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物传记
第二节 人物传记
王春贵传记
五大连池农场副场长王春贵,汉族,初小文化,1947年 7月参加工作,1948年入党,原籍
吉林省洮安县二龙山屯,生于1926年4月16日,1961年6月23日因公殉职,终年36岁。
王春贵1947年7月,在黑龙江省海伦县三道镇参加工作,1949年1月调黑龙江省委(驻北安)
交通排当交通员,1950年转业到花园农场做保管员工作,同年冬分配到苏家店(现华山)农场任
管理员工作,1951年初调五大连池(当时是花园农场第四作业站)农场,先后任管理员、渔场场
长、工会主席,1959年提为农场副场长。
王春贵同志,工作勤恳,事业心强。五十年代,在渔场任场长期间,工作认真负责,无论
夏季捕鱼,还是打冬网,他都是亲临第一线和工人一样干活。特别在打冬网时,寒风刺骨,作
业艰苦,他头戴狗皮帽,足穿靰鞡鞋,顶风冒雪和工人同出、同干、同归,深受工人赞扬。1959
年任副场长后,照样跟班作业,深入群众。
王春贵同志工作大胆,雷厉风行,注重身教。1957年秋,降雨量大,出现汛情。现五队西
侧有一垧多地的养鱼池,因涨水漫坝,将养渔池坝基冲刷出一个洞口,池水外溢,情况危机,
他亲自带领职工,跳入水中奋力抢险,用麻袋装土塞洞,经过一场奋战,终于将洞口堵好,使
数十万尾鱼苗免受损失,保护了国家财产。
王春贵同志平易近人,生活朴素。当了副场长后,有的职工对他说:“现在是副场长了,
应该穿件好衣服,像个副场长的样子。”他说,当副场长也要干活,生活上要俭朴吗!当副场
长也不能干一辈子,不能忘记劳动人民的本色。他事业心很强,干一行爱一行。行行都干得出
色,最初的五大连池渔场,就是他从1953年,在省水产局于展一处长和金怀轩技术员的指导下,
同职工群众一起,风里来,雨里去,用了两年的时间建立起来的。
王春贵同志联系群众,团结同志,处处都以普通劳动者出现在群众之中。群众有啥话,都
愿向他说,职工有啥事,都愿找他办,成为群众的贴心人。1960年左右,盲目流人人员较多,
人员复杂,思想混乱,加之生活困难,工作难做,他能积极去做思想工作,使工人安心到条件
艰苦的五池子去工作。还能帮助带家的职工,解决吃、住问题。
王春贵同志对党忠诚,服从分配。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曾多次变动工作,无论是做保管员,
当管理员,还是做工会主席,都能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艰苦奋斗,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
得失,是位正直无私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1961年任付场长工作时,经党委决定,下队代职。
自己愉快的服从分配,到三分场(现七队)代职党支部书记工作,就是在代职期间,为修建拦鱼
淌坝,在用汽船运送木料时,因逆风行船,船身失去平衡,有一青年工人不慎落水,为营救落
水工人,不幸以身殉职。
李春传略
李春同志原籍吉林省梨树县人,生于1909年 5月21日,1921年,当他13岁的时候,就给德
都县一家叫刘德真的地主家放马。1923年—1945年,在德都县油坊当油匠,有一手打油的好技
术。1946年5月,经徐德厚(德都县长)、魏玉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参加德都县北
区土改工作队工作。1947年8月任德都县城关区长。1948年3月,德都县组织建立五大连池农场
时,县长马乘风委派李春为五大连池农场首任场长。他带领六名县、区干部和从村、镇抽调的
几十名工人一起来到荒无人烟的五大连池开荒建点。当时住的是马架,吃的是粗粮,他带领广
大职工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农场。1950年11月,我场并人花园农场为县第四作业站,李春同志
便调入花园农场场部工作,先后任花园农场副场长、北安第五劳动大队副大队长、花园支队经
理科科长、花园农场加工厂主任等职。1975年经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黑河分局批准退休。
李春同志,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能以身作则;能克服各种困难,
按时完成任务;能响应国家号召,带头储蓄捐献;能舍已为公,能团结同志,能够发扬我党的
光荣传统,深受工人们的拥护。
李春同志工作勤恳,积劳成疾,于1980年11月4日因病去世。
赵秉贤传记
赵秉贤同志生于1915年 3月16日,原籍辽宁省法库县,雇农成份,农民出身,青年时代靠
抗长工过活。1946年于德都县四区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会主任、区
委书记、德都县法院院长、德都县委副书记、五大连池农场党委书记、场长等职。
