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1977至1978年的学校工作
第三章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八一农大 (1977—1985年)
第一节 1977至1978年的学校工作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接连打了揭批
“四人帮”的三个战役。第一个战役是揭发批判“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的罪行;第二个战役
是揭发批判“四人帮”的反革命罪恶历史;第三个战役是揭发批判“四人帮”的“左”倾路线,
联系学校的情况搞揭批查,从思想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揭批中,对中央印发的“四人帮
‘的所有罪行材料,学校调用各种宣传工具,利用各种场合,广泛宣讲,达到家喻户晓,人人
皆知。这期间,全校学习了毛泽东主席在”文革“中批评”四人帮“的一系列讲话和《毛泽东
选集》第五卷,贯彻了中央工作会议、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一大精神。在第三个战役中,
传达了中央对教育工作和黑龙江省问题的指示,全校上下重点批判了”四人帮“炮制的全教会
《纪要》和朝农“经验”,推倒反动的“两个估计”(即解放后十七年教育战线“资产阶级专
了无产阶级的政”;广大教师和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联系学校实际,
初步澄清了建国以来教育战线的一些路线是非,砸碎了多年来套在广大教师、干部头上的精神
枷锁。在肃清朝农“经验”的流毒和影响上,一些人”对学朝农所中的流毒逐步有了认识,但
认识不高,甚至有的还提出一分为二看朝农,把朝农的黑‘经验’和抗大的正面经验搅在一起,
又分不开,直接影响了揭批‘四人帮’的深入和分清路线是非”。(引自《党委路线分析材料》)
于是,党委带领群众分析学校学朝农的前前后后,着重从思想上、路线上找原因,使大家认清
了朝农“经验”的反动实质和学校因学朝农所带来的严重恶果。
在第三个战役中,学校还学习大庆经验,开展了群众性的“三大讲”活动(即:大讲在
“四人帮”横行时,党受其害、国受其害、单位受其害、身受其害的深仇大恨;大讲同“四人
帮”斗争的经历;大讲同“四人帮”斗争的经验和体会),在这一基础上,还开了“讲清楚会”
和“路线分析对比会”。 1977 年6 月,省委任命赫忠安为学校党委书记,包化民为副书记、
革委会主任,刘庆瑞为党委副书记。同月,校党委几名常委在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上带头“讲清
楚”。1978年1 月,省委任命姜瑞元为学校党委书记。1978年3 月,常委们又一次在全校大会
上“讲清楚”,经群众评议,总的反映是好的。大家认为,学校几名领导干部把主要问题都讲
出来了,还是讲了心里话的,认识比1977年高了,路线比以前分得清,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但
原党委负责人因在这时调回沈阳军区工作,没有讲,群众对此有些意见。
在“三讲一评”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了“路线分析对比”活动,目的是总结建校二十年的
历史经验,分清路线是非。但结果并没有完全分清,例如1978年7 月党委下发了一个《党委路
线分析材料》,《材料》中有“虽然受到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我校前八年的历史,毛
主席的革命路线始终占主导地位”:“文化大革命以来的进步应该肯定,对林彪特别是‘四人
帮’的干扰破坏不能低估”等字样。
1978年9 月中旬,为了挖掉“四人帮”的社会基础,把歪风邪气压下去,学校召开了党委
扩大会,传达了中央48号文件和省委杨易辰、李力安书记在全省“两打”会议上的讲话,联系
学校实际,研究如何在学校开展“两打”运动(即: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打击贪污盗窃、
投机倒把等资本主义势力)。会后党委举办副科长和连以上干部学习班,训练骨干。从9 月下
旬开始,全校进入揭发、检举阶段,这时共揭发出六十五条线索,其中打砸抢二十一条,贪污
十五条,盗窃十一条,投机倒把五条,违法乱纪六条,不正之风七条。党委经过分析,确定以
清查打砸抢问题作为“两打”运动的突破口。10月中旬以后,进入查证核实阶段。
1978年4 月,学校成立了审干复查办公室。通过有关人员回忆、座谈、普遍审查档案,在
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文革”期间的审干结论和处理的案件进行复查。1978年上半年,学校
