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烈士传

第六编 人物

第二十四章 烈士、英名

第一节 烈士传


罗海荣烈士
  


罗海荣,男,汉族,1932年生于四川省重庆市南岸区鸡冠石乡石柱村。幼年时期家中还有
两个妹妹,连同父母,一家五口。父亲姓张,靠打柴贩菜养活一家。海荣6岁时,父亲遇匪害。
两个妹妹又先后夭亡。剩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起先母亲靠给人洗衣度日。
不久不足10岁的海荣,提篮抱棍,搀扶着妈妈,挨门乞讨。一次在重庆朝天门讨饭时,海
荣被坏人踢翻在地。母子俩抱头痛哭一场。后来母亲为了有依靠,同一位贫苦农民罗云发结婚,
海荣也改姓罗。以后学过油漆、裁缝,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了兵。1949年10月,重庆解放。不
久全家分得了土地。 1950年5月,罗海荣18岁,为保田保家报名参军。参军后随部队参加修
筑成渝铁路,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1952年入团,5月被选送到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驻哈尔滨)院部练习团(后改名训练团)团部通讯排当通讯员,并参加军事工程学院文化班
1至3期学习。1954年8月入党。1956年1月授上士军衔。1957年6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获
一等奖。
1958年春,罗海荣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报名参加建设北大荒,申请5次,终于被批准。
批准后,他立即从四川把妻子曾昭芳接来,一同在 1958年3月到达北大荒,分配在八五三农
场四分场一队。
当时一队的人称罗海荣干活有三头,即:扛东西抢大头,抬东西抢短头,踹泥水抢前头。
当年8月,四分场召开首次群英会,罗海荣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被选为出席总场第一次群英
会代表。当时,正是开荒黄金季节。雁窝岛四面皆水,拖拉机油料和大批物资堆在雁窝岛东南
的宝清河东岸“老渡口”运不进去。开荒的拖拉机,很快就要断油停车,党委书记张金海许多
天亲自带人,几乎踏遍了“大酱缸”,还是没有找到一条通道。因此在8月13日,党委会决定
:组织水上抢运队。会后一队队长李柏挑选11名水性好的同志涉水过“大酱缸”,当晚到达
“老渡口”。16日罗海荣同志和大家一起运油,李队长知道他水性好,命他代替五班长王泽余
同志殿后,不幸在中途被水淹没牺牲。时年26岁。在罗海荣同志的追悼会上,他的妻子曾昭芳
泣不成声、行不成步,此时人们才知道她已是怀孕数月的孕妇。而罗海荣就是这样的,不顾个
人安危,抛下怀孕的妻子,为开发雁窝岛贡献出自己年青的生命。罗海荣同志的牺牲,激励着
雁窝岛全体同志掀起了生产建设高潮。当年开荒25,000多亩。1958年8月底,中国人民解放
军军事工程学院由院政治部秘书处王序卿中校率领慰问团到雁窝岛慰问罗海荣烈士亲属和全岛
同志。当年农场领导为使曾昭芳同志安全分娩和抚养孩子,派专人护送她到四川老家。第二年
春生一子取名罗进。罗进到17岁(1975年9 月),由母亲自重庆送到雁窝岛继承父业。1976年
3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接班记”介绍罗进来北大荒到八五三农场四分场接班的事迹。
1976年雁窝岛“七一”大桥旁修建了烈士陵园,罗海荣烈士安葬在陵园中。

