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宣传教育
第十七章 党务工作
第一节 宣传教育
1957年起建立了宣传科,总场、分场两级机关都配备专职宣传干部。生产队除按部队传统
配备政治指导员外,在较长时期内还配有副指导员,主要做宣传工作,加上群、团组织的配合,
构成了宣传教育工作网。1958年成立政治部,加强了对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
建场初期,宣传工作任务主要是教育垦荒战士树立以农为业,以场为家,热爱边疆,扎根
边疆的思想。宣传生产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如:带领全班扛木头天天超定额保证房建
用料的“铁肩膀”杨老条;义务扫雪清道排障徒步日行120多里路的家属郭秀英;三次潜水挂
钩拉出了陷进“大酱缸”的6台拖拉机的任增学等人的动人事迹,通过宣传给人们树立了前进
的榜样。
1960年到1962年的自然灾害给农场建设和职工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宣传教育主要是在职
工中树立抗灾自救的信心和全局观念,1960年连续8个月发不下工资,职工口粮“瓜、菜、代”
(主食标准低,主要吃瓜类、薯类、蔬菜、野菜、代食品),冬天穿不上棉鞋,夏天穿不上单
鞋,很少有人叫苦,还把口粮节约下来支援重灾区。
农场的转业官兵,继承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友爱,艰苦
奋斗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光荣传统。四分场副业队队长阎宝同志,为了让地里干活的机务人员喝
上热水,自己花钱给工人买保温瓶,为了给全队职工缝补衣服,用自己的积蓄给大家买来缝纫
机。五分场二队的副指导员王富文,为了拦截从河里放下来油桶加快开荒生产,不幸献出了自
己宝贵的生命。
1959年成立党校,重点对党员和干部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1963年后,城市知识青年陆续来场,做好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为宣传工作的突出任务。
当时党委没有把城市知识青年看作单纯的劳动力,而首先看作党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因而重
视他(她)们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斗争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每批
青年进场都要先集中住在招待所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分配到基层去。在学习期间请老垦荒战士
讲传统,传授“北大荒人”的马架子精神,组织他(她)们参观场史展览,使之了解农场创业
的不易,看到建设现状和发展前景。城市青年在生产技术知识和思想觉悟方面都得到了较快的
提高,北京青年王学英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东北农垦总局的先进典型,1966年赴北京参加了国
庆观礼;畜牧战线上的陈越玖被誉为知识青年的榜样,在《人民日报》和《宁波日报》上先后
介绍了她的事迹;科技战线上的北京青年方瑜,1976年被誉为青年工程师,出席了1977年5月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北京青年杨一平,在1969年珍宝岛还击战的战勤任务中荣立二等
功。他(她)们的事迹在群众中广为传颂。
从建场起,宣传教育是紧紧围绕着党的方针、政策、中心任务和农场的生产建设开展工作
的。对农场各个时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促进和保证作用。
1965年6月四分场畜牧队政治指导员洪克寿参加了全国农垦政治工作会议。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大讲“无产阶级专
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宣传教育走了一段弯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宣传教育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全场普遍进行了真理
标准的补课,学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邓小
平文选》,从理论和思想上拨乱反正。
二是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动农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搞
好农场建设。
三是学习宣传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坚持两个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一起抓。
1979年和1981年张惠民、沈慰祖两同志先后出席了农垦部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
并在会上介绍了工作经验。
1980年在全场广泛开展了共产主义革命人生观教育。1981年在全场开展了以“五讲”、
“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活动。1982年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宣传落实经济改革
推动农场建设的同时,还开展了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的精神文明建设。1985年本场
被评为黑龙江省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