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2 张会义(1942.10—2002.4)河北固安人。1958年9月参加工作。1981年 7月任八五二农场二
分场六队队长期间,多次被农场、分局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1983年被评为总局
劳动模范。
张慧(1963—)原籍山东临沭,生于八五一一农场,本科毕业,1982年参加工作,担任农场
初中历史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他接纳了一位来自八五五农场因
爱打架斗殴几次被学校劝退的学生,在他的教导下改变了恶习。他被聘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室
辅导教师。1995年、2002年两次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吉贵
张吉贵(1938.9—)满族,宝清人。1956年10月到集贤农场一队参加工作,不久成为机务学
员。1960年4月调至十四队担任拖拉机驾驶员,1972年9月入党。他驾驶的机车11年无大修,链
轨8年只换一次。他改装了机油过滤器,延长主机过滤周期,一年节约机油600多公斤、柴油550
公斤,价值1 150.10元,八年中完成工作量 114 269标准亩。从1964—1968年连续被评为场先
进生产者,1972年参加了黑龙江省劳模大会,1973年立三等功,1974—1977年连续被评为三师、
兵团先进个人,1978—1980年连续 3年被评为总局先进生产者1979年出席省农业先进班组代表
大会,1979年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先进生产者。
张继德(1941.4.5—)山东日照人,小学文化。1959年 8月参加工作,1984年他购买了一台
机车和重耙,1985年他又购买了一台收割机、2台播种机,农场还给他担保贷款 72 000元,他
对成员合理分工,实行定额定岗考勤记分等管理办法22条,并率先在农场实施大豆叶面肥。当
年开垦荒地1 560亩,栽种了 12万株苗木,收入18 000余元,被总局授予“先进家庭农场”,
1985年他又扩大了种植面积,播种小麦 630亩、大豆1 005亩,全年总收入 96 900元,净利润
46 100元。198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张继峰(1961—)山东五莲人,二九○农场二十四队职工,举办家庭农场后,每年都上交粮
食90万公斤,还帮助贫困户,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继光(1951.3—)山东单县人。1966年5月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入党。1974年 10月起一
直在建设农场四队从事机务工作。他任E514车长的12年内累计完成86 600亩,在农场同类机型
名列第一。机车12年内没有大修,出勤率、完好率、班次利用率分别为 99%、99%、95%,节省
修理费达 6万余元。他还带头种植黑芸豆、白芸豆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他的车组多次被评为标
兵车组。他多次被评为局、场劳动模范,1999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继业(1954—)山东梁山人,党员。1975年12月在兵团一师四团工程队参加工作,1988年
调到北安分局建筑公司,1993年被聘任为公司劳务管理中心主任。在北安商城 5号楼的施工中,
实行流水作业、小段包工包料的施工方法,既降低了工程成本又按时完成了任务;在机械厂车
间主体砌筑中,用微膜剂代替白灰的生产工艺,既省工又省料。夏季施工一连三个月不回家,
家中柴火垛搬迁、孩子有病,来电话要他回去,他只给家里捎了药,也没回去。1993年他被评
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建成(1950—)浙江绍兴人,党员。总局商贸公司牡丹江石油公司站长。1970年 5月由杭
州下乡到牡丹分局江物资供应站参加工作,历任油库工人、库副主任、主任、计划员、副科长、
经理。1999年 3月调任燃料公司密山加油站站长。1995年以前,每年的加油量只在千吨左右,
1997年达到3 500吨,1998年达到4 000吨,连续三年利润都在百万元以上。1979年大批知青返
城,家里两次调令都被他扣下坚持不返城,把青春献给北大荒。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金凤(1962.9—)女,山东东阿人。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时任新华农场医院内科
护士长。为了提高护理质量,采取了护士承包病房制,经常组织业务竞赛和观摩,抓好老中青
护士之间的“传帮带”,因而使护理工作井然有序。在护理工作中,为长期卧床的病人翻身、
洗脸、洗脚、局部按摩、剪指甲等,已是家常便饭。她用自己的钱为患者购买食品,组织患者
打扑克、玩游戏等,连续8个除夕、春节在病房同患者一起度过。
