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小青山下的摇篮

小青山下的摇篮



小青山下的摇篮
  
一忆八五三农场党校
  
   牛 志 强
  
为培养人才,总场党委在1958年春天成立了红专大学,校址在大和镇,全校30名学员分散
住在老乡家里。1959年春天,校址迁至小青山下更名农校。不久和党校合并称八五三农场党校。
我是1959年7月13日调党校的第一任宣传干事。
党校的宗旨是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为校训,坚持“抗大式”,办成为农场
培养人才的摇篮。当时采取半耕半读的形式,一边学习,一边劳动。因为在“一张白纸”上建
校,要修路、要盖房,还要开荒种地,解决自己的口粮和副食品。政治课讲党的方针政策、时
事、农场发展远景和近期规划;农业课讲如何开荒种地,耕作基本知识,学了马上能用,因为
这些都是拿过枪杆子的学员,大部份不会种地。时间安排也比较灵活,有时半天学习、半天劳
动;有时半个月劳动,半个月学习;大忙的时候,白天劳动,提前一点收工,晚上学习。无论
是劳动还是学习,这些小伙子,处处表现出生龙活虎般的情绪。有一首《又能文来又能武》的
歌儿:“书包背身上,镐头拿手中,我们是半耕半读的好学生,上课堂要用功,笔杆握紧不放
松,下田地,抡起镐头一阵风,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文也能来武也能,文也能来武也能。”
第二段的歌词是:“……勤劳动思想红,学习政治方向明,搞试验,选良种,农业战线当尖兵,
要做又红又专的好战士,永远革命代代红,永远革命代代红。”这首歌,当时在这些当兵出身
的学生中很爱唱。校址在杂草丛生、榛柴、白桦树、柞木树密得使人透不过气来的小青山西北
坡。站在山坡高处向西南和西北望去,是一片半沼泽的开阔地,后来被党校开垦出一千四百多
亩良田。小清河湍流不息,把三分场一望无垠的田野和党校的土地隔开,极目了望,令人心胸
坦荡。春、夏、秋三季都有芳草,百花吐艳,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但每当夜幕降临时,烟雾
潦绕,蚊虫猖獗,鹿嘶狼嚎,又令人毛骨悚然。
经过紧张的筹备,一九六○年秋季,在场党委书记兼党校校长杨培君同志的主持下,正式
开学了。学校开设四门课,有政治理论课、农学课、农机课、劳动课。我除了做宣传、青年工
作外,还兼时事政策课。场、校领导和机关部门都曾在党校兼课,这样,党校授课内容能够紧
密联系农场实际。那时,没有教材,讲课内容,基本上是授课老师,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自
编自讲。学制采取长班、短班结合,政治班和各种专业班结合。最长的班是第一期两年(建校
劳动一年);最短的十天一期。“农忙少学,农闲多学”。雨天、冬春之际,教学则十分忙碌,
经常一天讲八小时,上午政治,下午农学,晚上,有时还要加上形势与任务或所谓反对现代修
正主义的时事政策课。一九六○和一九六一年,开设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课,还进行
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以及《在党的领导下争
取农业大丰收》等教育。为了纠正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后出现的浮夸风,党校还组织学习了《党
政干部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三大纪律是:一,如实反映情况;二,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三,
实行民主集中制。八项注意是:一参加劳动;二以平等态度对人;三办事公道;四不特殊化;
五工作要同群众商量;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七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八提高政治水平)。
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联系全党和农场当时实际,又讲课,又讨论,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提高全场党员干部思想品德修养,一九六二年冬一九六三年春,分五批轮训生产队长
以上党员干部,系统学习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论党》以及农业生产知识。
学完后,党员精神振奋,带来农场一九六三、一九六四年两年农业大丰收。一九六四年,分批
轮训职工党员,主要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等文章。拖拉机手学习班、
康拜因手学习班以及其它各种专业班,也都学习这两篇文章,受训者前后不下两千人。这一年,
还轮训党员干部,进一步系统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前后也不少于四百人。一个学哲
学,用哲学,让哲学从哲学家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的高潮在农场兴起,一时在八五三农场
为了夺取农业丰收而分析矛盾,抓主要矛盾的调查研究,蔚然成风。但学习环境,生活条件是
极为艰难的。就拿课堂来说吧,头几年,课堂是在宿舍里,讲台是木板加木桩,黑板是用墨汁
刷的,没有粉笔,用石灰块代替,一堂课下来,教师变成了“黑人”。学生没有课桌和椅子,
坐在床上,伏在被子上记笔记,有的以腿当桌。床是三十几米长的通铺,只要一个人动一下,
大家写字都要受到影响。要是讨论就更热闹了,十几个小组,百十号人,谁要是声音大点,就
会受到邻近小组的指责。冬天,不仅光线不好,而且空气也不好,炉子是用一半汽油桶制成的,
炉筒从窗户里伸出去,风向不顺时往屋内倒烟。有时,这个八百多平方米的宿舍、课堂冒起烟
来,对面不见人。可是,只要炉子一停火,屋子就冷得受不了。党校师生们,就是在这种环境
中坚持教学的。
时光流逝,我也记不清在党校学习过的人数。但是,我敢说,只要在八五三农场呆了十年
以上的生产队干部,恐怕没有一人未进过小青山党校的,全场四十五岁以上的拖拉机和康拜因
手大部份都在党校学习过。现任总场付场长宋和忠,四分场付场长何玉林,红旗岭农场政研室
主任薛天民,山西师范大学办公室主任马龙肖等同志都是第一期两年制的毕业生。

  党校啊——小青山下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