对一名校级干部和一名处级干部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对六名教师、干部的工资遗留问题做了复
查和调整,初步落实了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1978年7 月,学校:专门召开了陈自诚、
王婷追悼会,陈自成的儿子也专程从南京大学赶来参加大会。当年12月2 日,党委召开了全校
落实政策大会,新任党委书记姜瑞元在大会上宣读党委的决定,当众给一百零八人平反冤假错
案,公开给他们恢复了政治名誉。到了年底,全校所有干部档案都做了比较彻底的清理,凡有
不实之词的材料都全部抽出销毁,使有关干部和教师放下了包袱积极工作。
1978年7 月17日,徐凤郊,侯仙芝和刘秀芝三人受学校党委委托,在北京向王震副总理汇
报了学校的情况,并征求了王副总理对学校工作的指示。当王副总理听说校名被人改来改去后,
气愤地说:“原校名不能改!他们就是讨厌‘八一’两字。什么‘彭德怀的兵’?不行!要改
回来!”王副总理说:“你们的校名改来改去,什么‘兵团农大’,兵团早就该撤销;什么
‘彭德怀的兵’,统统是胡说八道。”(摘自《王震副总理对学校工作的指示》)。
1978年10月,省革委正式下文,恢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名。
学校为了总结建校二十年办学经验,大力表彰先进模范人物,恢复和发扬党和解放军的优
良传统作风,恢复和发扬抗大和南泥湾的精神,按照新时期总任务对教育战线的要求,进一步
把学校办好,于1978年8 月1 日,隆重举行了建校二十周年庆祝大会。
除在校师生员工参加校庆外,学校邀请了校友五十余人和二十多个上级机关及友邻单位的
负责人参加。省农场总局副局长高大钧代表总局党委在大会上讲了话;首届毕业生查家琴代表
校友们也在大会上讲了话。学校党委书记姜瑞元在讲话中简要地回顾了二十年来学校走过的道
路,总结了学校办学的五条基本经验:“第一,必须坚持面向垦区的办学方向,从三大革命斗
争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人才”:“第二,必须坚持学习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努力养成一个好
的校风”:“第三,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
展”:“第四,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勤俭办学”:“第五,必须坚持党委领
导,认真贯彻群众路线,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姜瑞元在大会上还传达了王震副总
理对学校工作的指示和对大家的问候,当提到王震说的“这些老战士(指建设北大荒的转业官
兵和支边青年)坚持边疆,很辛苦,他们都很好吗?希望老战士要继续革命”时,许多人心里
热乎乎的。大会还接到国家农垦总局和省教育局等单位的贺电。国家农垦总局在《贺电》中指
出:
“八一农大建校二十年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抗大为榜样,
继承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发扬‘南泥湾’的革命精神,和黑龙江垦区广大转业官兵,职工一
道,开发荒原,艰苦创业,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创建初期,你们在王震同志亲切关怀和直接领
导下,坚持在生产基地办学,培养和树立了良好革命学风。
“二十年来,你们为垦区培养、输送了两千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和近万名技术骨干,在促进
垦区科研事业和提高生产技术方面获得了可喜成果。特别是在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
主义路线的斗争中,排干扰,顶逆流,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学校规模扩大
一倍,师资队伍的质量大有提高,为进一步发展提高农垦教育和科研事业打下了基础。”
1977年,学校对教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特别是砸烂“两个估计”,批判朝农
“经验”,正确评价了《高教六十条》,改革了招生制度,使全校能够比较全面地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教育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这期间,学校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性质、任务和具体培养目标,逐步地端正了办学方向。
