该场占绝对优势,
有红松母树935公顷,分布于场址西部27.5公里至31公里处的五座山岭,是新青林业局采
集红松种子的主要基地。
这里资源比较丰富,除有红松树种外,还兼有落叶松。云冷杉。白禅及杨柞等树种。森
林内栖居着多种野生动物、生长着许多的可食、可用的植物,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黄金矿藏。
木材生产自1985年实行集体承包,将木材生产段分为3个承包队,9个包车组。自建场
到1985年,完成商品材任务984796立方米,采伐面积达6233公顷。
营林生产配备段长、验收员、林政员、防火安全员和技术工人、营林工地1969至1985
年完成抚育伐任务13540亩,幼林抚育199546亩,营造人工林27021亩,补植22199亩,采集
红松种籽391007斤。
全场综合利用由劳动服务站负责,主要是组织知识青年从事木材加工和检集采伐剩余
物、清林等。
农业生产始于1968年春。因该场山岭陡峻,沟壑纵横,宜农地较少。初建生产队时开垦
荒地300亩,以种植蔬菜为主。1984年实行承包责任制,分种到户,种植谷物、蔬菜等。
大贺林场交通运输主要靠新青通往笑山、北影林场的一条森铁线路,由西至东横贯整个
施业区。
北影林场
北影林场是1973年8月建立的。因它座落于北影山下而得名。
该场在新青区镇东南34公里处,总面积为19226公顷。有居民200户,总人口1103人,
职工235名。有汉、满、蒙三个民族。
北影林场林分类型底红、云、冷针阔混交林,有林地面积16102公顷,总蓄积2582千立
方米。
本场虽建场时间较短,但在木材生产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先后创出“采育用
一次净号作业经验”““农工商综合林场经验”、“安全生产经验”、“拖拉机集运枝丫材经验”、
“材料管理经验”、“知识青年安置经验”、“党支部建设经验”等,连续多年被评为区、市、省
的先进典型。
木材生产1974年至1977年3月是来、打、集、装、清五道工序单一作业;1977年4月创造
“采育用一次净号作业法”,变三段作业为一次净号,实现了一套人员、一套设备,同时完成采
伐、抚育、伐区剩余物利用三项任务。这一经验得到省林业总局的肯定,在全省林业系统进
行推广。1979年8月、至9月,国家经委领导,林业部领导先后前来视察,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北影林场自1973年建场投产到1985年完成木材生产任务646381立方米,平均每年为国家提供
木材49722立万米。
营林生产自1976年设置营林段,从事常年性营林生产,进行人工更新造林、苗木管理、
幼林抚育、抚育伐生产。自1974年到1985年更新造林面积14438亩,成活率达97.3%。1778
年设置苗圃。
林化段作为本场青年安置的基地,从事木材综合利用生产。自1973年11月设立,从事情
林、将集枝丫材、生产车立柱、小径木加工、枕工和板方加工等,至1983年统计创造产值达
1.97万多元。
农业生产队始建于1975年,主要种植品种是夏秋蔬菜和黄豆,供本场职工所用。
北影林场交通运输主要是靠森铁线路,没有森铁火车站一处,隔日有一个对次的客车通
往新青区镇。
水源林场
水源林场组建于1975年3月。它设置变动频繁,几经分合。林场建置前的1966年4月,水
源地区曾建立抗美村、援朝村和第三新村,到1976年等月三村合并为南丰中心村;1968年3月
改为抗大农场;1971年11月10日,为加强这里的林政管理和森林经营,始建水源森林经营
所。因经营所设于嘉荫河与小鱼河汇合处,雨季沟河漫溢,低洼地带一片汪洋,故命名水
源。1973年6月20日撤销经营所,又与抗大农场合并,1974年4月五日复建水源营林所。1975
年3月12日撤销营林所正式建场。建置后,1977年2月9日与抗大农场合并为兴农公社,翌年4
月9日,中共新青区委决定又与公社分开恢复水源林场。1981年11月再次合并,至1985年在
该地区并存的有嘉荫河农场和水源林场。
本场位于新青区镇的东南部,距区镇对公里,总面积为12570公顷。有居民327户,总
人口1647人。有满、蒙、回三个少数民族。
水源林场的地势,属西北高,东南低的丘陵地带,海拔高度在300至400公尺间、卡门山
(砬子山)是施业区唯一的高山,海拨高度约380公尺。本施业区内有两条河流。一条是嘉荫
河,发源于北影山,自西北向东南贯穿施业区25公里,从36.48林班流向鹤北林业局,最后
注入黑龙江,另一条是嘉荫河主河道的一大支流——小鱼河。发源于本施业区二、三林班
里南北流向,在对林班左侧与嘉荫河汇合,境内全长22公里。
