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
第十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场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特别
是1991年、1994年的洪涝灾害,使得传统种植的三大作物受灾严重,效益低下,向农场种植业
生产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农场审时度势,从1995年开始发展水稻种植,提出“以稻治涝”改造
中低产田的战略决策,于8月26日成立了水稻开发办公室,当年开发水稻8 000亩。1997年开始
大面积开发,至1997年底水稻种植面积近5万亩。1998年发展到8万亩。2000年达到12万亩。2002
年达到16万亩。这一年的10月21日一场70年一遇的早雪,使近 1/3的水稻捂在雪里。当年粮食
价格又很低,大多数水稻销售价在每公斤 0.7元左右。面对如此形势,农场党政班子顶住压力,
不但没有退缩,而且坚定结构调整的信心不动摇,从2003年起继续扩大水田种植面积,每年以
2万亩的速度发展。到2005年,全场27万亩耕地,水稻种植就达到 20万亩。水田的扩大种植,
为农场和种植户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仅以2004年为例,全场水田种植近 20万亩,平均亩产525
公斤,销售价在每公斤1.5元左右,亩效益高达300元以上,很多种植户亩效益达到 500元,当
年全场仅水稻种植一项,种植户纯收入就高达7 000多万元,人均7 000元,一跃成为红兴隆分
局的排头兵。全分局各项经济指标考核综合排名,红旗岭农场为第一名。历经10多年的时间,
农场水田从无到有,2005年已发展到占全部耕地的81.5%,水稻亩产突破550公斤,总产12万吨,
年效益达7 000万元以上。
6年时间,农场投入水田开发资金756.9万元。其中打水井投资 618.9万元,辅助性土方工
程投资138万元,沟渠、灌站、桥、涵、闸等投资1.5亿元;平整土地、机电投资 5 000万元。
1998年以后,种植户自费打井和基础工程投资约 200万元。不能改水田的耕地,农场积极推广
大豆、玉米、白瓜子等高效经济作物,提高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