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产经营 一、砖 瓦
1958年,农场初建时,没有砖瓦建筑材料,农场职工只能是就地取材,建筑的是草木结构
的木笼房或草皮房,职工住房十分简陋。1960年以后,开始用人工制砖坯,柴草土窑烧砖,烧
出的砖数量少质量低,人工劳动特别辛苦。1964年以后,开始使用小型制砖机和小砖窑生产红
砖,仍远远满足不了各种建筑的需要。
1970年 1月,五十八团组建时,大批知青来团,急需住房。为解决建材急需,团党委决定
将从抚远县转移过来的三连和建材连合并组成五十八团工程二连(砖瓦厂前身),任命骆文忠为
连长,李凤歧为政指,调集 200余人在现八队住址南山坡辟窑建点,后发现该点土质含沙量大,
红砖质量太次,决定改迁厂址。
同年 3月,工程二连搬迁到现十队道班位置建点。根据边建设、边生产的精神,一部分人
上山伐木,准备煤窑和柴禾;另一部分人割草备料,搭建马架子,为砖瓦生产作准备。同时,
从二十一团(八五三农场)砖瓦厂调进耐火砖4万块,建起简易方框窑4座,自己动手改装制砖机
1台,用木柴作燃料,80马力柴油发动机作动力,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第一年就生产红砖464.8
万块,新建起砖瓦结构住房 3栋。红砖生产虽能满足本团需求,但由于制作工艺落后,加之土
质差,一等砖坯只占 30%,出现不少生砖,而且防冻性能差。由于土质不适合红砖生产,决定
转点。发现距七里沁河大桥东北约 300米的地方土质好,但当时七里沁河两岸没有水坝,沿河
两岸野草丛生,沼泽遍地,露出水面的高岗地很少。特别是在春化期和汛期,山坡水汇流而下,
河身无法容纳,沿河两岸常常泛滥成灾。基于上述情况,连领导成员内部对砖瓦厂建在那里意
见不一,分歧很大。最后还是选定在七里沁河沿岸的一片沼泽地里,即现在砖瓦厂的位置。位
置一经确定,立即派出女副连长何露霞率领一个排勘测建点,为搬迁作准备。她们先在野地里
搭起两个大帐篷、帐篷坐落在一片水草中,晚上睡觉,稍不小心,不是鞋子被水淹没,就是脸
盆被水飘走。蚊虫叮咬更不用说。当时环境条件虽然艰苦,可大家从无怨言,生活很乐观,把
艰苦生活视为豪迈而高尚的壮举,胸怀大目标,心装一团火。当时大家编了一句顺口溜:“住
在水帘洞,吃在花果山,工作在大平原”。
经过一冬天的准备工作,部分家属陆续开始搬迁来新点安家落户。次年春天,在七里沁河
大桥路北建起了两座方框窑,搞了 20亩地露天坯场,砖厂已具雏形。5月份正式投入生产,年
生产红砖 305.8万块。这年夏天,开始试烧瓦生产,由于初建没有烘干室,就用破帐篷做烘干
室,占地面积约799平方米,并购进制瓦机1台,用人工踩泥,开始了红瓦生产。由于对土壤的
化学成分、土与水的比例掌握得较好,烧出来的红瓦质量尚可,头年生产红瓦3.2万片。
1972年,露天坯场改为坯棚300多平方米,方框窑又增加两座,并新建起18门小轮窑1座,
派人出外学习生产工序和操作方法,掌握工艺流程,红砖质量有所提高。
1973年,七里沁河大堤筑起,更坚定了转业官兵和广大知识青年奋战七里沁河畔的信心,
砖瓦生产又逐年上升。
1976年,新建起28门大轮窑1座,年生产能力400万块,尚能满足本场建房需要。这时革新
的小卷扬机,解决了大窑上运煤的自动化,并用推土机代替人工积土制坯,减轻了劳动强度,
缩短工时,提高工效百倍以上。1978年试验内燃砖取得成功,并在料中掺煤渣提高砖坯内燃节
煤措施,每块砖耗煤降至 2两,提高了红砖质量。但砖瓦生产都要受年度天气影响,生产能力
尚不稳定。
1983年,砖瓦厂在农场率先实行效益工资制。
到1984年底,砖瓦厂拥有制砖机2台,日产砖坯5万块;制瓦机1台,日产红瓦3 000块;大
小马力柴油机5台,座机7台,推土机2台,轮式拖拉机4台(上海50 1台、东方红20 3台)。制砖
车间500平方米。红砖生产过剩,自给有余。
1984年,砖瓦厂改革,10月,民主选举厂长,郭喜良当选。党委委派赵子朴为党支部书记。
砖瓦厂出现了很好的形势。
1986年,红砖生产创红旗岭农场最高水平,单机生产达到900万块。
1988年,砖瓦厂继续改革, 4月张永利任厂长,赵子朴继续任党支部书记。农场经济逐渐
下滑,基本建设压缩。砖瓦厂经受着市场的严峻挑战。
1992年 6月,王洪光任厂长,温纪平任支部书记。1994年深化改革,砖瓦厂解体。10月农
场拍卖砖瓦厂,3人参加竞卖,最终何江军以40.7万元竞买到手。从此,砖瓦厂民营化。
二、石 灰
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时期石灰由八五三农场统一调拨。
五十八团组建后,筹建组的张玉卿向兵团首长请示并征得饶河县地方政府的同意,于1969
年12月派出首批勘察队,前往石场踏查石灰岩,结果毫无收获。翌年一月,团党委又指派原工
程二连副连长丛德滋带领一个班(12人),去石场看点,这时二十二团已在石场东面找到了石灰
岩,于是五十八团就在22团附近建起了一个点,支起帐篷,升起了炊烟。开始两家在一个坑打