赵秉贤同志,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联系群众,廉洁奉公。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时期一系列革命活动。坚决执行党的政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为革命事业做出的
应有的贡献。在“文革”期间,由于受林彪“四人帮”反动路线的迫害,于1968年 9月19日含
怨去世,终年54岁。
赵秉贤同志,在旧社会给地主抗过大活,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他怀着解放劳苦大众的强
烈愿望,于1946年春参加革命,同年入党。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很快成为一名大公无私,勇于
斗争的好干部。在任工作队队员,区委书记期间,进行巢匪反霸、减租减息、分田地和大生产
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率领广大群众,建设翻身后的新家园。在建国初期,抗美援
朝运动中,他积极组织支前工作,自己带头多买建设公债,开展捐献飞机、大炮活动。在他任
法院院长,县委付书记期间,能够广泛的组织和发动群众,在各项政治运动中,爱憎分明地开
展斗争,有力的打击了社会上的阶级敌人,维护了社会治安,保卫了人民胜利果实,促进了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1960年,上级党委决定他到五大连
池农场任党委书记、场长期间,在发展和建设国营农场的事业中,他早起晚归,深入实际,调
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有事同群众商量。为了加强农场经营管理,精打细算,节约开支。有
的老同志说:“赵书记为了不使农场亏损,为国家多做贡献,有时他一分钱分两半花。”为了
加速农场建设,每天忘我的工作,在大忙季节,他是夏拿锄,秋拿镰和群众一起边劳动,边指
挥生产。为了搞好国营农场,很注重学习,总结经验,计划工作。就是在“文革”中被夺权后,
还是不忍心看到生产受损失。自己主动提建议,一再告诉要把生产搞好。
赵秉贤同志,在他的革命一生中,从土改到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国营农场,他一贯忠于
党,忠于人民,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一心为了革命工作,是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一生。
刘芝富传记
刘芝富,汉族,初小文化。1939年6月参加工作,1940年5月入党,原籍山东省泗水县,出
生于1921年2月,因患癌症于1985年2月3日逝世,终年64岁。
刘芝富同志于1939年6月,在山东省泗水县参加工作,到1985年2月,已有46年的革命历史。
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旅六八六团战士、滨海军区警卫连副排长、山东一
师通讯队副指导员。在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第四野战军一纵队一一二师三三四团三营副教
导员。全国解放后,历任石家庄第二高级步校学员,一一二师三三六团一营营长,一一二师军
事教导营营长,沈阳军区六十八速成学校科长,松花江军区军务科长。
1960年 6月,转业到黑龙江省体委航空俱乐部任主任,1963年任黑龙江省体委五大连池冰
场场长。1967年冰场并入五大连池农场,历任办公室副主任,1969年兵团期间,任五团二营营
长,施工营营长,团管理股股长,1977年恢复农场后,调任农场卫生科长。
刘芝富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一位革命的老同志。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积极工
作,战斗勇敢,能经得战争环境的考验。在1947年 6月三战四平的战斗中,英勇顽强,冲锋陷
阵,荣立战斗一大功(即一等功),被中南军区政治部授予“勇敢奖章”一枚。1957年 6月18日,
沈阳军区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1960年转业之后,服从组织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1963年来到五大连池冰场工作,他的
一家人本来住在哈尔滨市,为了方便工作,主动把全家人由哈市迁到农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71年春,五团出动 500多名兵团战士,参加加格达奇地区的国防施工任务,条件艰苦,任务
繁重,年过半百的刘芝富同志,也同兵团战士们一道,奔赴国防施工工地,投身于工作,深受
战士们赞扬。
刘芝富同志,对党忠诚,作风正派,工作勤恳,生活朴素,拥护党的路线,忠于革命事业,
