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农业气象

第八节 农业气象



  

  一、概 况

  20世纪50年代建场初期,农场没有气象设备,有关气象预测全靠八五三总场提供情况,为
了把握农时,全凭人们经验观看天象。“文化大革命”前东风岭学校开设过业余气象课,边学
习边实践,组织学生搞过气象预报,但由于时间短,没有积累到气象资料。“文化大革命”开
始,这个气象组织在停课闹革命中被冲散了。

  五十八团成立后,在十连向阳山坡建气象站。1974年移至现址。站址北纬46°50′,东经
133°15′。 历任负责人何军、李丰乾、刘自圣、韩华。历任工作人员王敏治、关力、田欣年、
贾秋雯、张光亚、陈习员、谭玉兰、于兆君、胡江南、刘立军、张志民、宋文生、赵长春、赵
君敏、赵鸣、孙相国。农场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多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盛行西风和西
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温暖而湿润,雨量较多,多东南风,
风力2~3级;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天气过程频繁,气温变化剧烈,春季常有西南风,最大风
力8级,历年平均风速4米/秒。多年平均气温2.1度,≥10℃活动积温2 492.0℃,年降水量563.5
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 202.1毫米,湿度68.5%,日照2 282.3小时,实照时数为应照时数的55%。
无霜期126.7天。结冰期211天,由十一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土壤冻深度一般2米。

  二、农业气候带

  按80%的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值,每间隔2 200度划分为一个农业气候带,农
场历年平均≥10℃有效积温为2 327.9℃,属于温凉农业气候带,是中、早熟品种栽培区。

  三、农业气候地区

  根据农业气候相似的原则,依据各地区的积温、降雨量、土壤类型及所处地势划分农业地
区。农场属三江平原温凉湿润农业气候地区。本区为三江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多草甸土、沼
泽黑土、白浆土。

  三江平原温凉湿润农业气候地区的概况:无霜期120天左右,80%保证率≥10℃积温为2 200~2 400℃,
稳定通过0℃的日期在4月上旬,稳定通过 10℃的日期在5月中旬。年平均降水量550~600毫米,
生长季节干燥指数k<0.8,气候湿润,春涝占30%~40%,夏季降水集中,容易造成夏涝。本区
热量资源稍差,水分资源充足,适于麦豆水稻种植,作物栽培应以中早熟品种为主。

  四、区划的农业气象鉴定依据

  (一)热量指标

  1.生长开始的温度指标:小麦0℃~5℃;大豆6℃~7℃;早熟硬粒型玉米5℃~8℃;谷子
5℃~7℃;高粱8℃~9℃;水稻10℃~12℃。

  2.生长季结束日指标:

  (1)一般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结束日,视为作物停止生长的终日;

  (2)生产实践,秋霜冻的初日(日最低气温1℃以下),视为作物停止生长的终日;

  3.生长季的热量指标: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作为大田作物生长季的热
量指标。

  (二)水分条件指标

  1.大气湿润状况指标:

  湿润类型 干燥指数K

  湿润区<0.8

  半湿润区0.8~1.0

  半干旱区1.0~1.2

  干旱区>1.2

  干燥指数k<1,说明降水大于蒸发,水分有余;k>1,说明降水小于蒸发,水分不足。

  2.春季旱涝指标,取决于春季降水和土壤底墒两个因素

  旱涝程度 湿润度

  涝C>1.0

  轻旱或正常0.65≤C<1.0

  旱C≤0.65

  五、农业气候资源

  (一)热量资源

  场区内有“三河两岭”,平原与山区气候差异较大。气象站(平原)资料,年平均气温1.8℃,
全年有5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7月份以前气温呈坡度形上升,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1.9℃,
最高气温32℃~34℃,大于30℃的天气约有8~10天。7月过后,气温又呈坡形下降。气温稳定
通过0℃的初日,一般在4月5日前后,气温稳定通过0℃终日,一般在10月中旬。≥10℃的活动
积温1 929.7℃~2 874.4℃, 1971~1983年,13年间平均为2 329.7℃,气温稳定通过10℃的
初日为5月中旬,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日为9月中旬。终霜5月20日前后,初霜9月20日前后,
无霜期105~143天,13年间平均 127天。生长季节热量基本上能够满足大田作物中、早熟品种
的需要,但因年际间、平原与山区波动较大,致使农作物产量不稳定。

  (二)水分资源

  农场是一个多雨的地区,全年平均降雨586.3毫米,山区大于600毫米,且年际变幅很大,
丰水年多达872.1毫米,枯水年只有394.9毫米。降水量四季分布极不平衡。

  春季4~5月降水100.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7.1%,晚春常有旱象发生。

  夏季6~8月降水304.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2%,降水集中,强度大,农场依山傍水,汇
水面积大,这是造成夏季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全年8月份降水最多,平均为119.3毫米,丰水
年为237.4毫米,致使大田管理、麦收受雨涝威胁。但6月上旬降水量21.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
3.7%,常有初夏旱发生。

  秋季9~10月降水134.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 22.9%,阴雨连绵天气常在秋季出现,对秋
收极为不利。秋雨定春墒,秋雨的多少决定来春的旱涝,农场一般多春涝,不利麦播。

  冬季11~3月降水47.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平原积雪 20~40厘米。山区积雪30~60
厘米,由于积雪层厚,来春化雪时间长,秋雨加冬雪,常使农场“十年九春涝”,推迟小麦、
玉米播期。

  (三)光能资源

  农场地处中高纬地带,植物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历年生长季4~9月实际日
照时数为 1 029.1~1 535.1小时。13年平均1 282.8小时。日照时数年内变化很明显,历年平
均春季为425.7小时,夏季为655.5小时,秋季(9月份)为 2 00.3小时,不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农场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10~120千卡/平方厘米,6~9月总辐射量为20~55千卡/平方厘米,
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近,光能利用系数只占生理辐射的1%左右,潜力很大。

  (四)各季的天气特点

  由于农场地处中高纬度地区,大陆性气候明显,一年四季变化很大,气候差异显著。

  春季:土壤从4月初开始解冰,气温通过0℃小麦开始播种,4月中旬进入雨季,4月中旬至
5月初,地温稳定通过5℃,大田作物开始播种。本季多大风,风速大,持续时间长,大风次数
占全年的2/3。5月气温升高,大风次数多,土壤水分蒸发快,常常发生小麦“卡脖旱”和大田
整地失墒。

  夏季:天气最热,降水最多,季平均气温19.8℃,7月气温最高,平均 21.9℃,最高气温
常在25℃以上,昼长夜短,昼夜温差大。该季节多雷阵雨,降水时间短而强度大,沿河各单位
时有水灾发生。

  秋季:天气比较稳定,降水开始减少,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气温下降,冷空气活动频繁,
5~7天就来一次,形成霜冻,大田作物停止生长。

  冬季:由于农场处在中高纬度地区,冬季太阳高度角偏低,昼短夜长,来自太阳的热量很
少,北方强冷空气不断侵入,天气干冷,时间长、降水少。整个冬季长达 5个月之久,从11月
下旬地面开始积雪,到来年3月下旬雪基本化完,积雪日长达12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