张金林(1944—)江苏人,1962年5月在江滨农场七队机务排工作, 1971年调任十六队机务
排长、农业技术员、副连长,1975年入党。1976年任二十二连连长、支部书记。1984年后在工
业科、粮食科、畜牧公司,木材厂、粮油加工厂等单位任职,1995年办金鹏木器加工厂,2001
年成立金鹏水利工程公司,多次获农场、分局、总局优秀党员,1981年被评为总局抗灾模范,
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金鹏(1965.10—)河北河间人,党员。 1984年参加工作,历任教师、九三分局宣传部科
员、科长、文明办主任,1997年调入总局宣传部。在患有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时,带病工作,
1999年筹备总局党委扩大会时胃部大出血,血色素降到六克,瞒着领导和家人忍痛坚持工作,
直到晕倒才做了胃切除手术;2000年筹备总局党委扩大会时,又一次将车祸伤手之痛瞒着领导,
自己口述,由爱人笔录完成了会议材料。加班加点2000多小时,被各级媒体采用的文字材料达
80多万字。1996—1998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01年被评为总局机关“十佳公仆”,2002
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景臣(1971.4—)汤原人。1991年7月由汤原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1992年5月分配到
格球山农场任畜牧科科员,1993—1995年任乳品有限责任公司销售员,1997年6月入党。1996—
2000年在乳品公司奶牛场工作。2000年调回乳品有限责任公司任销售二部经理,主抓江苏市场
的产品销售工作。为了扩大奶粉的销售网络,他每年 300多天奔波在外,仅2001年他一个人就
销售奶粉520多吨,增加经济效益 80余万元。曾多次被评为农场优秀共产党员、最佳职工、十
杰青年,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景春(1963.9—)辽宁朝阳人,1992年5月入党。1985年7月在建三江管局教师进修学校参
加工作,历任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招生办公室
主任、副校长、分局党校副校长。2000年被评为分局劳动模范,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景芳①(1959.7—)1977年在友谊农场参加工作,1979年到浩良河化肥厂,后任浩化通信
中心主任,通信中心连续三年利润30万元。为方便用户交费,他在家属区设营业厅;对行动不
便的老人上门义务维修电话,几年下来已达到了 400多部。使固定电话数由原来的不足千户,
到2004年底已发展到1500户,宽带数由零发展到突破了百户。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农垦通信公
司的先进集体,他本人也连续三年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景芳②(1956—)女,山东人,1976年在龙镇农场良种站参加工作。1979年到五队,1987
年种植大豆165亩,亩产244斤,净盈14 000多元,人均收入3 500元,居全场之首。1987和1989
年两次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景会(1962.7—)庆安人。1995年,他与七星农场一分场二队签订了 300亩水稻种植合同,
1996年又扩种300亩,生产经营总面积达到600亩。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推行全程机械化、标准
化、规范化管理,水稻平均亩产多年保持在600公斤,亩平均盈利450元。1997年所承包的水稻
田被列为农场水稻高科技示范园区。1999年被农场被评为水稻生产行业标兵。2002年被评为总
局劳动模范。
张景礼(1961.2—)山东沂南人,本科学历,1978年10月参加工作,1990年 9月入党,历任
生产队工人,统计、副队长、队长、生产科副科长、科长。1997年任宝山农场生产科长。他致
力于水稻专业场的建设,全场水田面积由54 000亩扩大到94 000亩,产量由亩产 450公斤提高
到600公斤。统一供种率达100%,并实现种子产业化管理。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100%。2002
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景清(1950.1—)山东人,1964年 3月在山河农场五分场参加工作,1991年入党,先后当
过农工、拖拉机驾驶员、机车班长、机务队长、保管员,多次被农场授予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
作者的称号,1983年被评为农场总局劳动模范,1984年、1986年被评为九三分局劳动模范。1983
年由他牵头的播种机具精播改装获管局科技证书三等奖。1984年4月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靖宇(1934.8—)四川富顺人,中专文化,党员。1958年 4月由部队转业到汤原农场七队
