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交通 通信第一节 交通 红旗岭农场地处偏远,离铁路和航运码头的线路都较远,农场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以及外
运的农副产品全靠公路运输。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努力,农场公路运输已初步成网,车辆由建
场初期的几辆发展成上百辆,场内有国道19公里,通往各作业站的公路 100多公里,公路桥涵
21座。属分局管理的交通管理站1个,客运站 1个,公路专业管理站1个,农场每天都有发往佳
木斯、红兴隆分局、虎林市的客车,经农场通往饶河、建三江、东方红、双鸭山及周边农场的
车次多辆。近几年水泥公路建设正全面铺开,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施工。这将更进一步促
进农场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一、机 构
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时期,农场的运输单位仅有一个汽车班,归分场办公室直接领导。
1968年12月22日,五十八团汽车连建连,当时由三师二十团 (八五二农场)、二十一团(八
五三农场)各抽人和车, 在抚远县境内的前哨镇共同组建,初名向阳团汽车连。翌年,向阳团
改称六师五十八团,该车队亦更名为六师五十八团汽车连。初建时,仅有6台汽车,4台解放货
车和2台跃进牌汽车,另有1台救护车和1台工程车。1969年,又从二十团、二十一团各抽调1台
解放货车,上级调进两台新车,其中 1台油罐车。总共10台汽车。有驾驶员、修理工、学员29
人,后勤车管人员8人,共37人。汽车连连长孟庆福,政指关德福。
1969年冬,六师五十八团根据上级指示进行战略转移,迁到三师二十一团五营地区,该营
汽车班并入,组成三师五十八团汽车连,同时建立了党支部。连长高玉德,政指李瑞隆,副队
长刘振凯,领导转移后的建连工作。合并后有汽车19台,职工57人。1970年夏季,全队职工增
加到96人,培训学员23人。
这一时期,团里进一步发展了交通运输业,购买了客车,开始了自己的客车运输,解决团
里人出行难的问题。随生产规模的扩大,各种运输车辆增加到49台,经营利润不断增长。恢复
农场建制后,汽车连改为汽车队,建设了大型修理厂房,每年都购进新车,到1978年,车辆达
57台,完成货运量17万吨/公里,总产值134万元,上缴利润11.5万元。1981年至1983年,农场
连续发生自然灾害,经济不景气,车队经营连续出现上缴利润出现负增长。1984年,车队实行
体制改革,成立运输公司,1988年实行承包责任制,随着运输市场的放开,个人购买车辆越来
越多,车型也发生变化。1992年对集体的车辆进行转让。1999年运输公司改为公路货运站,成
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服务型企业。由于个体运输的迅速发展,运输车辆剧增,货源不足,吃
不饱现象逐年上升,公路货运站连年亏损,无法经营。2001年公路货运全部推向市场。
二、汽车队经营情况
(一)改革前车队经营情况
汽车队历年经营管理情况统计表
(1969~1983年)
表4—23
(二)汽车修理和材料消耗
建场初期汽车队的修理和设备是比较落后的,修理技术水平和修理保养车间的设施都比较
差,原八五三农场五分场车班只有6台车的厂房。五十八团后来发展到 50多台车,虽增加了部
分车间,但车辆完全是露天停放。在这种困难条件下,50多台车的大中小修、特保、二三号保
养,都是车队自己进行,基本保证了修理质量。修理工大多是建队后自己培养的,虽是成员新
水平不高,但有上进心特别能吃苦。
历年零件及材料消耗一览表
(1976~1982年)
表4—24 单位:元
1984年以后,个体承包经营汽车修理走向市场。
(三)支援农业和兴建住房
农场的汽车队是直接为全场服务的,一切里拉外运物资,统由场工交科下达运输任务,每
年除麦收、秋收直接到生产队同农业机械配合收割外,还负责各生产队粮豆上交国库的任务;
同时,还要拉回工业生产用煤、锅炉取暖用煤、职工生活用煤;全场生产配件、生产生活物资,
统由汽车队运输。
农场历年的水利会战,汽车队参加排水也是主力军。其中1973年、1976年、1977年和1980
年,均被评为场兴修水利成绩优异单位。每当排水抢险时,场党委都把车队放在关键部位。汽
车队由于不断扩大,除了完成运输任务和支农外,还要自己动手兴建住房。
职工住房建设表
(1973~1983年)
表4—25 单位:平方米
在支农中完成水利建设任务表
(1973~1983年)
表4—26 单位:立方米
三、道路运输
(一)货 运
农场运输的主要任务是把农场生产的农副产品运出,把农场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及时运进,
从建场初期的 6台车发展到1983年时的50多台车,由农场统一经营。汽车队每年都及时完成了
农场的货运任务。改革开放后,改变了过去由农场独家经营的局面,打破了地区行业界限和条
块分割的状况,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经济形式的新型运输
结构,竞争中车辆车型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解放汽车全部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型载重
加长货车。2001年运输公司解体,全部转为个体经营,2005年个体运输车辆一百多辆,其中载
重汽车77台,特种汽车9台,为农场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二)客 运
五分场建场时没有客车,进出场人员只能搭乘货车,由于道路经常不通,人们只有靠步行,
出行十分艰难,宝饶公路修成后,才可搭乘饶河的客车。1969年,三师五十八团成立了汽车连,
安排一台小客车跑迎春火车站,因车辆不足,两天才能往返一趟,随着垦区交通的发展,农场
的客运艰难得到解决,分局开通了发往农场的客运线,农场也开通了直达分局和虎林的客运线,
