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陈宝成①(1957.3—)山东栖霞人。1974年 7月在五九七农场参加工作。曾任五九七农场酒
厂工人、车间副主任、三分场二十一队队长1999年 7月调任鸭绿河农场第五管理区主任,2004
年5月任第七管理区主任。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宝成②(1969.1—)山东日照人,2002年7月入党。1985年 12月在勤得利农场参加工作,
曾任四分场三十四队工人、浓江农场第四、第九作业区机务工人、第六作业区机务副主任、第
四作业区主任、第八作业区主任。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宝库(1945.1—)望奎人,1981年 7月任宝泉岭高级中学校长。在任期间,全力抓好教学
质量和教学管理,学校的升学率在全省名列前茅,1988年的高考升学率达97.5%,5年中计有13
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5人考入艺体院校。 1985年学校被农牧渔业部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先
进集体,1986年被省政府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7年他本人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本全(1941.4.23—)四川重庆人,1958年8月在八五九农场参加工作,1981年 7月入党。
曾任八五九农场、饶河农场工人、胜利农场五队车长、副队长,1983年 9月任胜利农场五队队
长、书记。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大玉(1943.3.9—)山东梁山人。1959年来二九○农场参加工作,1978年在14队担任农业
技术员,自从1986年办园林绿化苗圃以来,为美化农场培育出近百万株的园林苗木。多年来,
他跑了八个省和几十个城市、地区考察研究,向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学习,引进杂交选
育,已培育出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能在当地正常生长开花的花草、灌木、美化
树等几十个优良品种。199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93年6月被总局被评为科技示范户。
陈德恩(1957.9—)吉林舒兰人,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1974年参加工作,1985年入党,
历任八五二农场三分场工人、技术员、副队长、队长、分场副场长,1995年11月任八五二农场
一分场场长,1998年后任饶河农场副场长、场长,2002年 6月任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
司八五二分公司经理,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亿元,年增长 13.7%,人均收入11 078元,
年增长20.6%,2002年以来,实现利润近2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到71.8%,比2000年下降27.94
个百分点,粮豆产量逐年提高,连续三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场)称号。他在2002年被评为
总局劳动模范,2003年被评为分局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和黑龙
江省劳动模范,2004年获首届中国农产品市场建设十大功勋人物,2005年获第五届全国农村基
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称号,同年获北大荒百面旗先进个人,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陈德江(1961.2—)河南光山人,1978年10月在勤得利农场参加工作,1994年 7月入党。历
任勤得利农场机务工人、机务副队长、生产队长、第二管理区主任。1999年被评为建三江分局
劳动模范,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东学(1942.12—)辽宁义县人。1958年3月在拉哈糖厂参加工作。1960年 4月调入克山农
场。1965年3月参军。1969年退役回垦区克山农场工作。1978年5月入党。曾任兵团五十四团二
十连、二十八连连长。1985年 4月调二道河农场,先后任二作业区主任、农场工会主席、农场
党委书记。1997年 5月任建三江电业局党委书记。在任农场党委书记期间,1995年农场创历史
最高水平,成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和文化先进场。本人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凤岐(1929.8—1980.11)肇源县人,高小文化。1953年1月参加农场,在第二生产队当农
工组长。1956年 5月入党。他多次抓获盗窃农场物资的不法分子,曾两次受伤。在抗旱、排涝、
防洪等工作中,总是废寝忘食、昼夜工作在前线。1956年,被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社会主
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出席了全国农林水系统群英会。
陈凤英(1949.8—)女,鹤岗人,党员。1966年 4月从鹤岗下乡到北大荒,曾任红兴隆管局
党校后勤工人、出纳,她在红兴隆分局党校从事炊事员工作时,讲究菜香色美,面食花样,起
早贪黑,准时开饭。从事客房服务员工作时讲究室内清洁,被褥干净,服务周到,文明礼貌。
从事财务工作时,讲究账目清晰,没有差错,坚持制度,及时报账,协助校领导较好地管理监
督资金支出。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福康(1961.1—)出生于梧桐河农场,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77年于梧桐河农场
高中毕业后就留校任教,1987年调入宝泉岭高级中学后,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学年主任、
教导主任,教学成绩突出,1991年高考所教物理成绩超过省平均分20分,1996年所带的学年高
考成绩再创新高,有三人考入清华、北大。曾被评为垦区优秀班主任、省优秀教师、省教学能
手、垦区优秀党员等。
陈富(1952—)肇东人,任嫩北职工医院院长。1995—1999年连续被分局授予劳动模范。1996
年被总局授予劳动模范,1999年被总局授予特等劳动模范。他在医院进行了三项制度改革,在
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通过职工集资入股的形式,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仪器,外聘专家来院出诊
的机会又提高了医疗技术质量,同时方便了群众就医。许多附近农村、部队的患者都慕名而来,
危重症患者他都亲自出诊,增加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几年来,医院共收到表扬信百余封,锦旗
等30余面,《现代职工报》曾以《这里红包不灵》为题报道了嫩北医院的先进事迹,1994年被
