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水泥工业企业

第三节 水泥工业企业


   一、兴凯湖农场水泥厂

  兴凯湖农场水泥厂建于1959年,厂址位于密山镇内,兴凯湖农场办事处对面。生产矿渣硅
酸盐水泥。初建时,为木工厂的水泥车间,第一任厂长岳泽孟。主要原料为石灰石,由农场石
灰厂开采,汽车一队运输。该厂所用的部分黄土,在密山镇购买。

  建厂初期,厂房设备简陋,机房由工棚代替,大部分工序在露天操作。配料、成球、投料
均系人工,生熟料的输送,也是笨重的体力劳动,第一年试产水泥435吨。

  1960年到1963年,改建和扩建水泥车间,增建了五环雷蒙立式生料磨机 1台,并把原来的
1.5米×6米的立窑改为2×8米立窑,相应改进物料输送和配比装置。以后又安装了粉磨成品的
1.5×5.7大球磨机 1台。到1963年,水泥厂生产的全部工艺流程基本齐全,设备基本配套,生
产能力亦有大幅度提高。因此,1963年,产量增至2240吨。1964年又猛增到9043吨,1965年达
到13 098吨,并能生产500#水泥,其产品除满足农场需求外,大部分水泥产品经销密山县、虎
林县,少量产品远销省内外。最远销至河北。

  1968年,兵团组建以后,水泥车间划归四师联合加工厂。1971年改为四师水泥厂。1976年
8 月,仍归属四十三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厂加强了科学技术管理,对化验室又进
行了扩建,增加了物理实验项目,加强了对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

   二、连珠山水泥厂

  1970年 11月开始在黑龙江省密山市珠山镇筹建,厂长縢朋举,书记周義,职工人数为432
人,其中,干部25人,工人407人。总投资额为39万元, 于1971年5月2日开工建厂。投入物资
有汽车6台,拖车2台,胶轮大车2台。厂房于1973年11月竣工投产,生产能力初为一万吨。

  自1970年11月筹建以来,几经扩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77年成立了扩建指挥部,为达
到年产3.2万吨,准备建立∮1.5×5m小回转窑生产线,由于采石场的石灰厂储量低,采石场撤
销,回转窑因此停建。

  1977年 5月,生料车间又安装了一台∮1.5×5.7m的磨机,同年9月∮1.5×12m的烘干机新
工艺线投产, 1979年9月成品车间∮1.5×5.7m磨机投产,1979年11月将∮2×8m的土立窑改为
双辊机械下料∮2×8m简机窑, 1981年初生料石灰石、黄土圆库,仓下配料,一、二级破碎系
统投产,同时,成品圆库及双咀包装机投产。

  为了向年产4万吨生产厂跃进,于 1982年9月初更新简机窑,将∮2×8m简机窑改为上海产
∮2×8.5m液压塔式机立窑,同时改造生料车间的∮1.5×5.1m磨机。

  1984年 初,开始扩建年产五万吨水泥生产工艺线,增建一条新的烘干工艺线,安装 一台
∮2.2×5.5m生料磨机,一台2.2×6.5m成品磨机,扩建了配电室,总投资98.1万元,1985年可
形成5万吨生产能力。

  (一)建厂经过

  1970年11月由兵团四师联合加工厂组织筹建工作,利用向东化工厂搬迁后的旧厂房,建立
水泥生产线,计划投资30万元,改建后年产一万吨。 1971年4月组织人力、物力,由滕朋举为
领导,由兴凯湖水泥厂调用十余人进入新点,1971年5月2日正式组织施工,由于技术力量不足,
土建工程由四十一团基建队担任,部分机械的制作与安装,求援了同行业友好单位,鸡西滴道
煤矿水泥厂负责立窑筒体安装与制作。牡丹江第八水泥厂负责安装磨机,二十一团水泥厂派来
土建技术员,帮助搞部分土建图纸。当时的主要设备有∮2×8m土立窑一座、生料仓两座、
∮1.5×5.1m磨机一台,∮1.5×12m烘干机两座, 12m斗式提升机6台、∮2m成球机一台、螺旋
输送机6台及其他设备,于1973年正式竣工投产。

  (二)组织建设

  1971年5月开始建厂,成立临时支部,滕朋举为支书, 1973年成立正式支部,滕朋举为支
部书记,1973年成立营党委,属于兴凯湖水泥厂二分厂,(兴凯湖水泥场为一分厂),营党委书
记周羲,后为文昌约,下设四个支部,一分场党支部书记王云和,二分场党支部书记陈永志,
采石队党支部书记柴风文,机关支部王伯录。

