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家禽家畜生产

第二节 家禽家畜生产



  

  一、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时期

  1963年以前,原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母猪都集中在副畜队(即今第十七作业站)集中繁殖,
仔猪分散育肥,当时养肥猪的生产队有一队、二队、三队、四队和打鱼队。各单位养猪的条件
都很差,肥猪舍是木头卡的小马架。副畜队的母猪舍也是土坯墙小马架,春产仔时烧油桶取暖。
精饲料主要是玉米,不粉碎用大锅烀,整吃整拉,拉出后再吃。大块豆饼用刀切碎再泡着喂,
粗饲料是豆皮子用大锅煮完喂。管理上吃大锅饭,大帮轰,不讲科学,责任不明,生产水平不
高,秋产仔一大群,冬死一大帮,队里无兽医,干着急。

  1964年春,开始加强饲养管理和防疫,对畜牧生产的领导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1.明确分工各管一摊;

  2.定期评比奖惩分明;

  3.三大疫苗及时注射,预防传染病,减少疫病发生,减少死亡;

  4.每星期六给饲养员讲一次饲养课,提高科学饲养水平;

  5.领导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6.建立各种登记表,认真记录生产情况,便于指挥生产;

  7.建立饲养管理、防疫规章制度,实行科学饲养。

  由于以上措施,调动了饲养员和兽医的积极性,在同样的条件下,经过1965年的努力,仔
猪断奶成活率由过去的2~3头或3~4头,增加到7~8头,各队都养有仔猪。全八五三农场在畜
牧科长张洪玉主持下,在五分场副畜队召开了养猪现场会议。当时五分场是全八五三农场上交
肥猪最多的单位,受到了表扬。

  1965年,在科学养猪上,抓了一件最主要的大事,即在副畜队首次搞青贮饲料喂猪获得成
功。用玉米大豆混播青贮,代替豆皮子,猪爱吃而且营养丰富。这是以前在这个单位用玉米整
贮全烂掉、人们无信心的情况下搞成功的。

  1966年,开始建半永久性猪舍,逐步代替木笼马架,饲料也开始粉碎熟喂,饲料管理走向
正轨,陆焕忠也来到副畜队,加强了技术力量。从这年开始,各队养母猪,直到1969年。畜牧
生产赔钱,但母猪繁殖成活率在7~8头,肥猪育成率在85%以上。

  二、五十八团时期

  1970~1976年,组建三师五十八团后,参谋长方弼奎主抓畜牧工作,各连开始建永久性产
仔舍,自制精饲粉碎机,开始喂生干料,解放大锅,消灭了木槽喂猪,产仔房不生火,肥猪采
用厚垫草卧满圈。工作开始纳入规章制度管理。

  三、红旗岭农场时期

  1977年,全场推广打浆机粉碎青饲料喂猪,搞发酵饲料,用水泥打喂饲台,实行平板喂饲。
肥猪直线催肥,马全搞人工输精,牛、猪开始搞人工输精试验,各项防疫制度要求更严。

  1981年,由于粮食涨价饲料紧张,养猪赔钱,各队开始砍母猪,由1980年的 549头下降到
310头。1982年搞专业承包,虽然畜牧亏损下降了, 但猪群缩小了,肥猪减少了,吃肉开始紧
张。永久性猪舍无人修理。畜牧核算成了两笔账,承包都盈利,年底全场各队养猪亏损。随着
机械化提高,马牛无人愿养,开始大砍马牛。马由1977年的370匹,下降到38匹,减少90%;黄
牛由1978年的245头,下降到57头,减少77%。畜牧养殖又进入低谷。1985年以后,农场对畜牧
业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实行个人承包,建立以家庭养殖为主体的经营机制,兴办家庭渔场5
个,家庭牧场25个,其他专业户12个。畜牧科统一对养殖户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同时加
强了对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打破了品种和结构单一的局面,养猪渐渐扭亏为盈。1986年农
场又新建养貉场两处,投放种貉 100对,由于貉的养殖效益高,养貉迅速在农场发展,养殖大
户一年比一年多,到2005年全场貉的存栏数达 8 800多只。1993年以后,农场又重视养牛的发
展。1994年从内蒙古引进改良牛 100多头,1995年又购进黄牛改良设备。1998年对本地黄牛的
改良获得了成功。2005年北大荒牛业成立,又使养殖户看到肉牛发展的前景。农场牛的存栏数
达到5 000多头。1996年农场工会又从辽宁引进绒山羊600只,由于绒山羊饲养成本低羊毛质好
绒长,价格二百多元一斤,养殖户获益丰厚,农场养羊规模迅速扩大。到2000年就发展到7 000
多只,有2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 45个。农场又投资在十九队、十三队建立了“楼式圈”,业务
部门定期对养殖户补硒盐、驱虫灭癫、人工授精等技术服务和指导,使农场养羊业也兴旺起来,
至2005年存栏数一直保持在 6 000余只。2004年分局鹅业的兴起,农场又引进种鹅,建立一种
鹅场,并配有孵化室等,但由于受产品销售等问题的制约,没有形成规模发展。