黑龙江省卫生厅授予“信得过医院”光荣称号。
陈广涛(1963.7—)拜泉人,本科学历,政工师、助理农艺师。1983年 9月参加工作,1989
年入党,在跃进农场任小学教师、职高教师、职高党支部书记、生产队党支部书记、生产队队
长、管理区主任等职。1998年麦收期间他连续十余天住在单位、吃在田间,第一个完成麦收任
务,减少损失30万元。1999年粮价下滑,他在年初从控制生产成本入手,年底斤粮成本全场最
低。为了使粮食能卖个好价,与粮贸科一起去老莱粮库联系卖粮,以高出市场价每斤0.13元卖
出,同比增加收入25万元。在生产队大力发展“两牛一羊”为主的畜牧业和以芸豆为重点的经
济作物,实现产值356万元,居全场之首。1999年创产值758万元,利润 241万元,人均纯收入
3 568元。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分局优秀党员, 2000年被评为分局劳模、总局优秀党
员。
陈贵敏(1952.1.22—)泰来人,1969年2月 1日参加工作,党员,199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
范。在任九三分局物资总公司木材公司经理期间,超额完成木材销售任务,五年来上缴总公司
利润55.4万元。他及时调整了经营的方式,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整个木
材销售发运过程中都能抢在其他商家的前面,使销售额年年攀升,利润年年递增。他宁肯不吃
饭、不睡觉也要把工作上的事情办成、办好。在木材发运的关键时候,他一连十几天的跑火车
皮计划,马不停蹄地往返于加格达奇与齐齐哈尔市之间,直到完成任务才肯罢休。1989年和1990
年企业两年的奖励工资评给了他,可他都让给了本公司的其他同志。
陈桂华(1955—)女,山东人,党员。大兴农场十九队农工。1978年10月参加工作。1988年
承包 200亩地,在丈夫失去一只手家中劳力少的情况下,顶住家庭内外压力,辛勤劳动,年终
盈利超万元,带头把最好的30吨粮上交国家。她还担任生产队妇女主任工作,带领全队80名妇
女发养猪,1988年仅此一项就收入 2 500元,被誉为“女强人”,被农场被评为“十佳妇女”。
198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桂英(1938.5—)女,湖南祁东人。1956年随丈夫(复转官兵)来八五九农场二分场二中队
(胜利农场八队)工作。1971年 3月入党。曾任农工、工宣队员、炊事班长、胜利农场托儿所长
兼党支部书记。1972年被省委授予模范炊事员称号。1977年 3月获全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1979年 7月获全省模范共产党员、全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出席全省妇女联合会第五次代表
大会。9月获全国 “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被评为全国农林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1979年、
1980年连续两届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80年9月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1982年3月获全省“三
八”红旗手称号。6月被评为全省先进工作者。7月获全省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出席省第五次党
代会。
陈桂英(1955.3.18—)宾县人,现在尖山农场工作, 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为了在
高寒地区发展果树栽培,他先后行程 1 000多里地,自费考察果树繁育和水果市场发展情况。
1988年他利用荒山栽果树1 000株。从1991年到1997年产水果10万公斤,创造产值8万元。他以
个别赠送,贫困户赊欠的方式,使千余户群众都栽种了果树,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陈厚喜(1943.5—)辽宁瓦房店人,1984年7月1日入党,初中文化。1961年 6月在克山农场
25队参加工作,先后做过农工、拖拉机学员、驾驶员、包车组组长,生产队机务副队长、队长、
五分场副场长、分场场长等工作。先后被评为克山农场“模范党员”、“先进工作者标兵”、
嫩江管理局“劳动模范”、“模范党员”,克山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被评为
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陈化兴(1935.12—)辽宁人。1951年2月在通北农场参加工作,1985至1988年担任建设农场
二分场场长期间,深化改革,把管理人员精简到编制指标以内;强化了人员、资金到物资的管
理,建立和完善了晒场、物资、机车使用、维修等管理制度;推广大豆平播和大、小垄作及甜
菜纸桶育苗等项新技术和更换优良品种,使小麦亩产突破500斤、大豆亩产突破350斤、甜菜亩
产突破 3吨,经济效益逐年递增,每年经营利润都超百万元。多次受到上级组织的表彰和奖励。
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焕云(1952.8—)山东掖县人,党员。1968.11由哈尔滨下乡到七星泡农场,1974年 10月
调总局建筑总公司任技术员,1988年任副总经理。在1980年的工作中,他既负责质量,又负责
施工和技术,不辞辛苦, 认真负责,超负荷地完成了一个技术员承担的工作,为施工提前100
天完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经建设局检查质量优良。1979年被评为总局新长征突击手,1980年
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吉任(1953.6—)山东龙口人。1971年10月在建设农场一分场四队参加工作,后为农场木
材加工厂工人,1992年下岗后的 5年里,先后开过油坊,开过农机配件商店,办过地板块加工
厂。从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贫困户一跃成为拥有固定资产百万元,年收入10余万元的私营企业
的厂主,还安置了20多人就业。他连续多年被分局、农场授予“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大户”称号,
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吉祥(1958.8—)兰西县人,现任长水河农场副场长。1976年在红星农场参加工作,1979
年调到长水河农场科研站,1991年,调任农场林场任党支部书记兼场长,他看准了苗木生产市
场、国家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两年投资60万元,建成了30栋钢骨架大棚,购置微喷设备三套,
引进了滴灌微喷的先进技术,建成两栋占地面积为 240平方米的苗木窖。育苗面积达94公顷,
拥有各种苗木和花卉品种50多个、2 300万株,年生产营林育苗1 000万株,企业连续10年盈利,
累计实现利润90余万元,上交费税130多万元,职工人均收入6 000元,连续十年被农场被评为
先进单位,连续 4年被北安分局授予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他于2002年被评为
总局劳动模范。
