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设时期(1985~1994.5) 一、初步投入农业生产
1985年接收八五九农场39队为本场第一作业区的同时,接收了21279 亩熟地。随即便开始
了春耕生产准备工作。然而,由于本场干部职工基本上都是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克山农场调入
的,习惯于在黑土地上从事农业耕作。本场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土质以白浆土为主,且属于低
湿易涝地区。因此,无论是从自然特征和规律的掌握上,还是确定耕作、轮作农艺流程和措施
上,都需要认真摸索和实践。
1985年播种期和收获期降雨偏多,第一年投入农业生产是战灾抢播和抢收的一年。
备耕生产准备工作困难重重,主要是39队基础较差,10台东方红拖拉机以及播种机、整耙
地农具都需要全面检修。1984年秋收后大部分地号没有清理,特别是进入3 月份雨雪不断,整
地机车进不了地,4 月份更是阴雨连绵,致使播期拖后,直到4 月20日才开始播种。由于天气
影响,播种中也是播播停停,6500亩小麦5 月18日才播完。紧接着开始播种大豆13692 亩和玉
米550 亩,当年还播种春开春种大豆11000 亩。
7 月21日以后,天气连雨,麦田部分地号出现明水,8 月3 日连续降雨12个小时,降水
113.5毫米,达到暴雨程度,给麦收生产带来了严重困难,减产已成定局。为了减少因涝灾而
带来的损失,第一作业区全体职工发扬“敢打硬拼”的顽强精神,在泥水中抢收小麦,从7 月
30日起
到8月24日完成了麦收任务。
当年由于对土地状况不明,自然灾难影响等众多原因,粮豆总产只有104 公顷。抗卸自然
灾害的经验,为以后扩大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豆收工作从10月18日开始,到11月10日结束。
二、合理使用投资
按项目设计,本场承担开荒30万亩的项目建设任务。累计投资5400万元,其中世界银行贷
款2000万元,国内投资3150万元,黑字还流资金250 万元,为了确保合理使用这些投资,充分
发挥资金效益,农场确定了“一水、二路、开荒、四房建”协调进行的建设程序,有计划有重
点地安排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向,切实做到了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并取得相应效益。
1.同步安排,重点投放
现代化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水平,是项目农场建设的命脉。在资金投放上农场首先
把购置国外先进机械设备作为重点,优先安排2000万元的世行贷款和250 万元的黑字还流资金。
从美国、日本、西德、瑞典和加拿大等国家引进了 50 台大马力拖拉机,35台联合收割机,8
台自走式割晒机,141 台(件)配套农机具,30台载重汽车,15台工程机械和一套大型粮食处
理设备,占总投资额的42.3%。国内投资3150万元,其中拨改贷258 万元,小水投资664 万
元,自筹531 万元。用于兴修水利工程、修筑道路、荒地开垦、房屋建筑及购置国内配套机械
设备等。使资金投向有轻重缓急,投向准确,符合开发建设、生产经营同步进行的需要,为项
目建设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
2.科学安排建设项目,抓住投资使用效益
一是抓住主要矛盾,大力兴修水利。本场地处低湿沼泽地带,开发建设和提高农业单位面
积产量的主要措施是治水。这就要求抓好农田水利I 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
力,实现农业耕地的全面高效利用。建场以来,农场利用160 多万元的世界银行贷款,从日本、
瑞典购置了先进的水利工程机械,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坚持不懈地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截至1993
年底,已完成排水工程土方1677.26 万立方米,总长度1622.45 公里,全场已开垦的24.8万亩
耕地和未开垦的5 万亩荒地全部实现了干、支、斗、农四渠配套。排水问题的基本解决,使农
业生产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大为增强,明显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1989年7 月下旬,集中降
雨184 毫米,小麦田100%地号土壤含水量饱和,大豆40%地号垅沟积水,由于水利工程发挥
了泄洪排涝作用,在两天内日间明水全部排出,缓解了麦收难度,大豆也未造成严重损失,当
年粮豆平均单产161 公斤。
二是结合生产生活需要,修筑主干路、区间路和田间路,首先是提出“修通路、站住脚”
的口号,继八五三农场为本场修通一区至场部8 公里主干公路后,农场靠自己的机械力量修筑
本场至前锋和前哨的主干公路。当时,由于通往这两个农场,尤其是前锋农场,公路要从荒原
中穿过,个别地段属重沼泽区,泥炭土多,一是修路机械行走困难,二是挖出来的土堆不住,
水利队的干部职工采取先修易修段,将难修段的积水引到先修工程的路沟内,先放水后修路的
办法,解决了这一矛盾。连贯前锋、二道河、前哨60多公里交通大动脉的贯通,推动了农场各
项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
1990年,这条公路列为省交通局二龙山——抚远县公路改线工程,农场承担了道路取直、
路面加宽、铺装砂石等任务,经过连续几年的建设,公路质量大为提高,保证了正常通车。
其次是结合耕地开垦和农业生产需要,修筑区间路和田间路,这两种类型的道路,修筑原
则是结合排水工程同时进行,即考虑道路通车需要,又根据排水设立,路边沟就是排水沟。同
时,根据通往各作业区的路线,修筑成环形区间路,使区间路四通八达。
田间路按地号设计和生产需要安排,并在每个交叉路口,修筑了桥涵。截止到1993年底,