但是,在实行中也出现了一些过失。
1977年3 月,76级学生三百四十九人入学(因为学校自1974年以来实行冬季招生、春季开
学的制度);同年秋季,学校恢复了“文革”前的全国统考招生制度,招收77级本科新生四百
八十九名。一年内招生九百多名,给学校安排食宿问题带来很大压力。到1978年,学校确实无
力再按正常情况招生,经省文教办公室同意,只招收农机78级本科新生八十名入学。
这两年,重新招收的学生年龄相差很大。有些学生三十岁左右,有些学生十七、八岁,前
者在社会上工作多年,相当一部分有家室之累;后者则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涉世未深。就学生
来源看,一部分来自农垦系统各农场;一部分来自本省各市、县。
学校原有的农学、农机、畜牧、兽医、林果、育种、农电、修理、财会等九个专业,从三
年制到一年制不等。1977年和1978年两年中,学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两次调整了专业
设置,只设四个系五个专业:即农学系农学专业、农机系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牧医系畜牧专
业、兽医专业、农经系财会专业。调整后的专业,学制均恢复为四年,但财会专业(全称“国
营农场经济系财务与会计专业”)学制为三年,因而这个系按本科考取进来的学生对此很有意
见。到了1979年,财会专业的学制才得以调整。黑龙江省文教办公室在(79)50号文《关于大
学本科调整学习年限的通知》中指出:“我省原有高等学校,从一九七七年开始,都恢复了文
革前的学制(即四年或五年),只有三所师院的音、体、美专业,八一农大的财会专业,虽然
明确为本科,但仍沿袭为三年。为了保证本科的教学质量,决定把上述几个专业的七七、七八、
七九届学生的学习年限调整为四年。”自此,农经系的学制与其他各系一样,均为四年。
1978年4 月,包化民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党委听了他的汇报后,经过研究,
重点抓新修订的《高教六十条》的试行,按《高教六十条》的要求检查各部门的工作。各系的
教学计划在这一期间得到反复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加强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教学。 1978 年夏季,学校成立基础部,一些有关的基础课教研室,分别从教务处和各系
中划分出来,归到基础部。学校还成立了生产处,加强了对生产单位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各系
能集中精力抓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有了保证。在教学组织上,恢复了教研
组(室),重新任命各教研组(室)长,加强了对教学业务的领导和研究。1978年7 月,学校
制定了《教师培养提高及考核暂行办法》,对见习助教、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在业务水
平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要求,其标准与“文化大革命”以前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考核标准基本
相同。
1978年,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学校对教师职称进行了评定。6 月30日经省革委会批准,刘
惕若、田良果、邓德蔼等三人晋升为副教授;经校党委批准,提升为讲师的有九十七名,定为
助教的有五十四名。
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举办了教师外语、数学等进修班,召开了自然辩证法讨论
会,并组织在职教师外出进修、参观学习。为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1977年学校还选留、
调入和接收兄弟院校应届毕业生来校任教四十多名,使教师数量有所增加。同时,采取一些必
要措施,保证教师每周至少有六分之五的业务工作时间。图书资料和实验室等教辅工作这时也
比以前有所加强。还在学生中开展了学雷锋、争三好活动,建立了学生学籍管理、考勤、考试
等规章制度,初步整顿了教学秩序,教学工作出现了新气象。学生尊重教师,遵守纪律,认真
听课,学习的自觉性有了提高;教师不敢教、学生不能学、领导不敢管的局面开始扭转了,尊
师爱生的风尚开始得到恢复和发扬。
这两年,学校大力恢复科研工作。
1977年8 月,校党委召开了首届全校科学大会,给丁元贺、郭德有等十名先进科技工作者