陈嘉道(1971.12—)山东诸城人,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8年入党。历任宝泉岭农垦法院
文档员、法警、出纳员、助审员、审判员、副主任、主任,2004年 6月任民庭庭长,2002年被
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三级法官。曾获中院优秀审判员、省高院优秀干警、分局优秀党员,2002
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第四届垦区十大杰出青年等21项荣誉。
陈金坤(1933.2—卒年不详)湖南长沙人,党员,1951年参加工作,担任宝泉岭分局工业总
厂锻热车间主任多年,除有时去上级部门开会外,和工人一样参加劳动,而且常常比工人上班
的时间还要长,他白天跟着干,下班后也经常到车间干一阵,有急活时,甚至半夜也常有他的
身影。他不但自觉地遵守厂里的各项规章制度,从不为自己干私活,而且还敢于向不良倾向作
斗争,车间有人干私活,他不怕得罪人,凡是知道的都要过问,并给予批评教育。1980年、1982
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金同(1943—)山东荏平县人,小学文化,党员。1958年参军。1961年来北大荒。历任农
工班长、排长、副队长、队长等职务。1981年任巨浪牧场二队畜牧副队长期间,饲养、接生、
打更、积肥、配料,没有他不干的活。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人的精心饲养,窝活率 95%以上,
年肥猪出栏居全场之首,被牧场被评为养猪先进集体。他从清晨一直干到午夜,连轴转了70多
天。当时牧场用车比较紧张,他把用车的方便让给别人,家中烧柴不是他领着孩子用镰刀去割,
拿耙子去搂,再用绳子背回来。扒炕抹墙没土就用土篮去挑。秋天起土豆分秋菜他领着孩子去
抬,用推车去推。从来不搞特殊化。关心他人胜过自己。1974年和1982年两次被评为总局劳动
模范。
陈京培
陈京培(1952.4—)浙江温州人,1969年下乡到莲江口农场。1981年入党,高级建筑经济师。
1976年调入总局机关,历任房产科副科长、科长、行政处副处长、房产处处长。主持过20余项
管理和工程项目,使总局机关房改基金积存 7 000多万元,在国家有关政策到位后,公存比例
高于其他系统 0.5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吃住在办公室,接待各类上访人员上千人次,为驻佳
地区稳定做出了贡献,也为总局机关顺利搬迁创造了良好条件。2000年任总局驻佳办事处主任、
党委副书记后,主持兴建了17 000米住宅楼工程,除为总局机关老干部提供补偿 400万元外,
还创利润 400万元。1997年、1998两年被评为总局机关先进工作者、1999年被评为总局机关优
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骏业(1933.10—)山东牟平人, 194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海林县、牡丹江市、华山农场
作计划统计工作,1965年到襄河农场,1986年任农场体改办主任,他以较强的改革意识和较高
的政策水平,当好领导的参谋。坚持经常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广泛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和
建议,对农场的各项改革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使各项改革方案不断
完善。1986年被管局被评为优秀体改办主任,1987年被评为管局先进工作者和总局劳动模范。
陈立仁(1950.2—)安徽省利辛人。1970年参加工作,二九○农场工人。从1999年开始,他
在承包土地的基础上,建了一个小型糖化饲料厂。他建的这个糖化饲料厂,既可以酿酒出售,
同时又可以用酒糟喂猪,再把猪粪用去自家承包的土地中,形成了种、养、加良性循环态势。
经过1999年一年的经营,每月生产白酒2 000公斤,年产值 8万元,纯利润1.7万元。同时,利
用酒糟饲养猪,使母猪年存栏6头,种猪1头,肥猪26头,全年出栏肥猪30头,仔猪44头,产值
达3万元,利润可达1.8万元。在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又购进一台小型洗衣粉制造机,在短短的
10个月中,利润就达7 000元。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立生(1957.12—)河北沧州人。现在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他自 1992年进入山
东市场工作后,从零的批发和零的回款开始,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 7 300万元的销售额,培育
了完达山乳粉在山东的市场。几年来率领青岛分公司的全体人员精诚合作、团结一致,销售额
以每年500万的速度递增,让山东8 000多万父老乡亲饱尝了完达山的乳香。青岛分公司每年都
成功的开发地、县级市场,拓展公司的营销网络,为公司培养了两名分公司经理以上的人才。
1996—1999连续四年被公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销售状元。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立业
陈立业(1937.6.27—)山东人,党员。1952年参加工作, 30多年来,一直在二龙山农场十
六队从事蔬菜种植工作。改革开放后,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带头承包生产队的土地,从事蔬菜
种植,他种植的菜品种新、质量好、价格低,远销北安、黑河市等周边地区,1986年成为二龙
山农场第一个万元户,并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他带动十六队的17名职工种植蔬菜,两年
后,这17名职工也成为万元户。
陈连军(1957.3—)1974年11月在兵团五师独立营参加工作,1985年入党。历任九三通信处
载波员、技术员、副科长、科长、副总经理,2004年调任红兴隆通信分公司总经理,在各项工
作中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奖励,并荣获省“价格信得过单位”、“诚
信单位”、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本人也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
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2年被评为分局劳动模范;1993年在任九三分局通信处副科长
时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陆(1939.7.1—)通河人,原在宝泉岭分局科研所工作,199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88
年,他任科研所粮食科长兼粮油公司经理,任职五年累计经营利润 200余万元,为科研所的科
研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自1989年以来连续被评为科研所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的称号,
并于1992年晋升副所长。他任职时,所里只拨给三万资金。他利用亲友、同学等关系,把南方
客户资金引进,又把北方大豆、农副产品推销出去,为农场解决了卖粮难的处境,为企业也创