任农工,1958年 7月到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农学班学习,1959年任合江农垦局生物制品厂技术
组长,1984年后任普阳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在任场长期间让全场职工吃上了自来水和富硒粮
食,在柳北分场实施“以稻治涝”,使生产队挂账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研制成功富硒农产品。
场长承包第一年就完成了三年中要达到的指标。198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久鹏
张久鹏(1940.5—)内蒙古人,1959年6月份在内蒙古汽车驾驶集训队学习,1964年8月调入
尾山农场汽车队当驾驶员,在30多年驾驶生涯中,能够按汽车型号保养好车,使车延长使用寿
命,处于良好状态,还带出了一大批徒弟,为运输事业做出了贡献。197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
动模范。
张俊山
张俊山(1931—)泰来人,1957年 8月参加工作,中专文化。在引龙河农场历任兽医、兽医
院院长、畜牧科长、总畜牧兽医工程师、副场长、党委书记和农场场长。在任场长期间,在农
业上推行分田到户,实行两自。建成日处理 300吨的粮食烘干处理中心一座,全场奶牛存栏达
1 700头。1987年建成日处理鲜奶 20吨的奶粉厂,建设了商业一条街,给个体经营带来效益。
1989—1990年在大灾之年农场单产、总产、产值三超历史。1982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张宽(1931.5—)吉林怀德人,党员,195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曾经赴京参加全国
劳模和省劳模表彰会,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在香坊农场的哈白猪育种工作中,
与在技术干部一道,精心选育、饲喂,实行育种选配,提高了母猪的繁殖率和仔猪的成活率。
他起早贪黑,有时甚至住在猪圈内随时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所饲养的哈白猪成活率高,
产仔率高,成为养猪行业的楷模。
张宽秀(1946—)山东梁山人,党员,龙门农场四队队长。上任时队里有20多户职工没钱种
地,眼看着春播就要开始了,他召集班子、队管人员每人拿出 3 000元,帮助贫困职工种地,
钱凑齐了,贫困户按时开犁播了种。这年年终全队纯盈利 140万元,职均收入近万元。1987年
他带领职工兴办家庭农场,粮豆总产超历史,户均收入 2 200元。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奎元(1931—)辽宁义县人,党员。1949年1月参军,1958年5月转业到北大荒,历任股长、
主任、回收公司经理等职。他从牡丹江分局物资再生公司成立起就担任公司经理,1984年回收
废钢700吨、1989年回收废钢1 600多吨,当年实现利润14.8万元。1987年他被总局授予优秀共
产党员称号; 1988年被评为管局劳动模范;1988年被牡丹江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1988年4
月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来福(1950—)吉林梨树人,党员。1968年在嫩江分局科研所二十四连参加工作。历任农
工、修理工、副队长、基建队长、油脂厂车间主任。车间工作三班倒,他晚上跟班,白天带班,
三个班只能休息一个班。为车间改装管道,连续几天几夜没有回家。自家大棚蔬菜烂了,都顾
不上去照看。他连续三年被评为科研所劳动模范、优秀党员。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来平(1958—)江苏金湖人,1975年参加工作,在军川农场当队长十几年,与群众有着深
厚的感情。他调动工作时,群众几次结队来找到农场领导,请求让队长再干上几年。他先后拿
出三十余万元无条件帮助群众解燃眉之急,至今还有不少职工未还。2003年初,已调到机关工
作的他,主动要求到偏远的22队工作,第二年春,农场又派他到棘手的十八队工作,一年后,
生产队贷款由原来的300万元下降到120万。两年后十八队政通人和,面貌焕然一新。他先后被
评为农场先进工作者、垦区十杰青年,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来森(1950.1—)山东人,初中文化。1966年 7月在五九七农场一分场六队参加工作,先
后当过农业工人、康拜因驾驶员、车长。在担任收获机车长的10余年,平均每年收获面积在600
公顷以上,在全场名列前茅。1987年,他引进“冬季柴油加温法”,降低了作业成本,比普通
方法每顷节资50余元。车组多次被农场被评为先进车组,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农场先进生产者、