石头,各烧各的窑。后来,五十八团发现在距窑址西北一里外的一个山坳里石头质量很好,就
决定另辟新窑,与二十二团石坑分开,另建窑址。新窑于1970年 6月正式建成投产。由于建厂
初期,困难重重,一无技术人员,二无地质资料,只凭经验生产。设备也很简陋,只有镐头、
铁锹、两辆手推车和两副小铁丝筐等工具。就这样“土法上马”,白手起家,走艰苦创业的道
路,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只有十几个人,第一年就生产石灰 174吨。但由于土法作业,技术
落后,白灰质量较差。
1972年,团党委对石灰厂进行了整顿,充实了部分人员,业务归团生产股管理。同时石灰
厂领导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生产效益,当年生产石灰1 101吨,比1970年同期增长63%。从
1974年起,年产石灰 2 000吨以上,基本上满足了团生产建设的需要。在稳定发展生产的同时,
设备也得到逐步更新,产品质量、产量稳步上升,经济效益日益提高。1979年经营利润23 000
元,被评为农场总局先进单位。1980年生产石灰2 300吨,盈利 32 000元,平均每人生产石灰
190吨,人均年创利润1 590元,被农场总局授予工业战线的先进集体。
从建厂至1983年,生产石灰21 278.8吨,经营利润50万元,为农场建设作出了贡献。但在
安全生产方面,还存在些问题,有待今后改进。1984年改革后转入民营。
三、制 材
1970年秋,五十八团为解决建房和生产用材,从工副业队调来一个木工班及部分其他工人
共28人,组成工副业三连(制材厂前身),连长兼政指魏光珠。设备只有露天安装的一台旧电锯
及60马力柴油机,利用一顶旧帐篷作厂房,因陋就简地开始了制材生产。次年锯材 945.5立方
米。随着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锯材加工量也逐年递增,原有旧设备远远不能完成木材加工任
务,从1973年起制材厂先后购置了M318—42带锯机2台,万能—N带锯机 1台,自制跑车,加工
量成倍增长。1978年制材厂生产锯材5 250 立方米,是1971年生产量的 5倍。1978年以后,锯
材加工量又呈下降趋势,并由过去加工房建材料为主,转化成以木材综合加工的制材工业。
1970年,木材厂成立木工车间,开始家具生产。生产原料由农场供给,生产的桌、椅、板
凳都是使用锛、凿、斧、锯等简单工具进行手工操作。后来,经过木工的革新、改造,到1984
年为止,已试制改装各种木工机械 5件,大部分基本上实现了木工机械流水作业。不仅生产桌、
椅、板凳,而且还生产立柜、碗柜、书柜、写字台、五斗橱以及高低柜、组合柜等中高档家具,
作为商品卖给职工。
当时,木材加工和家具生产都是场内自销,没有实现商品化。1984年实行厂长承包制,除
木材加工家具制作外,还生产各式木质地板。后因农场建设用材减少,制材生产产量逐步下降,
到1994年,因长期亏损,濒临倒闭。1995年全面不生产。农场将主要设备,以 5万元的价格卖
给虎林市一个体户经营。全厂106名职工,9人上岗,其余人员自谋职业。1996年,苑海平以高
出原售价两倍的价格买回了设备,租下了厂房,把原厂52名没有谋得职业的职工组织起来,建
立私营企业开始民营。1998年7月农场将厂房等设备,以 15万元的价格转卖给苑海平,民营后
的木材厂除木材加工制材外,还建立了筷子厂,不仅内销还出口国外。
制材厂设备统计表
(2005年)
表4—22
续表4—22
四、食品加工
1970年以前,五分场的糕点食品主要由八五三农场供应。1970年以后,农场工副业队开始
生产糕点和酱油。1976年以后,品种数量逐年增多,到1985年可生产面包、饼干、桃酥、月饼、
蛋糕、元宵等10多个品种。
五、果酒生产
农场林区有山葡萄、五味子、山丁子、野玫瑰、刺五加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是酿酒的
好原料。1984年,农场利用制材厂的厂房、人员,购进部分制酒设备,兴办果酒厂。1985年初
扩建成酿酒公司,下设果酒厂、园艺厂、木材厂。用高薪招聘酒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工
种植黑加仑、黑星果、洋菇娘等为主要原料,生产果酒、果汁饮料等系列产品。投放市场的产
品有龙珠、龙蜜、龙桂、龙梅、星星蜜等高档酒和香槟、黑星果汽水等系列产品。
龙葵,俗称黑星星,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普遍生长在农田中,果实为浆果,呈球状、有光
泽,成熟后为赤黑色。1985年秋,农场得到省中医学院陆志博副教授、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傅克
治副研究员等专家教授亲临指导和技术咨询,把龙葵由野生变为人工栽培获得成功。从此被命