了收。派人到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找到了贸易伙伴,并在常州、天津建立办事
处,经营项目由单一的大豆营运,发展到粮食加工饮食服务、农副产品、化工原料等多种经营,
增加了积累,扩大了经营范围,先后办起了面粉厂、饭店了、面条厂等小企业,解决了部分分
离人员就业,为科研所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陈录(1946—)吉林九台人,高小文化。1963年3月1日参加工作,历任江川农场拖拉机驾驶
员、车长等职, 1978年任江川农场三队东方红—75—112号车组车长期间,他带领车组人员严
格执行农场、管局和总局制定的各项农机作业标准,机车“三率”一直是农场之首,多年来被
评为全场机务系统的标杆。1978年和1979年,他连续两年被评为场级先进,他所在的车组被评
为先进车组。1980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他所在的车组被评为总局先进车组。
陈孟仁(1941.11—)江苏宝应人。1961年5月在八五一一农场参加工作。1973年 7月入党。
历任八五一一农场烘炉工人、兵团六师五十九团四连农工、青龙山农场四队工人、技术员、农
业副队长、十四队队长、十七队队长。1982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83年、1987年又连
续两届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梦波(1963.12—)阿城人,1979年 10月参加工作,1999年任七星泡农场第六管理区主任。
他坚持在一线工作对机车的播种质量全程监督,对耕地情况了如指掌,科学指挥春播生产,更
让群众信服,他从春播到夏管、秋收,从锄草到场院粮食管理,他样样在行。先后于1989年、
1990年、1991年被评为分局劳动模范,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妙天(1950.3—)女,1969年温州下乡知青。1979年从佳木斯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宝泉岭
中心医院工作,历任医师、副主任。曾出席省第六届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六届政协委员、全
国妇联代表。二十多年来,她以满腔的热情、精湛的技术受到了群众的称赞,被誉为“美丽的
北国南雁”。在她主持下开展的《内窥镜下美兰染色体活检诊断癌前病变和癌的研究》课题,
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她本人被评为“七五”期间先进科技工作者。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
范。
陈明智(1939.5—)山东沂水人。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时任新华农场粮油贸易总公
司总经理期间,创造了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把原来为油脂厂、粮食
加工厂、饲料厂、粮库、粮食烘干处理中心、 5家粮店混居的大杂院改造为一个拥有固定资产
1 200万元、职工434人的集团公司。并且企业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四年迈出四大步:1992年
创利润222万元、1993年创利润307万元,、1994年创利润472万元,、1995年创利润530万元、
实现销售收入7 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3%,职工人均收入4 200元,比上年增长10%。1999年再
次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乃康(1936.5.7—卒年不详)海伦人,大学文化,党员。大学毕业后,自愿来到海伦农场
从事农业技术的研究工作,曾任过海伦农场良种实验站农业技术员、生产科技术员、副科长、
科长职务,1981年任海伦农场总农艺师、副场长,1986年调绥化分局任总农艺师。他利用几十
年积累的经验,结合农场的气候、土壤、雨量等因素,制定出一整套适合海伦农场场情的农业
耕作制度,制定出科学的轮作、因土施肥等先进经验,确定了农机标准化作业的衡量标准和检
查验收程序和方法。 3年的努力使海伦农场农机标准化作业、农机三库两场制度走上了规范。
1983年获得了大丰收,粮食单产、总产和利润三超历史。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萍(1960.2.4—)女,本科学历,现为九三分局第一中学教师。她被誉为九三一中的“老
黄牛”。在九三分局一中20年中,干了别人26年的工作量。在高中“课改”中,她不因循守旧,
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科研课题研究,在全国数学竞赛辅导中取得优
异成绩,被省被评为“全国高中数学优秀辅导教师”。1999年、2002年、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
动模范,2001年被总局党委授予优秀党员称号,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03又被总局授予“十佳教师”称号。
陈庆复(1964—)女,宾县人,八五四农场十八队队长。1998年她担任该队副队长,1999年
在民主选举队长中以100%的票数当选为队长。她有着男同志做不到的吃苦精神,在大忙季节,
她每天早晨天一放亮就起床,叫懒起早的农户下地,她也早早下地检查指导工作,并帮助困难
种植户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放水、堵水渠、起秧苗等。一次在放水闸门被石头木板堵住流水,
当时没一人下去排障碍,怕水凉,这时她到场后看到此情况,二话没说,跳到齐腰深的水中把
障碍清理干净。在农业生产中她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坚持标准化,全队100%的种植户都盈
利。多项工作走在农场的前列。她多次被评为分局“三八”红旗手、农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庆林(1941—)河南固史人,普阳农场驻锦县锦龙养虾场场长。自1986年担任虾场场长以
来,他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带领全场职工造就了能吃苦、能拼搏的锦龙精神;他以节
俭、严管理的手段创造了锦龙效益,1987年、1988两年为农场创效益 200余万元。在生活上,
条件艰苦,吃的水、菜、油都要从几十里外买回来。无论是抢场、卸车还是堵口子,手拽、肩
扛还是锹挖,他都样样垂范,在他的带动下,虾场没有甩手掌柜的,练成了一支个个能吃苦,
能打善战的队伍。在管理上,他每天都在虾池河转、看、对比,对于虾的生长情况、蜕皮情况、
投饵情况,对池水的盐度、酸碱度、透明度、气味等,都了如指掌,心中有数。科学养殖取得
了良好的效益。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庆武(1944.2—)山东茌平人,小学文化。1960年6月来北大荒,1972年6月入党。1963年
到巨浪牧场奶牛队后,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并掌握了上草、煮料、榨乳等饲喂要领,他饲养的
奶牛无论是牛膘,产奶量等明显好于其他牛群,还针对每头牛的体质,产奶等不同情况制定饲