水源林场按地形状况划分为三大沟系,48个林班。有林地面积10092公顷,总蓄积1145
千立方米。
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水源林场,自建场以来,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合理来
代,坚持采育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木材生产从1975年建场投产至1977年,实行了主伐、育林、伐区剩余物利用的军段作业
法。自1977年5月,学习北影林场“采育用一次净号”后,木材生产实行来一号,拉一号,清
一号,净一号,封一号的混合作业方式,到1985年共生产木材291234立方米。
建场初期,营林生产没有专业队伍,搞突击性的群众运动。1978年设置了营林生产段,
开始常年性的营林生产。到1985年末,人工造林面积达到34111亩,苗圃面积270亩,年产苗
量5万株。
水源林场从 1980年设置综合利尼段,开始对俄区剩余物、小材小料的加工生产。
水源林场地处小兴安岭的东麓,嘉荫河的上游,属黑龙江水系。气温回升的快而早,无
霜期也较长,可达120到130天,为本地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全场有农业用地
1995亩。自1977年5月成立职工家属农业生产队,有农工50名,经营土地450亩,种植各类蔬
菜和大豆、小麦,除本场职工需要外,还按区调拨计划出售给其他单位。
水源林场的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植被物种类繁多。本场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充分利用
现有的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生产。主要项目有采集业、种植业、养植业和黄金生产。
种植业主要栽种人参、平贝等名贵药材。养殖业主要是养羊、猪、牛、鸭、兔和蜂。
水源林场在大小西南为及嘉荫河流域有蕴藏量丰富的金矿,从1982年5月开始,组织专
职人员进行采金生产。到1985年,向国家交售82两黄金。
水源林场交通运输主要靠森铁线路,从新青通住笑山林场的森铁线路,山西北至东南沿
括前河横贯本林场。既担负木材运输,又隔日一次客运班车通过。
笑山林场
关山林场始建于1976年10月1日。1977年9月13周建成,翌年正式投产。该场址于很久
以前曾有一次山洪暴发,俗称山啸,放由此谐音得名。
该场座落于新青林业局的东南部边缘,距区镇73公里,总面积16034公顷。有居民220户,
犯z3人,职1251名。由汉、满、回、蒙、苗、朝鲜六个民族组成。
笑山林场的林分类型底红、云、冷、外阔混交林,有林地面积13194公顷,总蓄积1916
千立方米。
笑山林场的木材生产是从1978年开始,1984年以前的组织形式是场下设段,段下设小
队,为三级管理;1984年8月份以后,学习推广泉林林场、红林森林经营所的经验,由三级
变为二级管理,场下设承包小工队,实行“采育用一次净号”的作业方式一截止198s年共完成
木材生产任务339237立方米。
营林生产从1980年开始,主要是搞常年性的营林工作。生产项目有更新造林,幼林抚
育、抚育伐、秋整地、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到1985年更新造林面积15025亩。
该场将木材综合利用生产做为安置青年就业的重要途径,把伐区剩余物进行拣集、加工、
利用。从建场至1984年用综合利用创造的产值购置了生产机械、粮食加工机械。如榨油机、
粉碎机、制浆机、磨面机、爆花机等。
关山林场的气候条件较好,植物生产期比区镇长10~15天,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一切的农
业生产是由职工家属承担,1983年前是集体经营、年终分配。lq84年厉。由集体经营改为承
包到户。总开荒面积675亩,耕种面积约300亩。种植的种类有夏、秋蔬菜和大豆、小麦、谷
子等粮食作物,年均产值达3万元。
本场充分利用雄厚的自然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生产。
笑山林场的交通运输是森铁线路,客运列车隔日一对次通往新青区镇。
北沟林场
北为林场建于1979年6月。1980年边生产、边建设,1981年投产。该场设置于嘉荫县行政
区境内。北沟原名称北乌拉嘎,是1936年设置的采金矿点,后因开设南沟金矿,它处于南沟
