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和镇的传说

大和镇的传说



大和镇的传说

国营八五三农场建立之前,这里是人烟稀少的千古荒原。唯一的一个自然屯就是只有20余
户人家的大和镇。
大和镇,西南距宝清县城近96公里,北离饶河县城124公里,东靠完达山原始森林,西濒
茫茫沼泽,相距297公里与富锦县城相望。
它象大海里的一叶孤舟,有着自己独特的创建与发展的历史。
根据古书记载:北大荒这片荒原在西周和战国时期,属于肃慎国文部。《左传》记载:
“肃慎,燕毫吾北土也。”晋书《四夷传》记载:“在不咸山(长白山)去夫余可六十日。东
濒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黑龙江)。”在《夏本正义》里引《括地志》曰:“东极
北各抵大海。”这都说明肃慎国之土地辽阔,现在的大和镇就属古肃慎国区域。
远在十九世纪之前,这里就有少许土著民族——黑斤族(赫哲族)
人,依靠渔猎,繁衍生息。
二十世纪初叶,清政府为抵御沙俄的骚扰和入侵。实行移民“实边”从山东梁山一带胁迫
108名贫苦农民迁居于此。面对荒原沼泽,他们只好择山岗避风处而居。开始时,他们戏称自
己为“一百单八将”,称他们住的地方为“小梁山”。他们挥锄抡镐,沿山漫岗开荒种地,蛮
想,这里天高皇帝远,是个过太平日子的好去处。可时隔不久,好端端的庄稼被一场恶风酷雪
所摧残,这“一百单八将”大部分拖家带口逃散,剩下几户不得不和赫哲族同胞一样,靠打猎、
捕鱼、采集山货维持生活,“小梁山”之称也随之消逝。
后来又有零星“闯关东”的农民来到这里。他们散居山岗,靠垦殖度日,大和镇这个地方
成为人们进山采集、打猎和下水捕鱼、捞虾的歇脚之地。一家姓刘的人便开了个小店,并设酒
菜,门口挂了一面小旗。于是,方园的人们称这个地方为“一面旗”。开始人们的生活的确自
由自在,“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丰富的资源和大自然的恩赐,加上贫苦流民
辛勤的汗水在这里建立了“世外桃源”。
但好景不长,这里却时而遭受土匪的抢劫,这些歹徒经常将人们捆绑吊打,惨无人道。为
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和生命安全。这里的人们用大烟土和珍贵的兽皮换来了武器,组织了自
己的武装,高玉山被推举为司令。将“一面旗”改为“青山铺”。之后,从宝清街来了一批绿
林好汉,为首的叫陈东山,这批人马与高玉山部合并,共推陈东山为大首领(即司令),高玉
山为副司令。他们以江湖惯例“顺天行义”之意,将“青山铺”改为“顺义号”。相传,陈东
山武艺高强,能飞檐走壁,手持双枪,十分威武。他们在小东沟自建炮台,占居一方。还曾带
人马攻克虎林县城,开仓济贫。在盘水泉子,苏示德一带“四区借道”威震完达山南北。当时
依兰镇抚使李杜中将公开出赏白银1000元捉拿陈东山,时隔一年也无人敢动,官军对他们奈何
不得,外人称“顺义号”为老天管不着,山神管不着;官军管不着的“三不管”地区。他们的
控制范围,从完达山密林中的炮守营一直到现在八五三农场场部所在地。都成为他们“三不管”
地区。
“九。一八”事变前,李杜中将又将陈东山委任为东北军X 团长,命陈东山率领手下人马
镇守乌苏里江畔国境线上的独木河。事变后,陈东山举旗抗日,联合徐桀山、王春风等抗日军
一起打击日寇,陈东山成为抗击日寇的一员猛将。
日寇入侵后,当地人民惨遭蹂躏。1933年,日伪公布了“暂行保甲法”,十家连保,不反
满、抗日,不与抗联联系,不通苏,一家出事,十家连坐。1937年(康德四年),日寇为了切
断人民群众与抗日联军的联系,又实行“清野、集户、筑墙、归屯”政策,叫“归回并户”。
鬼子们荷枪实弹,强迫散居在山岗和雁窝岛的农民都集中到“顺义号”,稍有抵抗,即以“通
匪”治罪。同时将“顺义号”改名为“大和镇”,把其它许多地方的房屋一把火烧光。从宝清
万金山到大和镇170余里,变成没有人烟的绝境。归屯后,对年龄在12岁以上的居民全部发放
《居民证明书》动辄即以“扰乱治安”
为名收缴证书,问罪受罚,在这个期间,日寇将抓到的抗日军民编成“屯垦队”强迫劳动,
渴望为他们的侵略战争补充军需。同时,还将拖家带口的琉球族人赶到这里来,建立了两个开
拓团,称东开拓团和西开拓团(西开拓团又以日本监工头子大公为名,叫大公开拓团)。他们
还带来了妓女,吃酒作乐,妄图长久霸占和掠夺这块富饶的土地。
这里的居民,不甘忍受亡国奴的耻辱,就以宝清街青年教师王应加、张东海为首的“救国
宣传队”提出的口号,“宁当无头鬼,不作亡国奴”作为誓言,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
联军、抗日游击队,对日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东北解放了,大和镇这个地名作为日寇侵华的历
史见证被保留下来。
1948年冬,中国共产党在大和镇进行了土地改革,建立了东兴乡人民政府,当地人民在党
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走互助合作道路,经济日趋繁荣昌盛。
195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复员转业官兵一支人马开到这里,人欢马啸,马达隆
隆,这里要建立国营八五三农场了。从此,大和镇地区也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历史新阶段。

梁士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