喂方案,对奶牛感冒,乳房炎,胀肚,难孕等症状都做到了准确观察,提前预防。在他担任班
长期间,几乎每年都节省费用上万元,奶牛单产高出0.4~0.6吨,总产高出40~60吨。奶牛的
受胎率、产犊率都高出其他班3~8个百分点。曾多次在总局召开的“奶牛高产”专题会议上介
绍经验。为此,1972年、1974年、1976年连续三次(当时两年一届)获管局、总局劳动模范。他
的班也多次被评为牧场、分局、总局的先进集体。
陈仁怀
陈仁怀(1921.6.8—)江苏盐城人。1944年1月参加革命,1945年6月入党。1948年 9月他在
解放锦州战斗中负伤致残,并立大功一次,小功一次。1949年2月到北安荣校学习,1950年9月
从查哈阳农场实习拖拉机驾驶后,分配到伊拉哈荣军农场,担任“纳齐”拖拉机驾驶员。在1951
年春播中,创造了建场初期的最高纪录,班次工作量 120亩,主燃油一班次节约五公斤。1950
年被评为东北局荣军三等劳动模范,并出席了东北荣军及复员、转业军人首届劳模代表大会。
1951年、1952年又连续两年被评为伊拉哈荣军农场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九三荣军农场劳模,
1957年出席黑龙江省劳模代表大会。1958年被评为九三地区劳模。1972年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
团记三等功。
陈瑞卿(1933.10—)湖南隆回人,高中文化。1952年参加工作,1954年入伍,1956年6月入
党,1958年随部队集体来农场,在八五二农场六分场工作,1976—1988年在八五二造纸厂先后
任书记、厂长等职。1983年被评为农场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评为总局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
评为红兴隆管理局优秀党员,1987年获总局农垦企业家称号。1987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陈世海(1969—)山东嘉祥人,1987参加工作。曾任汤原农场劳动服务公司工人、公安分局
民警职务。 1999年,他曾三下山东引进了人才、技术和资金。 2000年,大胆地创办了私营企
业——金鑫水泥线杆厂,6年后,已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流动资金120万元、标准厂房4 600
平方米、厂区面积15 800平方米、1台吊车和3台运输线杆的大卡车。年生产合格水泥电杆30 000
基,实现年总产值 11 000万元。6年来,售出的水泥线杆根根达到国家标准,省招标会中屡屡
夺标;实现了微机化管理、自动化办公,整个工厂在他的管理下井然有序;“合法经营,照章
纳税”,6年来累计交纳税金30余万元。他也于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世君(1964.4—)女,辽宁康平人,1979年在查哈阳农场海洋分场十二队参加工作,后到
八队,在生产队当过出纳员、会计,2000年底由于机构改革下了岗,下岗后她承租了 1 800亩
耕地,2001年由旱田改为水田,贷款40万元购买了全套的农用机械,办起了家庭农场。水稻是
人力、资金集约、技术先进型的作业,平时雇的长工10多人,生产旺季雇工达到50多人,吃住、
生产指挥、技术指导、物资管理都是她一个人的事,从4月份育苗开始到 10月份秋收她吃不上
一顿安生饭,睡不上一个安稳觉,起五更,爬半夜,顶风冒雨,吃的苦不用说是女人,就是男
人也无法消受,一个生产周期下来,人掉了10多斤肉,像换了个人似。她连续两年亩产超千斤,
收入达50余万元。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松梅(1954.2.11—)女,辽宁北镇人,1970年5月在兵团六十团参加工作,1981年 3月入
党。曾任兵团六师六十团三连农工、团直学校小学教师、前进农场场直学校小学教师、教育科
教研员、前进油脂厂幼儿园教师。1980年获全国农垦系统优秀教师称号。
陈廷华
陈廷华(1938.8—)山东昌邑人。1953年1月参军,1958年4月转业来垦区工作,1970年 6月
入党。历任战士、班长、勤得利农场渔业公司工人、渔业二队副队长。1968年9月 12日带领渔
船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捕鱼作业时,苏联边防部队炮艇干扰渔业生产,用高压水龙头向
中国渔业工人猛喷。他拿起利斧将苏军598号炮艇的高压水龙头砍下,荣立一等功1次。1969年
5月作为渔业英雄代表,带着渔船、斧头和砍下的水龙头, 赴京参加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
的展览,同年8月1日应邀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42周年招待会,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1972年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
陈庭羡(1956.12—)广东台山人,初中文化。 1981年来到红兴隆电厂煤矿从事井下采煤工
作,历任采煤工、掘进排班长,井口值班队长,检尺员等职。他1981年投亲到红兴隆电厂煤矿,
是第一批井下矿工。他为人质朴、踏实勤奋,有“拼命三郎”之称,长期的采煤工作,使他练
就了钢铁的意志和过硬的业务专长。1989年 2月因工作突出、表现优秀被录用为正式职工,先
后被提拔为掘进班长、井口值班队长,1989年被安排到检尺员的岗位,同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
范。
陈晚善(1933.3—)湖南安化人,中专文化,1951年 6月参加工作,党员。先后担任过拖拉
机驾驶员、车长、机务副队长、队长、江滨修配厂技术员、技术室主任等职务。在修造厂担任
技术室主任期间,带头研制出小四轮拖拉机器松耙、大型平地机,插秧机、精量点播机等20多
种产品,多次被分局总局被评为科技成果一等奖,自学成才标兵,为农场创利 300多万元,多
次被农场、分局党委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称号,198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万友(1939.6—)黑龙江人。1960年参加工作,1980年任赵光农场二队晒场主任。在任晒
场主任期间,没有正式休过节假日,农忙主持晒场工作,农闲当晒场警卫,为了工作两次批准
他去太湖疗养院疗养他都推辞。为提高粮食的等级,使入场的粮食及时处理,出风、晾晒,做
到颗粒归仓。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伟奇(1951.4—)侨眷,原籍湖南省,1968年 4月参加工作。下岗前为江滨啤酒厂技术员。
他自筹资金8 000余元,利用自家 30平方米的小仓房挂牌办起了“兴农综合修理部”,主要经
营各种农用机械的修理和零配件,经过5年的艰辛努力,小小修理部现已变成110平方米的大车
间,设备有电焊机、钻床、砂轮机、气门研磨机、喷油嘴试验器、切割机等一应俱全,固定资
产达 8万余元。他总是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所急,一到春播大忙时即使手头有大赚头的活计正
在干着,只要有机户一上门即使不挣钱也要先为有机户排除机械故障,只要有人上门或者电话
求援修理收割机的活,他宁可不吃饭也要及早为人家抢修,他无论修啥,只要一上手,甭管累
得咋样,肚子饿不饿,非得一气干完。一次,十六队一位水稻户的抽水用的座机坏了,他放下
电话骑上自行车往返30多里,把故障排除完后,只喝了一口水,分文没要就回家啦。像这样的
事情,哪年也得有个三四次。绥滨、萝北、鹤岗等外地用户,宁可多跑路,也要找江滨兴农修
