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的足迹
第八编 回忆录
将军的足迹
将 军 的 足 迹
——回忆跟随王震踏查荒原
刘 明 江
八五三农场建场30周年了,大家都在回顾艰苦创业的历史,想起过去的事我和大家一样心
情很不平静。八五三农场的建立还是王震同志亲自踏查、定点的,我跟随王司令员亲身经历了
这一次踏查,怎能使人忘怀呢?
出征1954年3月组织调我到刚改编后的铁道工程兵兵部警卫团给王震司令员做内勤。
1956年6月3日,王司令员亲自带领铁道工程兵8502、8503、8504、8505、8506、8507、
8508、8509、8510、8511等师中部分师团级干部,还有铁道工程兵政治部主任、报社记者、绘
图员、警卫员等一行120人自福建省永安县起程,于9 日来至黑龙江省密山北大营(即当时铁
道兵农垦局所在地)。次日,这120人又分成3个踏查组。
我记得,当时去兴凯湖踏查的是由8506、8507、8508师的人员组成;去虎林县一带踏查的
由8504、8509、8510、8511师的人员组成;去宝清大和镇踏查的由8502、8503、8505师的同志
组成。
我随王司令员和8502师副师长黄振荣、某师某团副团长于岚、8506师27团副团长王诚忠、
8505师副团长郑玉坤、兵部张主任等首长,还有绘图员陈淑珍(女)、铁道兵报社记者陈忠远
及两名警卫员,一行30多人来大和镇一带踏查,大家挤在一辆解放牌汽车上,离开密山,朝宝
清方向行驶。不一会人们被风吹的面容发红,鼻子两侧积了一层灰土,连眉毛也是灰的。大家
不禁相视而笑。可每个人的内心都在揣测着荒原的神秘与奥妙。
6月11日早,我们从宝清出发,当车经过杨大房后,黄副师长指着一个方向对大家说:
“那里叫‘老三号’”。我们奇怪黄副师长怎么知道这里的地名呢?原来他也是抗联老战士,
在这一带打过日本鬼子。现在要用拿枪的手绘制建设的兰图,开发荒原了。怪不得他对这里的
一草一木很有感情。道路越走越泥泞。汽车在王司令员指挥下,艰难的缓慢地前进着。经过一
片开阔地,便进入辽阔的荒原。荒原实在美极了,远看绿的海洋,近看花的世界,真叫人心旷
神怡。可是当车速慢下来时,那些雪花般纷飞的蚊子和象马蜂那么大的牛蜢,往你脸上飞碰。
有的牛蜢风狂地发出“嗡——嗡——”的吼叫声,竟能追赶上飞奔的汽车。我们是在与蚊子和
牛蜢的“激烈战斗”中徐徐前进。
车子停在一片桦树林边。我们看到路南有一栋一栋的棚子和已开出的不成片的荒地,那里
住着一个劳改队。说来也巧,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我们同一部队的一位老战友,他是来看管劳改
犯的。在此时此地邂逅相遇,感到非常亲切。管劳改的于排长迎上来说:“前面的路不好走,
有座桥年久失修,恐怕汽车过不去”。我们只好把车停在这里,于排长和那位战士热情地让我
们到一个棚子里休息,还端来热水让洗脸、洗脚。我们在这个草棚子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12日早饭后汽车送我们到桥头,看到的是断桥残桩无法通车,只好让司机把车开回去,我
们也只好徒步跋涉去大和镇。
当天中午,我们来到小清河北面的山顶上。大家饥肠鹿鹿,便坐在草地上吃干粮,司令员
拿着望远镜嘹望西北方向辽阔的平原。这时,突然从树林里钻出一个中年汉子,他手持猎枪,
身背挎包,朝我们走来。我们惊奇的主动与他问话后,才知道他是大和镇人。他热情的把我们
领到大和镇,一位朝鲜族姓韩的乡长接待了我们。
当乡长和这里仅有的20几家乡亲得知我们部队要来开荒办农场时,大家都万分高兴。
有的人拉着我们的手说:“俺们日夜盼望来人开垦这些宝地,这一天总算盼来了。”
乡亲们为我们送来被褥、腾出草房,端来热饭,照顾既热情又周到。
13日晨,司令员拿着绘图员送来的地图,仔细地看了又看。然后,对大家说:“同志们,
我们走了两天,才走了象大米粒那么大的地方,看来开荒打粮不简单哪!”