工会积极分子,198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莉(1957.9—)女,山东荣成人,党员。在富裕牧场任劳资科长,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
忙得饭都顾不上吃,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1992年6月,她患病发高烧3天,带病坚持工作。平
时无论是休息或节假日,只要有人找,她都热情接待,认真处理全场在职和退休人员 5 000多
人,她都了如指掌。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立秋(1961.8—)女,吉林扶余人,副高级职称,党员。197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分配
到双鸭山农场中学,历任班主任、学年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1992年她所教班级的自学辅
导实验获得成功,翌年,在全省竞赛中获“教学能手”称号。她用启发式教学办法,使两班级
成绩在统考中高于同年级10多分,1996年上学期全班分值91.5分,下学期分值95.6分;1997年
期末统考平均分77.3分,获管局教学二等奖,1998年期末两班平均 69.29分。比对比学校双鸭
山市十二中高 5.84分,至1999年8次被评为农场优秀教师,被评为管局优秀教师,1999年被评
为总局劳动模范,2001年被评为全省模范教师及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张丽萍(1957—)女,辽宁桓仁人,教授,党员,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多次承担总
局科技局、省科技厅、农业部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项 7项,指导硕士
研究生10余人。亲自主持设计和建设了一个1 000多平方米的具有 17条小型生产线的食品加工
教学中试车间。多次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利君
张利君(1946.12—)湖南长沙人,党员。在绥棱农场担任东方红6号联合包车组组长时,他
播种的小麦、大豆、玉米播种质量全部达到标准化,为全场的拖拉机手树了标杆,他改装小麦
喷药机械,仅用两天半的时间就完成了3 188亩的喷药任务,平均每个班次完成1 275亩。1979
年大豆灭草开始使用外国进口农药,为了其他人员的安全,他坚持自己一人开车作业,脸被农
药烧坏了,可是他仍然坚持工作。他制定出一次完成耢、喷、趟、压苗带田间除草作业的方法,
提高了作业效率。1979年他被提升为六队队长,1979年获农垦部先进生产者,1979年、1980年、
1982年连续3届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连城(1937.4—)辽宁昌图人,1963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土地规划系,1972年任兵团三师
计划建设科参谋。1974年入党,1985年任土地办主任,后任土地局局长。1982年到1983年参加
别拉洪河水利施工,红兴隆管理局组织10个农场 4 500名水利大军和 300台推土机,先后承担
中游和上游两个地段的水下施工任务,他先后担任两个工地施工现场的主要负责人,保证了施
工安全和工程质量。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优秀党员,1984年被评定为高级工程师,当
选为省土地学会理事。
张连香(1952.2—)女,山东肥城人,1967年 2月在跃进农场一队参加工作,后入苏州医学
院学习,1999年 7月入党。历任跃进农场一队保管员、农场职工医院医生、建三江中心医院医
生、院妇产科副主任、主任。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良猷
张良猷(1932—)湖南韶山人,党员。在曙光农场科研站工作期间,从1972年开始与合江农
科所协作,进行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试验应用研究,在黑龙江垦区推广
应用,编印了《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一书,被农业部农垦局印发全国农垦推广。1978年被
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经省农学会推荐,出席了中国农学会全国农业学术讨论会、黑龙江省
首届科学大会。
张令振(1957.5—)山东东平人,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分公司二十一作业站站长。
二十一作业站2002年至2004年三年累计生产粮豆1 900万斤,农业生产总值平均递增23.8%,人
均收入由2001年的3 800元增加到2004年的7 500元。到2004年底,二十一作业站已有 86.4%的
职工拥有家庭养殖业,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 41.7%。他还把关心弱势群体作为自己的职责,