主干路、区间路和田间路修筑工程已基本结束。
三是有计划地进行开荒,建立高产稳产农田。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只有注重提高
耕地的质量,才能有效地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因此,农场做到坚持不种低产田和赔钱地。
在大力兴修水利的同时,坚持水治到哪里,荒地开垦就进行到哪里,绝不盲甲地安排开荒生产,
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开一亩就力求得到一亩地的效益。
1985年5 月,副场长孟敬泽到洪河农场考察了开荒情况,并到建三江管局向李万宝副局长
请示了开荒工作。5 月中旬,农场制定了开荒合同和质量验收单,成立了开荒队,陈东学任队
长,蔡喜和、张力军配合工作。
5 月中旬以后,开荒队广召八五九、前哨等农场的个体有机户来本场开荒。同时,开荒队
认真细致地普查了荒原,详细了解和掌握了区划、地形、土质、可耕地块分布等情况,制定出
开荒计划。各开荒机车每开出一块荒地后,便及时检查质量,验收数量。
6 月20日,农场领导和开荒队一齐在开荒现场召开开荒质量定标会,分别对参加开荒的20
台机车组提出了质量要求。
7 月3 日,农场组织科级以上干部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到开荒现场进行了全面大检查。当年
10月,完成开荒任务60400 亩。
历年开荒情况表
在开荒生产过程中,对利于开荒生产,能够在短期内见到效益的地块,优先安排实施农田
水利配套工程。边治水、边开荒、边整地、边播种,当年见效益。第四作业区1988年秋兴修水
利,1989年春播种3000亩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20 多公斤,亩盈利50多元。其次是注重保证开
荒质量,根据耕层深浅,严格控制开荒深度,并做到扣垡严密,不出堑沟,为耕地的精耕细作
创造了条件。第三,近几年还着重抓了耕地的扩垦连片和整形,既便于种、管、收阶段大机群
作业,又利于耕作制度和农艺流程标准化作业措施的落实。第六作业区七号地总面积为12509
亩,1987年开荒,1990年为三荒地,由于地号大,便于实施科学种田措施,获得大面积均衡增
产,大豆亩产达200 公斤。
四是量力而行,建设社会化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本场是在亘古荒原上创建的,根据总体
设计和规划的要求以及“集中居住、集中服务、分散设置作业区”的建场模式,在优先保障机
械设备的购置、水利工程施工和开荒生产的前提下,根据资金情况,安排了占投资总数25%的
资金,建设了7 万平方米的生产生活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意节省建筑投资。基建备料
基本上组织自已的车辆运输,由本场职工和家属参加劳动,节省了近50多万元的运输费和装卸
费,并做到严把工程质量关,职工住宅实现了楼房化。还建起了职工医院、子弟学校、托儿所、
综合服务楼、浴池、综合市场、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为提高和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生活需要提供了条件。同时,还陆续购买了6 台大客车直通各作业区,方便了各作业区职工上
下班。
实践证明,这种居住和服务模式有利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减少了由于分散设置居民点而
带来的建筑支出、管理支出和服务支出,节省了一部分资金。同时也能够做到农场更好地为职
工生活服务,加快了农垦小城镇建设步伐,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另外,由
于服务设施集中、方便,也解决了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上班一心一意地参加生产建设,下班
潜心钻研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或者参加文化娱乐活动,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
工作热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本场虽然是由国家项目投资建设,但由于国家财力紧张,对项目建设的实际投资只占初设
投资的57.9%;又由于设备、材料涨价因素,进一步加大了资金缺口,影响了机械的配套和交
通、通讯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不等不靠,走出一条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
路,加快了建设速度。
首先,充分利用通过世行贷款所创造的生产建设条件和环境,大力发展生产,然后将通过
发展生产所带来的利润集中投入项目建设上,补充一部分由于国家投资不足所造成的不配套、
规模不够的项目。先后从积累资金中安排517 万元用于水利工程配套;安排190 万元购置了挠
型割台、半链轨、收获机等89台(件)机械设备,补充机械设备不足;安排94万元在作业区建
造水泥晒场、零件库和添置了种子加工设备。其次是教育和启发职工群众丰年不忘国家,富裕
牢记勤俭,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将职工手中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用于解决生产急用资金和
集资建房。
实践证明,自我投入不仅为国家减轻了为项目农场投资的负担,也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的
能力,加快了建设速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说明,项目建设国家投资固然重要,但是也必