战 友 情
在韩乡长的带领下,我们顺着马车印,来到仅有三家住户、几间旧草房的东开团。
走进一片杨树林子后,前面有一条宽约20多米、水深湍急的河流拦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
只好绕完达山脚跟走。山里棘荆丛生,藤藤网网,行进非常困难。
不久又遇到一位从山上下来的老猎人。经与他捞话,知道他叫李喜洋,家住东开团,和黄
副师长是一个部队的老战友。经黄副师长介绍,老李惊喜地跑到王震面前,紧紧握着他的手说:
“司令员,您好!我是黄师长的老战友,是您的老战士。”
王震同志问明情况后说:“我们是来踏查定点的,再过几个月,将有大批人马来这里开垦
荒地,办现代化的国营农场,咱们老骥伏历,并肩战斗吧!”老李听说后,简直年轻了许多,
激动的握住司令员的手,久久不放,嘴里连连说:“好好,好好……”
黎明村的诞生
14日晨,荒原还在沉睡时,我们跟随司令员又出发了,没有什么道路,深一脚,浅一脚的
往东开团方向走去,踩出一条细长弯曲的印迹。我想起了鲁迅的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
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想象着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变成一条宽广的马路。
我们起得够早的了,可是蚊子“醒”的比我们更早,好像要给我们这些新来乍到的客人一
个下马威似的,直往脸上叮咬,往衣缝里钻,咬得人火烧火燎的。司令员操着湖南口音说:
“这东西,欺负到老子头上来了,干脆把帽子摘下来,叫它吃个饱吧!”副团长于岚说:“不
得了啦,从衣缝里爬进去了。全身阵地都让它们占领了。”
来到东开团后,我们找老猎人李喜祥带路,可他还没起床。黄师长轻轻扣柴门,轻唤“老
战友”,既怕惊着他,又要叫醒他。可是老猎人已披衣出门来说:“我知道你们会早来,早就
整装待发哩。”
我们一行人往北穿过一片杨树林,又来到一片桦树下,林子里掺杂着柞木、水曲柳、枫树、
藤条、芦苇。前面不远一片沼泽,难以通过。黄副师长说:“过不去,退回绕道走吧。”可是
司令员脱下鞋,挽了挽裤腿,扶着小树下水了。我们跟在后面,沿着完达山边艰难地跋涉着,
每走两、三步,就砍倒一根小桦树做标记。每个人的裤腿湿漉漉的。顺着林子往西北走,来到
一条小河边休息,司令员兴致勃勃的说:“这里有山有水有平原,多好的地方啊!建个点吧。”
记者陈忠远说:“对,给起个名吧。”有个同志抢先说:“就叫北大岗吧!”王震同志没有表
示可否,却问大家:“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说完他仰头望着东山顶。有的同志说:“6点10
分了。”王震接着问:“太阳出来前呢?”有的同志回答:“太阳出来前是夜茫茫。”王震说:
“不对!太阳出来前是黎明。”这时大家齐声说:“就叫黎明屯吧!”记者说:“叫黎明队或
黎明场。”后来,大家一致认为叫“黎明新村”好。于是绘图员小陈工工整整的把黎明新村写
在地图上。
从这里往西是无际的平原,司令员握着望远镜感慨的说:“好极了,这可是一个大粮仓啊。”
他又朝西北方向望去,自语地说:“这边是一片汪洋,多象海啊!”
在他身旁的老猎人李喜祥说:“这里离海虽远,但那边有挠力河和七里星河,棒打狍子瓢
舀鱼,野鸡飞到沙锅里,这可是真的。”司令员“噢”了一声,竟兴奋的指挥我们唱起强渡乌
江的歌曲来。
晚上回到大和镇,司令员指导绘图员绘制开荒布点的兰图。
6月15日,我们辞别了热情的老乡,带着美好的记忆和沉甸甸的收获,离开大和镇。
1956年7月25日,我奉王震司令员之命和战友们一起告别了亲爱的首长,告别了庄严的军
旗,胸前戴着大红花,在震耳的掌声、锣鼓声中,乘坐上北去的军列,踏上开发荒原的征途…
…。
三十年过去了,八五三农场已经建成了用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生产经营的大型农业企业。
我和这里的老垦荒者一起,用大半生的汗水,把当年王震同志亲手绘制的兰图变成了现实。对
跟随王震司令员的这次踏查更是感慨万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梁士魁 李宗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