三年内共扶持了38个贫困户,脱贫31户,脱贫率达81.6%。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美玉(1939.5—)女,四川泸州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八五六农场职工。曾担任过副
连长、副政治指导员。1981年生产队成立大集体,她主动承担这项工作,当年大集体仅养兔,
种植大豆、小豆等到就盈利4 744.71元,年底人均分配达 215.66元。1983年春,养木耳2 000
多段,种植甜菜和秋菜都喜获丰收,盈利额翻了两番。曾获农场劳动模范、管局先进工作者、
总局特等抗灾劳动模范、管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0年、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民(1959.4—)山东胶州人,牡丹江农垦法院副院长。1977年调入法院工作,在司法战线
上工作20多年,特别是自1996年开始任经济庭副庭长、庭长以来,由他审理的涉农纠纷案中,
无一是判决的,全是调解或撤诉结案。1996年主持经济庭,审理了大批的破产案件。占受案数
的 66.6%。总标的额达到了八亿三千二百多万元,挽回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1999年被评为总
局劳动模范。
张明亮(1948.8.10—)山东掖县人。八五八农场十三队122拖拉机车长。曾创出两个第一:
机车连续12年没有经过大修,在清河分场开荒时创出了连续13天开荒 1 800亩。1981年夏天,
农场遭遇了特大水涝灾害,他昼夜抗涝抢收,由于作业环境恶劣,有好几辆车“趴窝”了,他
的车却连续10余天满负荷工作,直到麦收结束也没出现故障。秋后他所在的车组被总局被评为
标兵车组。他也立了抗涝抢收三等功。1982年,他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张明善
张明善(1921.9—)朝鲜黄海道人。建场初期,任伏尔基河农场生产队队长。条件异常艰苦,
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在一片莽莽大荒原上开荒、建房、修道。作为一名荣军战士,重重困难
只有自己想办法克服。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雷厉风行的作风,身上有一股使不完、耗不尽的工
作干劲:抓农业生产,他从不拖拉,每个农时卡得特别紧,不懂种地,他就在实践中学,在干
中摸索,大忙季节,为了抢活,他经常是农工们还没起床,他已到了地里,夜里下雨,也和同
志们一起劳动。他所领导的生产队创造了较高的工作效率,在建场初期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5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张明月(1951.11.19—)辽宁凤城人,小学文化。1969年 1月在五九七农场十九队参加工作,
任机务工人。199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几千亩即将收割的麦子全部都“站立”在水中,
生产队只有他的车是半链轨收割机,他就每天四点起床检修,七点回家吃饭,八点开车下地,
直到晚上十点才下班回家。由于长时间与水打交道,关节炎时常发作,但他强忍疼痛,实在受
不了,就贴上膏药坚持工作。抢收时,经常有地方农民手里拿着现金,以每公顷 800元上门求
他收割,(当时农场收割价为每公顷350元)全被他婉言谢绝了。 这一年,他为生产队挽回了近
百万元的损失,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培学(1941.6—2002.3)山东沂水人,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时任绥滨农场副场长。
在当学员和驾驶员期间,车组年年都是优胜机组。在任机务副队长期间,建立健全了机务管理
制度和三库一场建设,被场被评为先进车队。任连长期间,被评为兵团二师先进连队,并在兵
团、师、连队以上干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任队长期间,农业措施达到了标准化,被评为管局、
总局、省先进队。总结出了一套用国产机具装备机械化队夺高产的经验,成为全总局先进单位。
任农场机务场长期间,经常带工作组下队蹲点,抓机务标准化建设和耕作制的改制。1979年被
评为全国农林水先进工作者、同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总局劳动模范。
张培滋(1942.5—)吉林长春人,党员。1963年在山河农场参加工作,历任教师、机耕队驾
驶员,1979年任八队队长期间,在全场第一个实行了联产责任制,他带头搞技术革新,提高机
械作业水平;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作用,使1983年在春涝低温多种灾害下仍获得小麦单产308
斤,大豆单产237斤,盈利 30.5万元的好成绩。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86年被评为黑