名为黑星果。在此基础上,农场与黑龙江省商学院食品工程研究所达成共同开发利用黑星果研
制系列产品协议,由食品工程研究所提供技术,红旗岭酿酒公司组织生产和实施。同时,请黑
龙江省食品质量监督二站对黑星果果汁成份进行了化学分析,得知黑星果汁中含有多种维生素、
有机酸、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等对人体有益的成份。用这种果汁、果酒饮料,不仅营养丰富,
而且成本低,经济效益高。1986年,农场和黑龙江省商学院食品工程研究所,联合向省科委申
报了题为“黑星果龙葵”开发利用的“星火计划”,经批准列入省星火计划。同时研制成黑星
果果酒、果汁饮料。野生植物龙葵果汁中含有微量元素铁、锰、锌、钙、磷、钠等,含锌量2.75
毫克/公斤,果汁中磷有明显的健脑作用。
农场与省中医学院、商学院结成生产科研协作体,在利用野生植物的基础上,变野生浆果
为家植,并研制黑星星系列产品获得成功。
1986年7月 23日,由省科委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并通过技术鉴定,其中对黑星星—龙葵果
汁配置的饮料的鉴定意见是:“黑星星”果汁饮料典型性强,具有天然色泽,果香味突出,爽
口宜人,酸甜协调,含有一定的糖分和人体必需的天然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无机盐。
果酒厂的兴建,不但改变了种植业的内部结构,提高了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为职工家
庭副业开辟了新的生产门路。
1984年,农场开始引进种植黑加仑,俗名黑豆果,经过几年的提纯选优,黑加仑已在农场
种植1 500亩,产果面积800亩,产果40吨,产值11.2万元。1985年职工生产黑加仑苗木 218万
株,收入21.8万元。1985年职工交售山野果增加收入72万元。
1985年生产浆果637吨,酿制果汁400吨,创造价值120万元。1986年,收购浆果750吨,酿
制果汁560吨,增加产值146万元,投放市场的产品有星星蜜等高档酒、黑加仑香槟、黑豆果汽
水。农场生产的星星蜜果酒,在省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1986年引进种植黑加仑,经过几年提纯选优,已经定植,面积达95.53公顷(1 433亩),产
果面积53.33公顷(800亩),产果40吨,产值30万元。黑加仑种苗300万株,增加收入 54万元。
1986年酿酒公司收购浆果160吨,职工增加收入14.5万元。
在扩大山野果原汁生产的同时,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在迎春火车站建立果酒灌装厂,以适
应市场需要,扩大销路。
六、白酒生产
红旗岭农场白酒生产最早从五分场工副业队开始,主要原料是玉米、小麦、高粱。1970年
五十八团在工副业一连建制酒车间,在生产中规模不断扩大。工艺技术检测设备不断完善,人
员素质不断提高,拥有比较年轻的技术骨干,有注册的商标,系列产品有“雁窝岛”“星湖红
粮”“红岭白干”等。年生产白酒三四百吨,每年瓶装一二百吨,除供应本场职工需求外,还
销往全国各地。后因经营不善,大量货款无法追回,导致巨额亏损而停产。
七、粮油生产
农场的粮油生产最早从东风岭工副业队开始,属小作坊式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型。1969
年五十八团成立,人口骤然增多,为解决本团职工生活,1970年团内成立粮油综合加工的工副
业一连,建立了面粉加工车间,豆油生产车间,糕点生产车间和白酒生产车间。年生产面粉440
吨,豆油220吨,白酒160吨。1980年12月17日又新盖了面粉加工大楼,购进先进的生产设备,
生产工艺和质量逐年提高,日处理原粮60吨,生产面粉48吨,面粉质细、纯白、有筋力。食油
加工设备得到更新,每个班次出油可达 1 500公斤。粮油加工均达到机械化。粮油生产不但满
足了本场职工的生活需要,而且依靠产品质量销往其他地区。但存在严重的开工不足,全场口
粮加工只需 132天的工作量即可完成,劳动力严重剩余,产、供、销没有达到统一,一年有半
年时间停产,内部呈现连年亏损局面,农场体制改革后,实行承包制,生产局面仍不景气,2000
年4月拍卖转为民营。
八、大米生产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水稻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水稻加工产业也应运而生,2005年红旗
岭有大米加工厂 5个,规模较大的有国营米厂“北大荒米业集团”,民营的有“星湖米业”等。
年加工水稻18 000吨,产品除场内销售,还销往内地及俄罗斯。年产值1 49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