全心全意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史化鹏传记
史化鹏,男,曾用名史长发。系黑龙江省汤源县人。生于1922年2月,1935年6月12日于原
东北松江省汤源县马家屯参加抗联部队。历任战士、副班长、警卫员、警卫班长、排长、侦察
参谋、连长等职。1956年8月转业到北京电力部工作,1958年5月因病退职回到东北,被分配到
黑龙江体委五大连池冰场工作。1968年冰场并入五大连池农场,来场后被分配到场招待所工作。
1969年7月18日因患肝炎病医治无效,故于哈医大二院,终年47岁。
史化鹏从小出生在一个贫困的雇农家庭,只念完高小就被迫给地主放猪,十三岁开始放牛
放马。14岁开始参加抗联部队第六军独立一团,后来转占南北。曾于1956年荣获三级“八一”
勋章一枚、独立自由奖章一枚、解放奖章一枚。
史化鹏参军后作战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号称“铁孩子”。据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王钧回
忆录(刊于1985年 9月18日《黑龙江日报》四版)《奇袭嫩江飞机场》一文中载“——决定由耿
展君同志通过地方组织关系设法搞清机场敌情,战机也由他来掌握,我把智勇双全的、绰号铁
孩子侦察班长史化鹏留给老耿。”
“为适应日苏战争需要,嫩江机场正在扩建,敌人到处要劳工,史化鹏趁机混了进去。他
到机场后,拼命卖力气干活,抬石头把脚骨砸断了,红肿着也照常出工。敌人(日本人)对他很
赏识,让他当劳工小队长。他利用职务之便,将机场情况搞得一清二楚,并暗中发展了几名劳
工为反日救国会会员。于1939年 4月中旬的一天,战机来了,我带一个突出排通过双泉屯,直
插机场。第二天半夜十二时,突击排准时到达飞机场东壕外,史化鹏用手拢着燃着的烟头为暗
号和我们汇合了,他还带来了两位熟悉地形的劳工。他们已将哨兵杀死,电话线也割断了,史
化鹏拎着一袋子瓜型手榴弹,带头一个班去消灭敌守备队,我们几个刚跑到机场边上支好机枪,
就听到了手榴弹的爆炸声——史化鹏朝守备队的宿舍窗户里一气把一袋子瓜型手榴弹都扔了进
去,30多敌人在梦中都丧了命。连他们睡的日本炕都炸塌了,火光启发了大家,史化鹏滚来了
一桶汽油,大家放火烧飞机,这下对了路,不大一会,跑道旁一溜七架乱机都象蜡烛般的烧了
起来。”
我借着火光巡视了被破坏的机场,敌人的发电机炸毁了,待运往诺蒙汗前线的物资也点着
了,油库烈火熊熊,通红的汽油桶一个接一个的飞上天空爆炸。敌人卫生所的全部药品都装入
了麻袋,连军用酒煲(酒店)的罐头战士们也装不少。在一间铺着塌塌米的小房间里,我找到日
军机场司号,一名少佐的尸体,他用战刀切腹自杀了。
“找来找去,只有两名日本随军妓女是活人,我看作战目的已经达到,就下命令撤退,同
地打两发白光信号弹,通知三路掩护部队撤出。”
“临走之前,我在日军司令尸体旁雪白的墙上写下了如下两句话:“今日折你翅膀,来日
平原再战!”总之,在这次奇袭机场战斗中,史化鹏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史化鹏于1945年 9月因部队被包围,坚持战斗三天三夜,击退敌人;10月在战斗中勇敢机
智地指挥,以少胜多。分别获得嫩江军区第二分区奖金红军币五万元和红军奖金十五万元。
史化鹏还参加过原松江省西湖井攻击战斗;嫩江省破克山战斗;配合苏联红军大岭战斗攻
击战;1952年入朝后参加仁川、金坪里等对空作战。史掌握三七炮,指挥全连战斗,以身作则。
场史办
雷在兴撰写
李仲林传略
李仲林,原名李春生,男,汉族,1917年 4月出生。原籍黑龙江省克山县西兴区油坊村。
1940年8月参加工作,1958年10月入党。于1965年7月任五大连池农场副场长,兵团时期任黑龙
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副参谋长。
李仲林1940年至1945年公开身份是村里通信员,由于抗联三支队长王钧在其家中养伤时对
他的教育和影响,这五年他一直做抗联的地下抗日救国会的联络员。为发展抗日力量而工作。
1945年10年他由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王钧介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曾任副队长,副
营长,军区管理员等。1949年在天津转业,1962年任省体委基建处长,兼五大连池部上训练基
地主任。
李仲林在兼任五大连池冰上训练基地主任时,常来五大连池,十四座美丽的火山群,五大
连池碧波荡漾的湖水,使他着了迷,他决心为开垦五大连池这片神奇的土地做点贡献。他多次
到省农垦厅找有关领导要求到五大连池农场工作。1965年 2月省把五大连池农场由商业厅管理
划归了省农垦厅命名为国营五大连池农场。
李仲林于1965年 7月调任五大连池副场长,他来场后历经农场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2年调离五大连池(当时是兵团时期),他在五大连池这块热土拼搏了近八年时期,他与农场
其它领导紧密配合,干了不少快速发展五大连池建设的大实事,有目共睹。