理部。1999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文安(1928.7—)四川江油人。曾任八五六农场十三队场院保管员,每到春天播种的时候,
他负责场院种子库、肥料库几百吨的种肥出库、拌种拌肥工作,安排30多个农工班的人员工作。
但最忙最累的还是每年的麦收和秋收工作。尤其是麦收阶段,时间紧,麦播面积大,机械落后,
每天早晨他第一个来到场院,晚上他又最后一个离开。赶上天气突然降雨时,他和场院班的人
员一起抢收晾晒的麦子,收盖好粮食后,又冒雨收拾被大家四处乱扔的工具,经常是被大雨浇
个透湿,也顾不上躲雨,直到把所有的工具全部收好入库,才放心。领导和职工赞誉他是革命
的“红管家”。曾多次被评为农场的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被评为总
局劳动模范。
陈晓平(1959—)湖南人,襄河农场二队工人。1983年参加工作,先后任机务工人、东方红
75—40号车长。1994—1995两年工作总量为2.6万亩,出勤381台次,出勤率97%,完好率98%,
时间利用率87%,单耗0.78kg/亩,单位修理费 1.74元/亩,在农场机务运动会上,获起垄项目
第一名,1994、1995两年农机工作大检查均列榜首。1996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孝(1951.5—)佳木斯人,在名山农场驻俄森枫有限责任公司工作。2003年12月受农场党
委的重托到俄罗斯采伐木材,他有许多理由可以推辞不去,因为妻子患脑血栓后遗症,生活难
以自理需要他照顾,但他毅然去了俄罗斯。为了农场的资金不会受到损失,他时刻注意每个生
产细节,在装运上把好机械关、降级成本、减少开支;在出售上他卡住“要塞”。他时刻为农
场的利益着想,有人为了私利想从他身上打开缺口时,他铁嘴钢牙撬不开一丝缝隙。白天他在
森林采伐现场指导着采伐工作,伐木、运输、归楞、检尺每个环节都要把好关。晚上两条腿累
得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再加上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风湿、胆囊炎等疾病,阴冷潮湿的环境常
常使他腰疼得睡不着觉,背疼得翻身都有些困难,痛得厉害时吃点止痛药,背上扎满了哈慈五
行针。他2002年被评为分局劳动模范,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孝武(1944.4—)萝北人,1958年11月参加工作,1970年入党。从1958年到1996年先后在
江滨农场担任排长、助理员、指导员、机务办主任,物资科科长、啤酒厂厂长、工业科科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先进党员,在啤酒厂任职期间,实现利
润198万元,主导产品啤酒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在原有固定资产150万元的基础上,
又增值150万元,产品由原来的一项发展到9项,单位先后被总局、分局被评为先进集体,所研
制的啤酒增产技术、固定化酵母发酵技术和液态白酒生产技术获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他在1989
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欣成(1944.10—1999.5)1963年10月由北京下乡到八五三农场,1978年 12月入党。在农
场先后担任技术员、农场副场长兼总农艺师、场长等职, 1987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90年4
月调任北京农工商总公司北郊农场党委常委、副场长。1992年 5月,调入东北旺农场任党委书
记。1996年 7月,调任中国农垦(集体)总公司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总经理,1995年获得北京市劳
动模范称号。
陈新(1958.7—)友谊人,党员。1975年于友谊农场参加工作,1984年调到红兴隆分局粮食
处,1991年任粮贸公司副部长。这一年全局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粮豆大幅度减产,他克服了人
员少、任务重的困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全局粮豆上交、出口任务圆满完成,被省
政府授予先进单位。1992年,又与佳木斯市粮校联合办学,开办了管局首届粮检中专班,招收
学员 150名,为粮食生产、保管培训了一批化验专业技术人才。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兴家
陈兴家(1949.2.10—)辽宁东沟人,1978年6月1日入党,大专文化,经济师职称。1968年4
月15日在八五一○农场六队参加工作,后曾任十五队任副队长、指导员、农场党委组织部干事、
八五一○农场焦化厂书记、厂长,2000年 11月在红旗焦化厂(原八五一○农场焦化厂改制为股
份合作企业)任董事长兼厂长。在 1992年担任焦化厂厂长以后,保持多年人均创利超万元的佳
绩。1992年被分局授予文明单位建设先进个人,1993年牡丹江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
分局授予优秀厂长,1996年鸡西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总局授予优秀工业企业家。1995年被
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9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陈兴武(1952.2—)安徽蒙城人,党员,初中文化。1973年在入伍,1978年复员到红兴隆电
厂,历任汽机车间检修工、检修班班长,他从一名连图纸都看不懂的青工成长为技术熟练的业
务骨干,始终保持着军人严谨、优良,特别能战斗的作风,苦、脏、累、险总是干在前面。在
建厂初期的机组安装工作中,他带领 7人班组,7个半月,完成了4 700个工日的工作量,安全、
优质、高效,等于每人每天完成近3个工日的工作量。1981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秀军(1959.9—)广东开平人,现任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分公司17作业站站长,
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94年他出任17作业站站长,当时这个队职工挂账60余万元,有
40多万元超分配款未兑现。他率领群众种植水稻,推广钵育摆栽、侧深施肥、旱育稀植等新技
术,摘掉了穷队帽子。多年来,他始终和职工群众摸爬滚打在生产第一线,他的家住在场部,
但常年在生产队,带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场每个生产阶段奖都榜上有名,所得奖金一千
至几千元全部用于表彰种田能手或组织种植户参观外出。17作业站水稻平均单产 8.5吨,总产
4 400吨,亩效益250元,人均收入13 000元。全队80%以上的家庭拥有手机;90%以上的家庭安
装了程控电话;100%的家庭看上了有线电视。
陈续坤(1961.11—)山东济南人, 现任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兴凯湖分公司副总经理。
自1995年担任农场副场长以来,一直主抓农业生产和粮食销售工作,通过他的努力,使兴凯湖