须走与自我积累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更好的发挥所有资金的使用效益,换取更大的经营成果。
四、充分发挥现代化机械优势
本场从国外购置的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配套农具、工程机械等是九十年代国内外
比较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工具,它具有马力大、工作量高、操作方便、突击能力强等特点,是项
目农场开发建设的一大优势。管好、用好这些现代化机械设备,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取得
最佳的劳动效益。
1.强化机务管理,着重抓人的素质的提高
首先,重点抓了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采用外培、脱产学习、在职函授等形式先后送187
名科技人员进修深造,使他们进一步丰富了业务技术知识,并在不同岗位上发挥了作用,尤其
是在掌握国内外机械使用知识方面培养了一批人才。
其次是紧紧抓住机务工人的业务培训。除了参加冬训学习外,还经常组织岗位技术练兵,
现场观摩等活动。机务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操作者基本熟悉外机结构、性能、懂得维修和保养
知识。1993年底,全场机务工人平均技术水平可以达到机务5 级以上。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
为管好、用好外机奠定了基础,有效地提高了外机作业中的完好率、出勤率和时间利用率,
“三率”都达到了95%以上。
2.农机农艺措施相结合,实施标准化作业
现代化农业机械马力大、工作量高,能较快地完成农艺流程设计内容,但必须有适应大马
力机车作业的耕地规模,才能圆满地实现农机、农艺相结合,实施标准化作业的任务。
首先,做到耕地连片成型,有较大的规模面积,保证了机车在同一时期从事同一作业项目,
减少因转移地号,更换机具而损失的工作时间,使机车潜力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工作效率。农
场耕地最大的地号达12509 亩,最小的也在300 亩以上,便于大马力机群连贯作业,这样,工
作量高,能够在短时期内完成生产任务。近几年,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最佳播种期、最佳管理
期和最佳收获期,并做到了10月底前耕地达到黑色越冬状态,提高了丰产丰收的系数。
其次是靠先进机械实施科学种田措施,坚持标准化作业。大马力先进机械还具有操作灵话、
实施技术措施稳定的特点,能够在实现高效率的周时,保证耕地精耕细作的高质量。利用大马
力进机械执行耕作改制、施用肥料、培肥地力等农艺设计,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农艺流程设计任
务。
五、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步伐
本场经济发展建设历程,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历程,开展一系列科技活动和推
广一系列新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提高科技意识,强化对科技工作的指导。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如果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
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农场;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农场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农场建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了科技发展计划,落实了科技人员政策,开展了科研活动,
开展了高产攻关,使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
2.落实科技兴农措施。一是增强对农业投入,治水解决抗涝问题,增添农业机械解决了机
械配套,增强了突击作业能力,配齐种子小线加工设备,使种子的晾晒、贮藏、清选有了保证,
提高了种子的纯度、净度和发芽率;二是围绕生产建设上的急需问题,落实科技课题研究,引
进新技术。近几年,农业科技人员着重对贯彻规范化措施、轮作制度、药剂灭草、提高粮豆产
量进行了研究;农机科技人员着重对农机保养维修,延长进口农业机械使用寿命,发挥先进机
具优势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气象和水利科技人员分别就低湿地开发利用,条田规划及实施的最
佳选择、夏季大旱大涝环流背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基建科推广倒置式屋面新技术,上为防寒
层,下为防水层,独具匠心地解决了防裂、防寒和防水问题。
3.推广科技成果,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坚持引进外地的适用技术和成功的经验,因
地制宜地“消化吸收”。推广麦种小线加工技术,提高了种子质量,既降低了播量,又增加了
经济效益;推广微肥增产菌,补充作物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应用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加深
耕作层,起到了蓄水增温,防涝抗旱作用,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增产效果明显;推广大豆垄