张德信烈土



张德信,男,1939年生于山东省平度县城西张家村,贫农家庭,汉族,共青团员。1959年
“支援边疆建设”来八五三农场。 1961年抢收小麦时,为领取收割机零件渡河牺牲。终年21
岁。
解放前,张德信全家五口人,没房没地,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10岁那年,父亲劳饿过
度去世,生活无着。张德信同母亲、哥哥由平度乞讨至莱阳榆科顶乡河东院村。不久,母亲与
名叫张克孝的贫苦农民结婚,这才结束了讨饭、飘泊的生活。
张德信读了3年书后,辍学在家劳动。母亲经常教育他:“要听大人话,出门不准惹事,
不准打别人家孩子。”因此,他从小就知道尊老爱幼,热爱劳动。
1958年,家乡兴修水利。在水库工地劳动时,他个子最小,却专拣大筐挑土,受到群众和
领导赞扬。
1959年7月,张德信响应地方政府“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来到八五三农场四分场——
雁窝岛。当时他被雁窝岛富饶的自然资源和转业官兵火热的干劲所吸引,很快就投入了生产劳
动。初在一队,后调到五队在康拜因上当收割机手。
张德信刚到一队时,一队的数万亩大豆全播在新开垦的沼泽地上,机器下不了地,全靠人
工用小镰刀收割,6号地离队部驻地较远,中间隔一个3、4里宽的大水泡子,干活的人上下
班必得踹水。到了深秋,水面上结了一层簿冰。张德信总是抢先赶到,穿着布鞋破冰趟水,背
年少、体弱的同志过水泡子。有次掉进1公尺多深的泥水坑里,全身湿透了,同志们心疼的劝
他回宿舍换件干衣服,他怕耽误秋收,拧掉衣服上的水,跟大家一齐下了地。
1960年秋,宝清河渡口的一只小船沉了,船上有分场放映组的两名同志和生产队的口粮。
张德信听见这个消息后,立即和同志们一齐去抢救。他第一个下水,最后一个上岸,使放映组
的同志安全渡过河。回到宿舍,张德信硬是把自己的新衣服让给其他同志,自己仍穿那套湿衣
服。
同年11月,雁窝岛进入严寒季节,为了把河对岸地里的脱谷机及时运回来,张德信只身破
冰撑船,载运机务人员过河,碰到河床淤浅处,他奋然跳进水中推船到岸。
同志们称张德信,真是雁窝岛上的铁汉子。
1961年8月9 日,张德信和郭桂涵驾驶002号收割机紧张劳动了一天一夜,下了班到食堂
刚吃完饭,想回宿舍好好睡一觉,以解除一昼夜突击割麦的疲劳,还未出食堂地里传来了信:
002号收割机的塔形齿轮坏了!张德信和郭桂涵二话没说,赶忙跑到12里外的分场材料库去找
更换件。谁知分场没有这种齿轮,他们又背上队里送来的全麦粉掺合碎瓣豆蒸的一包馒头,奔
向80里开外的总场材料库。雁窝岛的四周,除了河水就是沼泽,去总场的路还没修通,只有两
道拖拉机轧出来辙迹。塔头草墩有的高达数尺,行步极不方便。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经过一天
一夜的跋涉,于次日晨赶到总场材料库。
可当时,总场也没有这种齿轮,他们拿上总场值班员开的条子,又到距总场20里外的二分
场材料库才找到。回到总场,天已经黑下来了,在周围同志们的劝说下,他们才在招待所住了
一夜,11日黎明,张德信,郭桂涵又背上十多斤重的塔形齿轮赶往雁窝岛。
下午3点,两人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赶到老四队所在的宝清河岸,这里和五队隔岸相望,
郭桂涵感到又饿又晕,疲惫不堪,他掏出仅剩的一个馒头对张德信说:“来!一人一半,加点
油再赶路。”
“你吃吧!我不饿。”张德信望着对岸停着的002号收割机,想了想,转头对郭桂涵说:
“游过去,争取时间!”
这里河面宽度50多米,河道中心有10多米宽深达2米5以上。郭桂涵水性不高,有些犹豫,
张德信已经跳入水中探路,游向对岸。他把衣服挂在对岸兰棵寒柳上作目标,又返回身来取塔
形齿轮。郭桂涵吃完一半已经发霉的馒头,把另一半留给张德信,自己也下水游过河去。
张德信没顾得填补点馒头也没顾上小憩一会,他背上十多斤重的塔形齿轮就跃入水中往河
对岸游。当游到河道中心时,十多斤重的铸铁齿轮把他往河底下坠,他多次拼命挣扎着凫上水
面,但终因极度疲劳而被齿轮坠入水底!
当人们把张德信同志打捞出水时,张德信同志的手还紧紧握住齿轮。
1976年雁窝岛“七一”大桥旁修建了烈士陵园,张德信烈士安葬在陵园中。

张梅玲烈士



张梅玲,女,1949年10月15日生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 1957年全家随父迁居北京。
家庭出身贫农,汉族,初中文化,共青团员。
张梅玲同志,1968年7月毕业于北京市十九中学。同年7月 15日响应党的“上山下乡”、
“支援边疆建设”号召来到我场。初在二分场五队;同年9 月任该队兵团筹建组副组长,后又
调四分场六队任业余宣传队副队长。次年4月调至二分场政工组任妇女干事。
1969年秋收季节,张梅玲同志与其他几名同志作为秋收工作组在二分场二队蹲点。10月19
日上午9 时许,张梅玲正在猪棚和饲养员李晓军谈心,突然发现距猎棚西北方向约1000米处的
草甸子失火,当时正刮西北风,风助火威,火势即将蔓延到二队四号地2400亩大豆地和猪棚以
及整个二队居民区。在这危急时刻,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张梅玲与李晓军、肖
克等同志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勇敢地扑向荒火。结果在与烈火搏斗中,张梅玲同志不幸献出
了宝贵的生命,时年20岁。
根据张梅玲同志生前志愿和表现,党组织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授予她革命烈士的光
荣称号。

李晓军烈士



李晓军,女,1949年10月10日生于北京,家庭出身贫农,汉族,初中文化。
李晓军同志初中毕业后,于1968年6月由北京来农场,分配到二分场一队,当过农工、班
长、副排长。1969年3月,在该连猪棚当饲养员。
李晓军同志好学上进,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肯干,吃苦耐劳,群众关
系好。在她担任副排长期间,她主动要求到猪棚当饲养员,挑选脏活累活干。
以后积极制作“中曲饲料”受到大家的好评。1969年10月19日上午9 时多,李晓军同志正
在猪舍劳动时,突然发现距猪棚西北方向约1000米处的草甸子起火,严重地威胁着二队4号地
2400亩大豆以及猪棚、连队的房舍。
在这危急时刻,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李晓军与其他几名同志奋不顾身地冲
向火海。在与烈火搏斗中,李晓军同志身负重伤,被同志们抢救出来之后,还断断续续说:
“不要管我,快去救火!”后经总场医院抢救无效,于1969年10月20日上午逝世,时年20岁。
根据李晓军同志生前志愿和表现,组织上追认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授予她革命
烈士光荣称号。
李晓军、张梅玲烈士墓,座落在二分场东山烈士墓墓地,每年清明时节,二分场中小学生
青年团员都到烈士墓为烈士扫墓,以寄托对李晓军、张梅玲二烈士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