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机械化作业
第四节 机械化作业
农场大部份耕地位于平原地区,大部分土壤是草甸黑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具有大型
农业机械作业的优越条件。但是,由于建场较晚,并沿袭 50年代建场的“五边”方针(边开荒、
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 农田基本建设十分缓慢落后,再加上机务人员由各场抽
调,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在1975年以前,除老五分场几个生产队外,其余连队无从谈到标
准作业。水泡子星罗棋布,沟渠不配套,地块不连片,生荒地多,整个农场还处在“广种薄收”
的状态。特别是1978~1980年,城市支边青年大批返城,走了很多机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农
场的生产建设出现了危机。随后虽然逐步增加了一些新生力量,但人员新、水平低,田间标准
作业还是相差甚远。1980年以后,农场领导总结了建场以来的历史经验,认识到抓好田间标准
作业,是提高农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决定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以 “两总”(总工程师、总
农艺师)挂帅,由农业、农机、计财、工会等部门联合组成田间标准作业领导小组, 各队也由
队长、工会主席与生产有关的干部组成生产队的标准作业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方案,检查质量,
统计资料,推动田间标准作业工作的开展。二是农业科和农机科分别制定了田间标准作业检查
评分标准和农机具修理验收标准,明确规定了奖惩办法。三是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技术
水平。
以上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各生产队以整地平地为基础,突击仿制了液压平地机。使播
前整地达到了平整细碎,为播种收获的标准作业打下了基础。
对于违犯田间标准作业规定的各种事故,由场标准作业领导小组调查处理,给以罚款、停
止该机作业、限其修复等处理,加强了生产队干部和机务人员的责任心,使各项田间标准作业水
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田间标准化作业是农机工作的核心,随着生产形势的变化,机型的更新,种植业结构的调
整,田间作业标准也随之不断的调整,农场的农业机械化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1994年维持阶段。这一阶段使用的农机具基本都是建场初期和后期购进
的第一、二代农业机械,年代久、性能差,拖拉机大多是东方红75~54链轨拖拉机,轮式拖拉
机基本型是铁牛—55、尤特兹—45,收获机型号有:G—4·9牵引康拜因、东风120、E—512、
牵引割晒机和前悬挂割晒机等。
翻地作业:农具采用5~4铧犁,平翻浅翻标准18~20厘米,平翻深翻20~22厘米,为了打
破犁底层在大犁铧后面加装深松钩子,最深能够加深12厘米。
农场对翻地作业质量有验收标准,要求深、平、齐、直、不留沟、不留隔子、对作业不合
格的进行返工或扣罚。
耙地作业:采用2·2沈阳重耙、3·4轻耙带复式作业。作业程序:根据地理条件,用重耙
耙2~3遍,用平地机平 1遍,再用轻耙耙1~2遍,基本达到播种起垄状态。耙地要求:耙到头、
耙到边,围着地边和线杆绕一圈,宁重不漏。
播种作业:播种机型采用24行或48行联三平播机播种大、小麦。播后镇压,麦类长到三叶
一芯时压青苗1~2遍。播大豆采取平播,苗后中耕起垄。
喷药:利用拖拉或悬挂式隔膜喷雾器进行植保喷药作业,大小麦三叶后喷洒2.4—D丁酯,
大豆采取播前配方混土施药。
大豆除草:采用中耕机中耕与钉齿苗耙和人工除草相结合。
收获作业:大小麦利用割晒拾禾与直收相结合,但是虽然收获大豆改装了挠刀,但收获效
果并不是很理想。另外机力也不够,所以60%是靠人工割倒,康拜因脱谷。粮食颗粒归仓需要2
个月以上的时间。
第二阶段,1995~1998年改装阶段。这个阶段老式机具已明显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农机
部门根据作业要求,重点对以下机具进行改装:
拖拉机发动机改装:将东方红—75发动机换装苏联产德特发动机,加大了拖拉机的动力,
拓宽了机械用途。
翻地机械改装:将大犁犁柱拆除换装双翼钩,可对土地进行免翻深松或浅翻深松,深松深
度可达35厘米以上,效果很好。
翻地犁碎土合墒改装:将翻地犁安装一个圆盘合墒器,翻地效果又碎又平又封墒。翻地作
业要求深、平、齐、直、碎、到头、到边不留隔。
耙地机械改装:为了能使耙过的地又平又碎又能免去平地这一作业环节,降低作业成本,
农机部门多次外出学习和反复多次试验,终于成功地将5·3液压耙和轻耙,改装成既耙地又平
地两项作业同时完成的农具。即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作业成本。
农场的整地播种模式:松、翻、耙相结合,垄、平、卡相配套,播、压、药一条龙。
收获机械改装:收获机的改装大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装,防泥花脸、防掉粒、防炸
荚、防破碎、大灌量、降转数、防裹防漏、防打误。每一项改装都为增产增收起到了一定的效
果。
第三阶段,1998~2005年农机更新阶段。这一阶段是农机行业大发展阶段,农场水田面积
年年增加,到2005年全场水田面积发展到20万亩,已经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过去的旱田机械,
已不能满足水田发展的需要,根据此种情况,为了尽快更新机械解决资金不足,场农机部门与
厂方协商达成分期付款协议。农场对部分机型出台了补贴 20%的优惠政策,购进了大批机械。
通过6年的时间,农场的机械几乎进行了全部更新,平均年机械更新资金投入600余万元。农场
水田全程机械化率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