和九名技术革新能手披红戴花,对六个先进单位和四十名先进个人,以及挖堑壕机组、红旗100
号附加变速装置、叶绿体功能互补、急性猪丹毒快速诊断等四个科研项目给予了奖励,同时,
还制定了三年、五年科研发展规划和二十三年科研设想。学校还派代表参加总局、省、沈阳军
区科技大会,选送开沟机、通用中耕机和挖堑壕机参加全国农业机械化展览会和沈阳军区科学
技术大会展出并得到奖励。618 ——80双盘旋转开沟机,经省农机鉴定站鉴定,结论是“一次
定型,可以批量生产”,它的班效率达一千二百七十一土方,沟深八十厘米,可代替一百八十
一人的体力劳动,主要指标超过意大利同型机具,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黑龙江省农田开
沟机具的空白;研制的挖堑壕机,经沈阳军区工程兵总部召开的鉴定会鉴定,符合军事要求,
可挖堑壕和交通壕,还可用于垦区农田基本建设、开沟下管等,比德国挖堑壕机“马太宁‘具
有轻便、工效高、堑壕一次成型等优点,受到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的赞扬。在配套拖拉机改
进变速装置过程中,讲师丁元贺等人采用全齿轮减速方法,使红旗100 号I 档前进速度由每小
时二千三百六十米减为七十九至一百七十一米,Ⅳ档由六千四百五十米减为三百一十八至四百
六十八米,具有国外先进水平;一机多用,是垦区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课题,讲师郭德有等
人研制成旋转中耕追肥喷雾机,这种机械进行播种、中耕、追肥、喷雾、深松等多项作业,其
中光电控制施肥是电子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经试验效果良好,深受国内欢迎。
1977年,学校下达十四项重点科研项目,到年底,均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年度计划,其中有
三项获得省科学大会奖。除受奖项目外,提供区域试验的有三个早熟高产的玉米单交种,四个
小麦新品种,大豆育种的进展也比较快;小麦单倍体育种、玉米抗低温冷害、小麦根腐病防治、
草炭综合利用、猪丹毒免疫、诊断、治疗等研究,也取得较好的成绩。牧医系家畜疫病学教研
组,人少任务重,他们既完成了四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又积极搞科研,还为部分农场承担了马
四号病的检疫工作。
1978年3 月底,夏庆铎从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返校后,即向党委常委汇报了大会的盛况
和大会的精神。接着,党委召开了校、部、处、系领导干部会议,认真学习了会议文件,研究
了落实措施。与会人员通过学习,思想解放,心情舒畅,受到很大鼓舞,认识到:这次全国科
学大会,是党中央率领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动员大会和誓师大会;邓小平副主席的重
要讲话,从理论上,路线上精辟地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是无
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它
象精神原子弹一样,炸碎了“四人帮”长期套在人们身上的枷锁,掀掉了压在人们头上的大山,
澄清了被“四人帮”搞乱的重大是非,回答了科技战线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说出了大家的心里
话。在研究落实措施时,会议确定:一要重点肃清朝农“经验”在学校的流毒和影响,分清路
线,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二要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评定教师职称;
抓紧复查文革以来所做的结论和审干中遗留的问题;对学非所用,使用不当的科技人员要作必
要的调整;努力从工作上、生活上逐步改善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三要切实落实科研计划;
四要保证教师每周至少必须有六分之五的业务时间;五要机关和各系把劲使到教学、科研、生
产中去;六要领导干部逐步变外行为内行;七要充分发挥各系主任在教学、科研方面的领导作
用;八要把职工业余教育切实抓好。
1978年,全校重点科研项目为十四项,其中农学系十项,农机系二项,牧医系二项,在这
些项目中有国家和省里下达的七个项目,包括四项国家重点项目的部分内容。经过努力,有成
果或阶段成果的共十项,做好准备的有三项,如光合效率遗传规律、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等。这