李仲林副场长调入五大连池农场后,重点分管房屋基建和副业生产等工作。当时为了壮大
职工队伍,先后从外场外地调进 360多名职工。现有职工住房显得十分紧张,基本建设任务迫
在眉睫,经场党委研究,成立了专业基本建设队伍,由李仲林亲自抓,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
成立了木工队按装了火锯,勘测建筑地址,不仅在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加
紧了职工住宅建设。而且在场部住地新建土、木、草结构的职工住宅 14栋。300多户职工于10
月末都搬进了新居,使职工、干部的思想稳定,干劲十足。
在建设职工住宅的同时就在当年又建起了一千六百平方米的职工俱乐部和各生产队的场院
晒麦棚,为生产发展和开展职工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1965年建筑面积达到 13000平方米。在
1965年基本建设任务非常重的情况下,李仲林看到五大连池的建材十分缺少他很着急,经过调
查,他在“石龙”上打注意,决心建一座水泥厂。并向党委提出建议,在得到同意的同时,他
积极向省厅基建处要求,他到省城找老领导批调给水泥厂价值100多万元的设备,同年 9月3日,
李仲林率领刘文广等一行用三天时间,奔走了老黑山一带大小山头,行程40多公里,察看了所
有“石龙”通道和可能的通道。踏遍了茂密丛生的森林,草甸和可耕的荒原,经过认真的考察,
最后确定在老黑山东侧四公里处的“石龙”上建造水泥车间和其它厂房等,当时他们头顶蓝天
脚踏“石龙”,身住帐棚,边备料、边修路、边施工,他们不畏艰难,发扬了北大荒人精神,
有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备料、运输、建房、开荒、修路、安装、通电等各项任务。于1966年
5月,水泥厂正式投产,当年生产水泥 2923.8吨,后为了提高水泥标量新建了石灰窑,水泥囤
3座, 水塔一座,为了水泥厂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回忆起水泥厂的建设过程,五大连
池人都忘不了李仲林副场长的操劳和辛苦。尽管水泥厂后来下马了,但在当时,特别是兵团时
期,水泥厂生产的水泥,水泥火山岩大块砖,小水泥砖对发展建筑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仲林副场长对农场建设十分关心,他学过土木建筑,一九六六年春他同当时的技术员牛
希文共同研究设计拱形起旋的两层石头楼房两栋,面积1580平方米。地基墙身全部采用“石龙”
上的熔岩石料垒砌而成,其中二层楼墙身采用极轻的浮石建造,不仅解决了当时为木料十分紧
缺的问题,而且就在当时为解决近千名中、小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1966年春,为了满足全场工农业(工业当时主要是水泥厂)和民需用电,场党委决定架设高
压输电线路,当时由副场长李仲林亲自组织筹建工作,从组建队伍,到踏察线路,从测量到施
工他都精心组织,认真安排与德都县变电所进行协商,千方百计解决原材料,电杆,直到建设
变电所,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给予出策指路,想办法,有了难题时,他就亲自去联系解决,后
来老同志们都说:五大连池农场有了电,李仲林确实出了不少力。
李仲林副场长一生清政廉洁,艰苦奋斗,勤俭办场一心一意为农场建设发展着想。1966年
厅领导调给一台苏联产(69型马力)小汽车供场级领导用,他坚决反对,不同意要小汽车。用此
指标换了一台大汽车(解放牌)。为了农场建设拉原材料,运送粮食物资等。
关心群众,为民解忧密切联系群众,至今李副场长这方面的事迹在五大连池原种场广为留
传。60年代职工工资低,有的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他时常拿自己工资钱给予帮助,如孩子
交学费、有病、换季等,只要他知道,都尽他最大的努力给予帮助。时刻把百姓的事挂在心上。
李仲林副场长的几个事例,说明他虽然在五大连池工作时间不长,但确实为五大连池这块
土地和人民做出了很大成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干部,确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种种不实之词对
他进行批斗,说他是“漏网走资派”。有历史和现行问题,而长期关押在他主持建造的俱乐部
里,后来被押送到木材厂让他抬木头归楞进行重体力劳动改造。1969年 6月他与原农场党委书
记刘培贤等25人参加“原农场机关干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下半年因病住院,后期调任兵团
炼油厂任基建副厂长,1999年12月11日在哈尔滨病逝,享年82岁。
场志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