龙江省劳动模范。
张齐文(1941—)山东齐河人,1984年任宝泉岭造纸厂厂长时,实行承包责任制,,狠抓经
营管理,1985年实现产量、产值、利润三超历史,利润113万元,完成计划的 226%,1986年实
现利润85万元,完成计划的119%,1987年盈利133万元,完成计划295%,职工人均收入 1987年
为1 579元,比1984年866元增长82.3%。1988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启凤(1940.4.6—)女,党员,1956年中学毕业后来海伦农场任机务学员、拖拉机驾驶员、
组织部干事、团委副书记等职,195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公安系统劳动模范,出席省公安厅群英
会。她是海伦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她认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注重安全生产, 3年没发生
任何事故。196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张清隆(1956.2—)河南新蔡人,1974年11月参军,1978年12月入党,1981年 1月退役来垦
区工作。历任部队报务员、建三江水泥厂工人、政工干事、厂党委副书记、八五九农场工会副
主席、桥梁公司驻珠海公司书记、经理、党委宣传部长。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2001年
被评为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个人。
张清元(1957.10—)肇源人,高中文化,1997年和平牧场全年降水100多毫米。他在种植的
2 000多亩土地共打对口抽井32眼,购置大小水泵20台,座机4台,小型喷灌机4台,牧场提供2
眼机电井供他们使用,喷灌面积达到百分之百。他除了选购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高产种外,还
按农时季节选种覆膜土豆、西瓜、洋葱等高产农作物,同时还种植了芝麻、大葱、白菜等高效
经济作物。他进行的瓜菜复种、葱菜套种等模式,瓜菜复种亩效益高达1 500元,200亩地每年
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绥化分局授予他创新能手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和平牧场优秀共产党员。
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庆生(1946.7—)吉林蛟河人,1965年10月从哈尔滨下乡到共青农场,后调兵团六师反修
营,1978年12月入党。历任共青农场九队农工、统计、兵团六师反修营一连技术员、生产股技
术员、前锋农场生产科技术员、农业科副科长、科长,后任前锋农场副场长、青龙山农场党委
副书记、浓江农场场长、建三江电业局局长、党委副书记。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秋月(1952.7.30—)河北清冈人。 红五月农场二队机务驾驶员。对车就像对自己的亲人
一样,始终坚持高标准作业,多年来,他的机车作业量连年获全场第一。1983年被评为总局特
等劳动模范。
张仁庆(1941.11—)山东莱西人,1959年支边来八五七农场, 1987年入党,在五队任驾驶
员、包车组长、工会副主席。从1964年接东方红—54—569拖拉机以来,创造了 14年无大修的
记录。1982年完成21 466个标准亩,亩成本0.6元,亩耗油0.69公斤,完好率100%,节油1 355
公斤,节约修理费 550元,超额完成了任务。曾连续十多年被评为农场先进生产者优秀党员;
1983年被评为管局、总局优秀党员和劳动模范。
张汝碧
张汝碧(1941.7—)女,四川渠县人,在宝泉岭农场菜队工作,从1960年起从事环卫工作,
28年如一日坚持在淘粪岗位上,她曾多次谢绝对她的照顾。28年来,拉粪的老牛死了 5头,粪
车用坏了 4辆,车老板换了十多人,而她依然照样去掏厕所、起猪圈,成倍翻番地完成生产队
交给她的任务。28年共积肥20 490吨,其中业余时间积肥5 000吨,按农场下达的定额年250吨
计算,她已完成81年的工作量。她身患多种疾病,农场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她与场里签订
了承包20个厕所的合同,还承包了 21亩菜地。1987年7月的一天,农业银行储蓄所出纳员小张
不慎将金库的钥匙掉进粪池里,她一看事关重大,便干脆进粪池中去摸,用了两个小时,终于
找到了。她先后26次被评为各级别的先进生产者;1980年、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82
年、1983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三八红旗手;1984年、
1986年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张润亮(1954.1—)友谊人,本科学历。高级政工师。1971年12月参加工作,1975年11月入