一年,学校还成立了科技处,处长周绍钧,加强了科技情报工作,出版《科技通讯》、《农业
科技译丛》。《译丛》的译文主要选自美、英、日、苏等国的农学、农机、畜牧、兽医方面的
专业期刊。同时,学校科技处还及时检查督促计划落实和了解科研进展情况,并严格掌握科研
费用的专款专用。在这一年里,各级领导带头扫“科盲”,全校共召开学术报告会二十八次,
其中关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二十三次,如遗传工程、计算机、农机化、玉米抗低温冷害
等。还请国内有关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此外,科技处还向省和全国寄出专业论文和《农业科技
通讯》等。为了向垦区广大职工介绍现代化农业内容,还翻印了《农业现代化概念》一书,分
寄到垦区十一个农场管理局的一百四十八个农牧场以及各管理局科研所等单位。由翟裕宗主编
的《气象哨天气预报知识》(农业出版社)一书,在全国范围内发行,该书1980年9 月获中国
气象学会全国气象优秀科普作品奖;由王英格等人与吉林农科院合作翻译的美国《大豆的生产
与利用》一书,已交与吉林农科院出版。同时,校内也排印了一些人员翻译的美国免耕法等书。
学校还先后组织四十多人次到北京参观十二国农机具展览,对学校教师了解外国农机具发展情
况,掌握先进技术有很大帮助。
1978年11月26日,学校成立了由二十五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包化民任主任,夏庆铎、马
宏图任副主任。这个委员会是党委和校长在学术上的咨询机构,它的任务是:对学校教育事业
发展规划、科学研究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审查、鉴定科学研究的成
果;评议研究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参与提升教授、副教授工作的审议;主持校内学术讨论
会;组织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
1977年,全校粮豆播种面积二万二千六百四十五亩,单产二百零一斤,总产四百五十五万
多斤,经营亏损七万三千元。这里主要原因是遇到大旱灾。小麦严重“掐脖旱”,大田作物未
熟先枯,影响了产量。但年初整地精细,播种质量好,中耕又很及时,加上改善管理(四连中
耕除草不上人,各连推广玉米机械收割),又开垦了一千三百九十亩荒地,增加了总产,所以
弥补了部分地减产的损失。
这一年,生产肥猪八百六十四头,生产牛奶二百零五吨,加工面粉一千零七十九吨,加工
豆油七十一吨;上交国库粮豆二百二十吨,上交肥猪三十五吨。此外还摘了农田水利建设。1977
年下半年成立专业水利队伍,完成土方四万多立方米,完成一个水库、三个蓄水池的基础工程,
开挖水渠近两千米,积肥一万二千立方米。
1878年,全校各连队共播种粮豆二万四千亩,秋后粮豆单产二百零二斤,总产四百八十四
万八千斤。生产肥猪一千四百九十三头,生产牛奶二百七十五吨,加工面粉八百一十四吨,加
工豆油三十五吨;上交国库粮豆一千零七十五吨,肥猪交售量为五十一吨。
1977年的基建工作,主要是基建处和总务处集中力量盖了一座讲师楼和十三栋新平房,共
计八千平方米,解决了一百零五户教工和新婚青年的住房问题。1978年,学校建了一座单倍体
实验室,还建了冷库、浴池及照像馆等,共计一千九百平方米。
国务院(1977年)89号文件指出: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决定从1977年10月1 日起调整部
分职工的工资,这是粉碎“四人帮”又一胜利成果,也是党中央对广大职工的亲切关怀。根据
以上文件和省人事局、农场总局的指示精神,学校从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0日,经过宣传教
育、群众评议、总结审批等阶段,最后经校党委常委认真研究,决定对工作多年、工资偏低的
王敬立等三百四十五人的工资予以调整(即升一级;给任力革等八十七人定级;将1966年底以
前参加工作的一百三十九名二级工调为三级工;将1971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三百四十四名一级
工调为二级工;对于1966年以前参加工作、现行工资低于四十二元的九十名人员,将其工资靠
到四十二元;对于1971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现行工资低于三十七元的两名人员,将其工资靠到
三十七元。
1978年,根据国家劳动总局(78)劳薪字第79号文件精神,学校经过动员、教育,对于在
教学、科研、生产中,工作成绩优异、贡献较大和提职后工作表现好而工资特别低的三十六人
决定升一级,升级后的工资标准,从1978年12月起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