  农场畜禽生产经营和饲养方式受市场经济和销售市场所左右。农场畜牧业结构单一,全场
以养猪为主,牛、羊及禽类数量少,发展速度非常缓慢。

  (一)猪

  随着农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1986年,全场20个生产队的公有制猪舍全部转让给职
工个人私养。这期间,由畜牧科统一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但是由于个
人经营的积极性相对提高了,养猪生产扭亏为盈。

  1995年,农场从望奎县引进了养猪的先进经验,尤其是圈舍方面,采用的是“四六见方三
七墙,前坡短,后坡长,水泥地,木板床,冬天暖,夏天凉”模式。大部分养猪户采用了标准
化饲养管理措施,母猪有了冬暖夏凉的产仔舍,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根据各生产时期、生长发
育的特点,采用全价配合饲料,适时补硒、驱虫、补充维生素和添加剂,仔猪成活率大大提高。
窝成活平均在12头以上。个体重明显增加。断乳期由过去的60天提前到45天。对仔猪采取程序
管理,出生三天内打牙,补铁补硒,固定奶头,20天注射疫苗,45天断乳、去势。从而提高了
仔猪的成活率。1998年以后,农场推广生猪直线育肥技术,根据猪的不同体重阶段调整日粮的
配比,取代了传统的有啥喂啥的粗放饲养模式。添加剂、预混料、浓缩料被广泛应用,少部分
养殖户还采用了颗粒料。

  (二)牛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黄牛的役用价值逐渐下降。1986年以后,农场公有黄牛只剩
一群68头,后因饲养管理不善,引起疾病而全群扑杀,各生产队牛存栏只有56头,转让个人用
于拉烧火柴等役用。

  1993年以后,各级领导重视肉牛的发展,1994年农场从内蒙古引进改良牛 165头,由全场
职工分散饲养。由于不适应本地气候环境,管理条件差等原因饲养失败。1995年畜牧科购进黄
牛改良设备及冻精,但因牛存栏量少又缺乏技术,改良工作未开展起来。1998年,管局和农场
非常重视黄牛冻精改良,培训人才,使全局各场人工授精人员水平大幅度提高,农场也开展了
此项技术,当年改良黄牛17头,获得成功。改良牛生长发育快,出肉率比黄牛高18个百分点,
达到了54%,而且肉质鲜美细嫩,效益好,深受群众欢迎。

  当地黄牛的改良成功,使职工看到了希望,改良的工作推广顺利,职工养牛的积极性空前
高涨。

  2002年,养牛户在饲养上采用了氨化、微贮等项技术,在管理上采取驱虫灭癞、补硒和微
量元素,但农场冬季漫长消耗营养多,出栏期延长,降低了效益。

  2005年,北大荒牛业有限公司的建立,推动了农场养牛业,使农场肉牛存栏达到 5 011头,
出栏1 500头,为养牛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农场引进了肉牛饲养管理的先进技术,对 3岁的架子牛进行强度育肥,经过三个月的饲养,
肉牛体重达到500公斤以上,提高了肉的品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马

  马在建场初期至1980年,一直作为役用畜驯养,很受重视,建场初期机车数量很少,马在
运输中作用很大,春播秋收运送种子化肥,集体和个户烧材基本都用马车,各生产队都建有马
舍,有专人饲养。一般都采用舍饲,马的繁育,农场建了种马场、配种站,马的数量逐年上升。
1977年最多存栏 370匹。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马因得专人饲养,数量渐渐减少。
改革承包后,养大型牲畜成本高、费人力,马被淘汰。

  (四)羊

  农场靠近山区,田间隙地适于牧羊,70年代从新疆引进一群细毛羊,由于没有引进种羊,
串换血液,近亲繁殖,饲养管理不当自消自灭了。

  1996年,农场职代会提出“种稻养羊奔小康”的号召,当年引进绒山羊 600只。1997年增
加到3 100只。到2000年已经发展到7 000多只。有2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 45个。在上级业务部
门的指导下,建立了“楼式圈、高床养、补硒盐、驱虫灭癞”等项措施,使羊群逐渐扩大,并
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有17个养羊大户,存栏达6 000多只。

  (五)禽

  农场禽类生产以蛋鸡为主,多沿用传统分散的自给性饲养方式。1985年,农场出现了卖粮
难,提出粮食就地转化,实行过腹增值,当年扶持 37个养鸡专业户,饲养的蛋鸡有“星杂288”,
“罗斯”蛋鸡,建立了一个种鸡场,成立了孵化室,由孵化室统一提供良种雏,分散饲养。以
后由于生产经营不善,只剩下两户规模较小的鸡场,以后也就逐步下马。原因是农场交通不便,
自销量又少,远离市场和大城市,生产发展受到制约。到2000年全场已没有养鸡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