党。历任友谊农场五分场九队畜牧技术员、指导员、党支部书记、五分场二队党支部记、五分
场党委书记、一分场党委书记。 在任一分场党委书记期间,一分场自营经济总产值达到4 200
万元,比原来提高了 1 100多万元。他多次被评为红兴隆管理局和友谊农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
进党务工作者。1992年代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到北京参加五一庆典,并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
奖状。1994年被评为总局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润培
张润培(1933.8.5—)北京人,党员,高级工程师。1949年在通北农场参加工作,曾任农工、
驾驶员。1953年 1月调红色草原牧场,先后任驾驶员、东风牛场技术员、修理厂技术员、技术
室主任、乳品机械研究所所长。在修理厂任技术室主任期间,致力于技术革新,自行制造、修
理龙门刨、车床、铣床等设备,解决了当时的困难。1959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
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红色草原牧场划归大庆市后,1984年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1992年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
张尚秋(1961—)呼兰人,1992年入党,1978年参加工作,1979年参军,1982年退伍后曾任
生产队统计、农业技术员、副队长,1993年任兴凯湖农场五队队长期间,修整住房15栋,铺设
沙石路600米,种植榆树7 000余株,房前屋后路边的花卉绿地成行,实现了美化,绿化,花园
化,被评为“分局级双文明标兵队”。生产队1999年实现经济效益291万元,2000年299万元,
2001年310万元,人均收入达5 600元,他先后被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分局模范标兵,
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少清(1944.4—2001.1)辽宁台安人,初中文化,党员。自1982年调到富裕牧场第十三队
担任党支部书记,1985年组织职工发展以奶牛为主的养殖业,到1987年发展到 348头,平均每
个职工1.36头,成母牛年产鲜奶3.5吨,加上种植业、加工业和服务业,1987年总产值达到1 100
万元,完成了上缴利费任务,还陈欠 9万余元。他多次被嫩江管理局、牧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胜义(1956.5—)山东人,1974年在兵团一师独立营参加工作,后为赵光机械厂工人。他
虽然身体有残疾,但在1995年厂生产任务紧张时,1月至 10月平均每月都超额完成生产工时,
一个人完成三个人的工作量,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在赵光机械厂1995年开展的劳动竞赛中
连续四个月被评为标兵,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圣忠(1943.4—)安徽寿县人,小学文化。1959年 9月来八五三农场二分场一队任农工、
机务工。这个队有一台1956年进场的 CK—4康拜因,1972年他任此车车长以来,累计完成作业
量115 912作业亩,收粮豆20 218.6吨,节油28 715公斤,节约大修费 10.5万元,机车零部件
95%以上还是原车的,发动机没大修过,机车“三率”在95%以上,1982年车组被总局授予“标
兵车组”。他1966年被评为分场“五好工人”,1979—1990年4次被评为农场先进生产者,1989
年被评为红兴隆分局劳动模范,1992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张士德(1948.9—)宝清人。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时,任新华农场物资贸易总公司汽
车司机。他1964年开始当汽车司机,开车30余年,安全行驶100余万公里。他先后换过5个单位,
所驾驶的车辆出车率、机车完好率、利用率在全场运输行业首屈一指。1984年调入新华农场物
资贸易总公司,他每天都要往返于鹤岗、佳木斯、宝泉岭之间,并经常远行哈尔滨、沈阳等地。
在物资公司开车的十几年间,每年为公司创造效益十几万元,节约油料十余万吨。
张士甫(1942.5—)双城人,1962年在七星泡农场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教师、农场政工干
事、九队党支部书记。他着手成立了科研小组,后到绥棱良种场取经,背回了50斤小麦新品种,
亲自参加种收,2年后,这批种子繁殖到58吨。1980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