  1976年7月脱离兴凯湖水泥厂,自设支部。1977年成立团级指挥部, 1978年正式成立团党
委,书记宋焕玉。

  (三)技术培训

  建厂初期技术力量薄弱,当时只有由兴凯湖水泥厂调入的工艺技术员一人,绘图员一人,
钳工三人,及其他工人十几人。1973年11月竣工投产后,又调入了三个老烧窑工,以后以陆续
调入电工、钳工十几人,为了改变技术力量缺乏的情况,除了以老带新,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外,
还采取送出一些人员短期培训,组织到外地参观等措施,逐步培养技术人才,同时利用业余时
间上技术课,通过不断地努力,技术力量逐步加强。

  (四)历年生产与经营情况

  1973年至1979年的7年中,出厂水泥平均标号最高274#,最低231#,出厂安定性合格率1978
年仅达到1.6%,1974年、1976年、1979年三年累计亏损24万元,7年累计亏损2万元,由于产品
长期质次价高,经营亏损,1979年已面临关、停、并、转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生产管理,严格岗位责任制着手,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调整
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落实了三中全会制定的有关政策。厂党委提出了“消灭低标号,争取
出厂水泥合格率达100%”的口号,为了更好地组织生产,根据当时的情况,将三个生产车间合
并组成一个大车间,同时为进一步把好原料进厂关,设立了一名现场管理员,负责大宗原料—
—石灰石和黏土的进厂管理,在煅烧生产上改装了二辊简机窑,改进了设备,并开始提高工艺
线配套,建立原料贮库及水泥圆仓,这一年产量突破了多年徘徊在1.5万吨的局面,达到 18234
吨,消灭了 225#水泥,其中275#271吨,325#12954吨,425#5009吨,出厂合格率为98.4%,盈
利0.4万元,开始了我厂扭亏增盈的历史。

  尤其是质量方面,使275#水泥的比重降到年产的3%,425#水泥提高到年产的27% ,出厂安
定性合格率达到98.4%,生产经营开始有了好转。1981—1983年水泥产量平均递增速度为26.35%,
质量自 1982年后就已完成消灭325#以下低标号水泥,425#水泥1981年占总产量的8.22%,1982
年提高到70.44%,1983年达到82.22%,为满足用户特殊工程的需要,还生产了部分525#水泥。

  1981年熟料平均标号472#,1982年提高到503#,1983年又提高到552#。1984年达到585#,
均创我厂历史上最高水平。

  1981年上缴国家税金 15万元,上交利润3.3万元,1982年上交税金10.1万元,利润11.9万
元,1983年上缴税金15.9万元,利润20万元。

  平均每一职工分得奖金:1981年82元,1982年102元,1993年达到118元。

  1981年在省建材局组织的全省简易机窑厂的评比中,获得第一名,熟米烧成单项第一名,
1982年荣获省简机窑技术协作竞赛优胜奖,1983年荣获省机窑协作竞赛万元产值实现利润第一
名,文明生产单项第二名,被评为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先进企业。

   附表:历年生产与经营情况(1973—1983年)



   三、八五三水泥厂

  1970年5月建厂,厂长庞爱卿。当时参加建厂的人员有 400多人,总投资额180万元,占地
面积 4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当年生产一吨水泥样品,品种是矿渣水泥,主要原
料来源于跃进山钢铁厂的废矿渣。

  1971年投产,工业厂房占1400平方米,生产工人317人,管理人员40人,技术人员3人。主
要生产设备有:生料磨4.5吨/时,成品磨3.5吨/时,半机械化立窑 (2×8m)2.5吨/时,白灰机
立窑(2.4×16.7m)2.5吨/时和一套水泥化验设备。

  主要产品有水泥、白灰、袋灰、钙粉,除本场自用外,还有少量供应附近农场。1971—1977
年,每年生产水泥1000吨至4000吨。每年的生产指标,由二十一团下达,最好的年份年收入包
括生产的白灰、红砖和冬季采伐只 4万元,企业经营没有实现过利润。各种补贴靠上级拨给。
后来,二十一团决定,精简人员300人到生产队工作。吨水泥的成本较高,每吨成本在70~80元
之间波动,由于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只能用于农场的基本建设,1983年工业调
整时定为“限期整顿”企业。

   四、曙光水泥厂

  曙光水泥厂地处于桦南县城东南角。距桦南火车站 500米,距佳木斯港务局80公里,牡佳
铁路和鹤大公路穿城而过。企业占地面积合计 28.75公顷,有日产2000吨的石灰石矿山一座,专
用线2公里。

  曙光水泥厂1959年冬开始勘测,1960年 5月动工,1962年因经济困难停建。1966年重新上
马。文化大革命期间时建时停直至1969年基本建成,1970年正式投入生产,企业主导产品为
“北大荒”牌325#、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和325#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神力”牌325#普通硅
酸盐、火山灰质水泥。年产量在 3万吨左右,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为扩大生产能力,1983年开
始筹备扩建,1984年动工,扩建工程竣工后,水泥年产量可达15万吨。1987年有职工820人,6
个生产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