的科学种田水平逐年提高。推行了水稻“三化一管”栽培模式,在工作中他抓了全面提升种植
业利润水平、标准粮田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使单位的经济效益逐年增长。1999
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学昌(1944.7.12—)祖籍山东牟平,哈尔滨下乡知青, 曾任云山农场副场长,主抓农业
生产,结合农场实际,提出加大水田开发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他狠抓开发水田,由1996年
的10万亩扩大到18万亩,水稻平均单产由1995年的800斤增至1998年的1 000斤,最高可达1 400
斤,使农场的水稻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学伟(1956—)河北丰润人,党员。1973年参加工作,1990—1992年任齐齐哈尔分局建筑
总公司经理期间,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大胆改革,加强管理,三年共完成产值 3 127万元,
实现利润41.3万元,上缴利润13.3万元,偿还历史陈欠246万元,解决职工住房4 810平方米,
平添施工设备110万元。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学勇(1963.1—)湖北松滋人,1980年7月入伍,1982年 12月入党,1985年退役后在八五
二农场六分场六队当农工,1987年调入九队任材料员、保管员、生产队副队长等职务,2000年
任九队保管员,2004年11月辞职种水田。1997年九队小规模试种水稻时,他大胆地承包了50亩
水田,精耕细作,当年获利8 000余元。从1999年起,承租水田339亩,旱田 100亩。任何一项
新技术措施他总是率先尝试,科学种田使他受益匪浅,339亩水稻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2004
年、2005年部分地号亩产超过750公斤,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雪松(1962.12—)广东普宁人,1978年8月在出生地勤得利农场参加工作,2000年 1月入
党。历任勤得利农场统计、农业副队长、生产队长等职。现任勤得利农场第七管理区主任。2005
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雅赋(1949.11—)绥化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于北安分局第一高中任教。1968
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教授语文课,其中长时间担任班主任或学
年组长工作。在3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多次受到总局、分局和学校的表彰奖励,获得优秀教师、
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和高考会考成绩“双优”等称号。他七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
及省级作文竞赛获一、二等奖,本人获指导教师奖。学生中有多人考入国家重点大学,1995年
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颜修(1940.3—)山东临沭人,小学文化,1967年10月入党。1959年 7月在五九七农场参
加工作,历任工人、副队长、队长。1977年组建二分场八队时任队长。当时只有 15人,用5台
拖拉开荒12 000亩地,当年盈利18万元,并获总局级先进个人。1980年,拥有7台拖拉机、3台
自走联合收割机、1台牵引收割机,又开荒15 000亩,盈利 80万元。,1980年被评为总局劳动
模范。1981年,获总局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称号。1982年获黑龙江省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称号。
陈 义
陈义(1935.7—)哈尔滨人,高小文化,助理工程师。1954年参加工作,1956年 6月入党,
在跃进农场历任康拜因手,车间主任,驾驶员,机务副队长、队长、科长、副场长等职。1982
年调到跃进农场后,几年来,他早出晚归,一心扑在生产上。1989年在春涝低温的条件下,他
带动全场职工,从4月15日至5月15日,奋战30天完成春播任务,达到高标准优质量,麦收、豆
收时节,组织人力、物力、机车集中作战,抢割抢收,从8月10日至8月末,20天完成麦收,创
建场以来速度快、产量高的最好成绩。实现了小麦亩产417斤,大豆亩产215斤,实现粮食总产
两万多吨,生产记录超历史,实现经营利润 394万元(含税费),净盈利30.5万元的较好成绩。
197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同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林水利先进工作者。
陈应富(1961.10.30—)四川铜梁人,1978年9月1日在创业农场参加工作,1991年 7月入党。
历任创业农场八队工人、农业副队长、七队队长。1996年 9月任第五管理区主任。1999年被评
为总局劳动模范,2002年又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陈英辰
陈英辰(1940年3月—)河南唐河县人。1964年于河南农学院毕业分配来北大荒。 1983年入
党。历任嫩江地区良种场、九三良种场技术员、农垦干校教师、农垦种子公司高级农艺师。先
后选育出玉米单交种嫩玉1号、2号、HD103—2自交系等种子,分别获得总局、九三分局、农垦
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和1987年连续两届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
省优秀党员、扶贫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陈永刚(1957.8.5—)山东日照人,2003年7月入党。1978年3月在七星农场参加工作,为二
分场农工,1984年调农场渔场,积极协助技术人员完成驯化养鱼任务,承包养鱼池三年累计创
收6.5万元,另外还开荒100亩创收 3万多元。后任农场渔场副场长、场长。1995年被评为总局
劳动模范。
陈勇(1960.6—)四川金堂人,现为宝泉岭分局驻俄罗斯远东农业开发公司经理,在任绥滨
农场隆华公司经理前,这个公司人均年收入不到 2 000元,他到任后提出了以发展农业为主,
发展多种经营为辅的发展思路,水稻种植从原来的不到10公顷发展到80多公顷,占种植面积的
50%以上,从过去的亏损变成年盈利 30余万元,他带领职工发展多种经营,先后建起油厂、酒
厂、砖厂、日用品综合批发部等,公司人均年收入提高到 5 000余元。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
模范。
陈有余(1944.5—)庆安人,1966年 9月佳木斯农业学校毕业分配到查哈阳农场工作,1982
年 2月入党。历任生产队技术员、分场副场长、农场水稻办主任、总农艺师、副场长,1993年
被聘为中国农垦北方稻作协会常务理事,高级农艺师。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先
后参加了农业部、总局“水稻丰收计划”、农业新技术推广十项重大课题的研究,“水稻丰收
计划农业新技术推广”获农牧渔业部成果奖,还有九项分别获总局、分局科研成果奖。解决了