北面。故称北沟金矿,简称北沟。新青林业局在此建立林场时,例接引其名定为北沟林场。
该场位于新青区镇的东北部52公里处,总面积17460公顷。有居民74户,总人口45人,均
系汉族。
北沟林场设置前已有人在此采金,并有着光荣而悠久的历史。1946年,三江人民的自
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为解救灾难深重的矿区人民,曾于北沟南三华里的关门嘴子、五龙桥一
带遭到保安队的突然袭击,一名排长和几十名战士壮烈牺牲。1967年4月5日,乌拉嘎地区人
民为缅怀以身殉国的烈士,在五龙桥竖碑纪念。1947年2月,矿区解放后,佛山县址设在这
里,领导黄金生产和剿匪建政。1977年8月,巴彦县有13家农户迁到本施业区的五龙桥从事
农业生产。
北为林场林分类型属阔叶混交林。有林地面积11429公顷,总蓄积1121千立方米。是以
十材生产为主的综合性林场。北沟林场的木材生产在1981年前是分段作业的生产方式,1982
年后推广北影林场。采育用。次净号”、实行采、打、集、装、清。条龙作业。截止1985年共
完成木材生产任务86819立方米。
营林生产,1982年前仅有领导组织而未设专业队伍,每当春季植树造林,夏季幼林抚育
季节,靠群众运动突击生产。1983年建立了营林专业队伍,实行割带、整地、造林、抚育承
包责任制,至1985年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1181亩。
北沟林场综合利用生产共安置青年98名,配备专用机械常年进行以拣集伐区剩余物和加
工小规格材为主。
北沟林场有宜农地2460亩,现已开垦利用660亩(包括五龙桥生产队)。主要种植各类蔬
菜、黄豆。
这是黄金资源国储量丰富,品位高而享有盛名。建场以来,北沟林场职工不但进行采集、
种植、养殖等多种经营生产,而且积极从事采金生产。1982年至1984年林场组织部分职工、
青年和生产队家属生产黄金30余两。
北沟林场的交通运输比较方便。乌拉隆金矿局通往汤旺河区的公路横穿本场。1981年4
月新青至北沟林场的公路建成。每日有两个对次的客运班车从该场通过。
南沟林场
南沟林场始建于1981年9月1日,1983年9月15目建成投产。因场址西部有嘉蔚县辖属的
南沟村,故以此命名为南沟林场。南沟林场位于新青林业局的东部,距区镇52公里。总面积
划14441公顷。一有居民104户,人口360人,皆为汉族。有职1134名。
南沟林场林分类型属红、云、冷、针阔混交林,有林地面积8331公顷,总蓄积量1085千
立方米。
该场从1983年投产就是机械化作业。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设立包车组,把采、打、
集、装、清立适生产工序分别承包到组,做到采一号,净一号。三年来,共为国家提供木材
79654立方米,平均每年完成26551立方米。
南沟林场1984年9月成立营林段、经过两年生产营造人工林3908亩,幼林抚育60亩。
该场1982年组建综合利用段,进行各种规格的木材加工。
南沟林场有农业用地460亩,现已耕种114亩,主要种植蔬菜和大豆。由于该场所处地理
位定,具有春季气温回升快;秋霜降临迟的特点;年平均气温比之新青区镇们高,既适宜种
蔬菜,又可种植一般粮食作物和栽植果树。据1984年统计种植果树的户数占该场户数的70%
以上,种植的品种主要有;海棠果、黄太平和李子等。
南沟林场地上有较好的森林资源,地下有大量的黄金矿藏。早在1938年这里即开始了手
工采金,采集人员达160多人。1983年5月该场开始组织黄金生产,每年都超额完成生产任
务。
南沟林场交通运输是汽运,隔日有新青直达南沟的客运班车一个对次。
柳树河林场
柳树河林场建于1982年10月,1984年10月投产。因场址设在横穿施业区内的柳树河北
岸,故以此定名。
该场位于新青林业局施业区的东部边缘,距离新青区镇80公里,总面积200098公顷。
有居民63户,总人口274人,均为汉族。有职1118名。
它座落于嘉荫县行政区内,山高坡陡。境内有西北河、柳树河、乌拉嘎河三条主流贯穿,
注入黑龙江。本场林分类型属阔叶混交林,有林地面积8448公顷,总蓄积636千立方米。
柳树河林场属于新青林业局新开发的综合性林场。1982年至1983年主要是采伐建场自用
材,1984年10月投入商品材生产,生产组织形式是邀伙承包,1985年完成木材生产任务
11140立方米。农业生产是为解决职工用菜,种植各类夏秋蔬莱和黄豆。
柳树河林场交通运输是汽运。场址东南17公里处与乌拉嘎金矿局公路相通。直达新青区
镇;北三公里与嘉荫县国防公路相通,可达嘉荫县城和萝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