作和三垄栽培技术,大豆精量点播技术,实现了大豆稳产高产;推广小麦播前深施肥技术,提
高了保苗率和抗旱能力,应用种子药剂机械湿拌种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应用旋转锄
除草技术和“豆草麦除、麦草豆除”轮作制度,有效地控制了草情;坚持秸杆粉碎还田,使土
壤中的有机质不断得到补充和提高;坚持扩大优良品种覆盖率,先后推广了垦红六号、克丰五
号、克旱十一号等小麦优良品种,大豆品种选用合丰三十、宝丰一号等。
4.落实科技政策,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改
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对科技人员在职务聘任、晋级、提升工资等问题上认真对待,
在住房分配、子女就业、奖励、培训及其它生活福利方面都给予适当的照顾,并且重视从科技
人员中选拔领导干部。截止到1994年5 月全场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33名,初级职称125
名,这些科技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技术专长,起到了骨干作用。
六、深化改革
本场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二道河农场的今天。建场后,农场
坚持做到建场与改革同步进行,把改革的方针贯穿新场建设的始终。
1.改革经营方针。改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社会化经营,坚持标准化作业,采取综合现代化
生产技术,从农田基本建设,到耕作技术措施,从粮豆作物播种,到管理和收获,都争创一流
水平,逐步建立适宜的投入产出的栽培模式。由统一经营改为统分结合,分层次经营,1994年
还积极推广了“生产、生活费用自理”的“两自”经营办法,最大限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逐步化小核算单位、逐步完善承包责任制、各项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各项经济责任制,彻底打破
“大锅饭”、“铁饭碗”。严格实行定员定编,努力压缩非生产人员,超编自负盈亏。同时加
强财务管理和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贯彻兴边富民政策,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经济。
2.改革产业结构。变单一粮豆经营为多种经营,调整了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1990年除种
植小麦、大豆外,还种植了水稻,以后水稻面积逐年增加,1994年达到5000亩,1994年还增加
了大麦、油菜、红小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大力发展养殖业,一靠作业区集体饲养或股份制饲
养生猪、黄牛;二靠职工群众在富民村饲养猪、牛、羊、鸡、鸭、鹅和貉等。
3.改革分配方式。由固定的分配方式改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完善各行各业的承包责
任制。对农业生产单位,从1986年起相继实行了“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超利分成、亏损自
负”的集体承包办法。完成上交指标后纯利润分配办法是2 1986年按6 :4 分成,即60%上
交农场,40%单位职工分配,分成额超过3 万元以上部分20%职工分配,80%上交农场;1987
年按6 :3 ;1 分成,即60%上交农场, 30%单位职工分配,10%作为单位留成和生产发
展基金;1988年分配形式为“3: 2:1 ”的分成提取办法,即利润在30万元以内部分单位职
工分配30%,31~50万元之间分配20%,51万元以上分配10%;1989到1991年与1988年相同;
1992和1993年改为利润在50万元以内单位职工分配工10%,51~100 万元之间单位职工分配
12%,100 万元以上单位职工分配工5%。1994年在积极推行“两自”的基础上,农场拿出6
万亩地,采取职工谁拿钱谁种地的办法。将世界银行贷款还款按设备分配数和金额由农业生产
单位自行承担。农场对盈利的生产作业区,利润的50%单位职工分配,50%上交农场。
分配原则注重向农业第一线职工倾斜。
对场直单位根据行业特点及具体情况,分别采取“独立核算、自筹资金、放开经营、自负
盈亏”、“费用包干”、“费用自理”等办法。对机关实行目标管理。
4.实行全员风险抵押
1988年,农场实行场长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实行了全员交纳风险抵押金,把风险机制引入
企业管理,层层承包,把经营者和劳动者与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企业连利、连心、
连责,增强了主人翁意识。1988年,全员交纳风险抵押金的标准是:农场场长、书记各交纳2000
元,副场级干部交纳1200元,科级干部和作业区主任交纳800 元,机关科员及全场工人交纳400
元。1994年改为农场场长、书记和各生产经营单位正职每人交纳4000元,农场副场级干部和生
产经营单位副职每人交纳3000元,机关人员和各生产单位工人每人2000元,场直非生产经营单
位各类人员每人1000元。各单位风险抵押金全部入帐管理,作为生产启动资金。
5.精兵简政
本场机构设置从建场一开始,就坚持一人多职,尽最大努力避免人浮于事,坚持设一人就
能起到一人作用或多人作用的原则,尤其是机关科室,最多的一人身兼5 职。1993年,在定员
定编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实行职能机构人员精简的需要,机关科室由原来的
20个合并为6 个,即两部、两科、两办。机关干部包括6 名场领导由过去的61人精减为40人。