高寒地区水稻生产中的农时、壮苗、灭草等技术难点,使插秧水稻亩产从1989年的 414公斤提
高到1997年的550公斤,水稻面积也由7.2万亩增到33万亩。1980—1998年间,他16次被评为场
劳动模范、2次齐齐哈尔分局特等劳动模范、分局优秀专家, 1992年、1995年两届被评为总局
劳动模范、总局优秀科技工作者,省农业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
陈玉林(1964.8—)河南信阳人,1990年6月入党。1979年8月在胜利农场参加工作,三十一
队工人,后任二道河农场第五作业区农业技术员、第三作业区副主任、第二作业区主任、农场
办公室代理主任、粮贸科科长、常务副场长、建三江粮食局副局长兼胜利粮库主任,1998年11
月任创业农场场长。2002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2002年调北大荒农业股份公司任副经理。
陈玉山(1934.7—)吉林长春人,1948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12月入党,1958
年4月转业来垦区工作。 历任友谊农场五分场外科医士、七星农场职工医院外科医师、兵团六
师二十五团卫生队外科医师、卫生队业务副队长、队长。1977年 7月任七星农场职工医院院长,
1988年10月任建三江中心医院门诊部主任。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渊(1969.9.18—)祖籍山东曲阜,生于八五一○农场十队,2001年6月17日入党,大专文
化,水利助理工程师。1990年参加工作,历任八五一○农场十队水利工程管理员,水利局技术
员、工程办主任、副局长。自任水利局工程技术员以来,主管工程设计及施工。他长期坚持在
水利施工现场,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得到群众的好评,连续
几年被评为农场先进工作者和分局、总局水利系统的先进个人,2000年被评为农场劳动模范、
牡丹江分局百佳职工、总局北大荒好职工标兵、2002年总局劳动模范。
陈运余(1953.3—)山东东平人,高中学历。1969年参加工作,1971年12月入党,历任友谊
农场五分场农工、七分场一队农工、七分场加工厂工人、二分场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队员、七
分场皮革厂工人。他在1998年从皮革厂转岗分流后,从事养猪事业,摸索出一套科学养猪管理
经验“三净养殖方法”,成为农场有名的养猪能手,年平均出栏肥猪300头,产仔猪1 000多头,
获利6万元以上,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振国(1927.1—2002年)安徽芜湖人,1945年参加工作。曾在新四军七十团九连、三野六
十四师警卫排、工兵二连当战士,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曾荣立三等功一次,四等功
两次。1958年转业来农场,曾在八五二农场二分场、一分场、煤矿工作,担任农工排长、队长、
分场场长、煤矿矿长等职。1980年在一分场任场长期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振仁(1951.4—2005.11)鹤岗人。1968年 10月从鹤岗市下乡在鹤立农场参加工作。1980
年 6月调入洪河农场。历任鹤立农场农工、机务副连长、洪河农场粮食处理中心技术员、助理
工程师。1981年在为洪河农场从美国贝利克公司引进的大型粮食烘干、处理和贮藏设备的运输、
组装、调试和运行工作中,做出过重要贡献。198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振芝(1954.8—)山东人,八五四农场六分场水利技术员。在1981年 4月的民兵训练中,
临危不惧,舍己排险,避免了一场人身伤亡事故,农场党委授予“优秀民兵干部”称号,荣记
二等功。农场场部至六分场道路被洪水冲断,他带领修路员工,每天泡在水里,从没叫过一声
苦,提前完成抢修任务。他以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家人有病,但从没因家务事影响工作。
他深入第一线,跟班作业,圆满地完成抗洪抢险的各项任务。198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志代(1958.6—)山东梁山人,在宝泉岭农场一队工作,2002年 3月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他从事生产队长有20多年了,1999年农场党委将他调一队任队长,由于前任队长在选举中被选
掉,职工思想混乱,农业生产和各方面的工作滞后,他上任后与班子成员统一思想,大胆改革,
应用农业新技术,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使一队迅速成为分局的标杆单位。三年共生产粮食15 200
吨,年年超额完成农场的各项指标,三年种植业盈利323万元,总盈利额达986万元。当年就扭
转了局面,成为先进生产队,在全场旱田大部分生产队亏损的情况下,这个队盈利 121万元。
陈忠浩(1935—)浙江鄞县人,党员。1951年参军,到中央军委高级后勤干部学校学习,1951
年在军委油料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军委第一汽车拖拉机管理学校当教员,少尉军衔,在部队荣立
三等功一次,1958年转业到八五三农场任油料员、八五二农场供销科计划员、二分场六队农工、
油料员、油库技术员、燃料科计划员。1976年调到管局油库,1978年任管局物资处油料科长。
他经常利用侨眷关系为垦区的“四化”服务。1987年,垦区进口机械机油紧张,他急生产之所
急,立即和香港的胞兄联系,其兄又与美国的客商联系,自费往返多次,终于在秋收前从美国
购进45吨驱动、液化两用油,价值人民币 100多万元,不仅满足了管局的需要,还支援了兄弟
局,同时为国家节省了外汇,受到省侨办的表扬。曾当选为省第二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代表,
省第六届政协委员,10多次被评为物资处先进工作者,曾获总局引进工作积极分子和垦区统战
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著玉
陈著玉(1961.2—)山东巨野人,是连珠山水泥厂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在水泥厂修理工岗
位上工作了近20年,负责煅烧车间的设备维修工作。水泥厂原有提升机20余台套,多年来始终
存在着漏灰、跑料、故障率高、维修困难等缺点,2000年他从提升机底轮着手,经过多次调整、
试验,决定在提升机壳内利用框架固定底轮,并使其始终保持水平上下自由滑动,机壳上设有
滑板和链条涨紧装置,因此达到了全封闭的目的。改造后的提升机,不仅大大提高了运转率,
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方便维修和保养。尤其是在环保治理方面,效果极为明显,改造
后的提升机,结构合理,使用寿命长,解决了多年始终未解决的“跑、冒、漏”的难题,每年
可为企业节约20多万元,节约材料费 5万余元。此项成果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员工们亲切地把
他改造后的底轮称做“陈氏底轮”。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和黑龙江省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