1994年初,因工作需要又恢复了原来的编制,但机关编制也仅有48人,占全场职工总数的3.9%。
七、精神文明建设
本场建场以来,始终坚持开展以环境建设和思想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逐渐形
成了良好政治环境、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讲团结、讲奉献、讲艰苦奋斗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
风气。
1.根据农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农场实际情况,按时期制定了
精神文明建设短期和长期规划,并做到按规划方案定期检查评比,严格履行精神文明建设方案。
2.场领导带头端正党风,严以律己,扎扎实实地进行廉政建设,带动全场党员干部自觉用
党纪国法和党性原则,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踏踏实实地做人民群众的公仆,老老实实地为人
民群众办事,农场被总局党委授予“党风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3.以北大荒精神为载体,坚持不懈地进行“弘扬北大荒精神”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教育。1986年组织了“闯十大难关先进事迹报告会”。1990年组织
了“北大荒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李玉坤、贺颖、闫江、郝文铎分别介绍了他们的事迹,报
告会举办两场,参加收听的人数达到700 多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对话会、场领导接待群众日制度、办事制度十公开,设立了
文明办,计划生育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政法委员会、环卫队、爱卫会、规划办等组织机
构,并由文明办具体负责协调,组织实施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活动。
5.坚持常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单位”建设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
各种公益活动。,农场相继组织了“双文明建设知识竞赛”、“法律知识竞赛”、“母亲节义
务服务活动日”、“百日安全竞赛”、“计划生育宣传月”等活动,全场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的
人数达到1300多人次。
6.坚持开展普法教育,全场职工系统地学习了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婚姻法、妇女权
益保障法等法律常识,增强了法制观念,减少和杜绝了各类违法事件或案件的发生,社会治安
状况稳定,秩序良好,人们安居乐业。
7.坚持经常性的以治理环境、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的全民义务劳动活动。整个场区楼房
林立,居室内窗明几净,环境清新幽雅。
8.树立道德新风尚,提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主义道德。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
走访群众,职工家庭有困难或者处理丧事,都到场帮助解决困难。职工群众之间也形成了一家
有困难众人相帮的良好时尚。粮食处理中心职工赫金林患癌症、五区职工李长顺爱人患脑瘤、
养牛专业户石尊瑞家牛棚失火,全场职工群众和学校师生都积极主动捐款,帮助他们治病和恢
复生产,几次捐款总额 8000 多元。河南省地区遭受洪涝灾害、大兴安岭林区火灾以及帮助省
内灾区或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度过难关,农场于部职工也纷纷捐赠现金和衣物。
八、共同致富奔小康
经过重10年的开发建设,本场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亘古荒原已变成楼房林
立、机械成群、土地肥沃、禾苗茁壮、硕果累累、生活富裕的农垦小城镇。到1993年底,全场
人均收入2235元,同时还享受着农场给予的用于取暖、液化气、医疗费、电费、子女入学入托
等费用的补贴,人均月达百元左右。住房建筑面积人均13.48 平方米,每套住房内分厨房、餐
厅、客厅、卧室、卫生间,上下水齐全。卧床、炉具农场统一配给,使用石油液化气做炊事燃
料,冬天由农场统一供暖。人均消费水平:年食用大米100 公斤、白面25公斤、杂粮10公斤,
蛋20公斤,奶类10公斤、禽类20公斤、猪肉20公斤、牛羊肉10公斤、鱼17公斤、水果 40 公斤、
各类蔬菜120 公斤,恩格尔系数为55%;人均添置服装费用为620 元;高档家用电器户均拥有
量:电视机1.2 台、电冰箱0.8 台、洗衣机0.91台、录音机0.89台,中高档家具俱全。人均银
行存款1690元,户均存款6180元。医院、学校、幼儿园、商店、综合市场、邮局、银行、浴池、
文化活动中心等福利和生活服务、文化服务设施齐全。作业区职工每天乘坐通勤客车上下班。
农场闭路电视台每天播放4 套电视节目。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设备齐全,活动场所多,电影放映、
舞会、文艺演出、游艺活动等经常举行。适龄儿童100%受到学前教育,入学率 100%,巩固
率100%。全场职工平均文化程度高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计划生育国策规定。初步进入小
康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