出行难的问题得到缓解。1990年农场投资在场部建立了客运站,2000年又开通了佳木斯的直线
车,场内有小客每天通往十八队和四队,个体出租运输业的兴起,彻底解决了场内人民乘车难
的问题。客运站从经营管理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
为人们安全提供了保证。
四、交通管理体制改革
红旗岭交通科的前身兵团时期叫装备股,兵团改为农场后前期为工交科,1983年从工交科
中分离出来为交通科,负责道路运输、养路费征收、公路养护、交通安全等,曹文征任科长。
1988年交通安全管理划归公安系统。1996年国家要求政企分开,总局从省政府争得13项代行政
府职能的行业管理权,交通列入其中,因此,交通科划归分局交通管理局,成为驻场机构,列
事业编制,行使政府职能,负责农场范围内养路费征收、公路运政、公路路政、公路养护等项
工作。1993年科内设征费稽查所,谷士方任所长,副科级,并设道路运输管理站,路政管理分
所领导由科长兼任。
五、交通管理
交通科在交通管理方面行使政府职能以后,管理工作由原来的行政管理逐步向市场化、法
制化管理转变,按照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行业管理。多年来,交通部门始终坚持以服
务经济建设和为全行业服务为宗旨,在农场修建公路、桥涵、建设客运站等工作中,积极争取
资金,保证公路畅通做了大量工作。
在执法活动中,执法人员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方针,杜绝了
“乱设卡 、乱收费、乱罚款”的三乱行为,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廉政工作作风,
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农场道路运输秩序良好,公路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年年都完成或超额完
成交通局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
六、文明建设
在三个文明建设工作中,交通科以“打造新作风、建设新交通,树立新形象”为主线,紧
紧围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工作内容,逐步建立起了一支有理想、
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交通队伍。交通科2001年被省交通厅授予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03
年被分局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七、公路桥涵建设和养护
(一)公路桥涵建设
农场公路管理站,负责维护三级国防公路19公里,从养鸡场大桥至七里沁河大桥,路基宽
10米,路面宽8米,路基平均高度0.5米。国防公路现有桥4座,涵洞14个。
除国防公路外,场内有通往各单位的公路101公里,其中有沙石路81公里,土路 20公里。
有场内公路桥梁16座,涵洞11个,其分布如下:
东风岭至第四作业站线:桥3座(东风截流沟桥长22米,二队桥长6.8米,六队桥长7米)。
东风岭至十四作业站线:桥1座,长14米,涵洞4个。
第八作业站至二十作业站线:桥5座,其中木桥4座,1座钢筋水泥过水桥,长46米,涵洞5
个。
场部至十六作业站线:桥2座,分别长5米、30米,涵洞2个。
十二作业站线:钢筋混凝土桥两座,分别长7米、14.2米。
九作业站线:永久桥3座,分别长6.8米、22米、5米。
(二)桥梁建筑
大牙克河桥。位于制材厂通往第十三作业站的红旗渠首处。是场部到第十三、十九作业站
和原十八队的专用路桥,也是通往大牙克林场、河口林场,衔接国防公路的企业内部路桥。
大牙克河桥是建场初期修建的木质临时桥,桥长50米,宽 6米。1985年坍塌断行后,一直
停止通行,全部货运和客运量回流,绕国防公路运行,绕国防公路后,还有从大牙克林场到第
十三作业站泥泞土路3公里。
1987年7月30日作出设计。按日运量1 000台次设计;桥全长50米,引道 300米,桥面净宽
7×2×0.75米的人行道,设计流量100立方米/秒。荷载:汽车15吨,拖挂80吨。洪水频率为五
十年一遇。为普通混凝土装配式梁结构。桥头引道三级。1988年动工兴建,当年10月竣工投入
使用。投资40万元。
红旗桥,简称红桥。位于二十一作业站和十五作业站之间,向阳灌渠转向挠力河端点。是
场部通往第十五、十六作业站的专用公路桥。也是宝饶公路通往饶河县芦源、西丰、山里、大
佳河、小佳河等乡镇和红卫农场及前进农场的场际公路桥。
1987年7月 30日作出设计,按各类机动车日运量计算,远期按日运量一千辆次设计,近期
按400辆次设计。桥长40米,引道500米,宽7×2×0.75米的人行道。结构为普通混凝土装配式
型梁,双孔20米跨径,下部混凝土灌柱基础双柱墩台。桥载重量:汽车15吨,挂车80吨。最大
流量6.6立方米/秒,设计洪水频率五十年一遇。桥头引道三级。1988年 4月动工,11月竣工投
入使用。投资33万元。
(三)公路养护
1971年 4月,从三连、十七连和粮油厂等单位抽调30名职工组成养路队,孟庆连任连长,
住养鸡场和东风岭两地。主要负责团内国防公路的维修,兼管场内公路。但由于技术力量不足,
多用手工操作,成效不大,养路连被解散,仅留一个13人的养路班,担负国防公路的养护任务。
场内公路全是土路,由于长年失修,路面不平,路侧水沟不通,稍有阴雨天气,路面很多积水
坑,道路泥泞,不但车辆不能通行,徒步人行也比较困难。生产生活所需物资运不进,农产品
运不出,往往耽误农时,影响生产,对车辆损坏也比较严重。当时各种零件很缺,停车待料现
象时有发生。
针对上述情况,农场党委进行了认真研究,决心改变农场公路建设的落后面貌,以适应农
场建设的需要。1978年,成立了修路队,调李文伦任汽车队副队长,在汽车队党支部统一领导
下,领导专业修路。他们开始兵分两路,大部分力量投入新铺的线路上,整理路基,刮压路面,
为铺沙石打基础。另一部分劳力投入国防公路上的工程施工,按国家规定标准验收,留下少
量人员养护。当年完成22.6公里。
1979年 1月,修路队同汽车队分开,正式组建独立建制的修路队,并充实了人员,健全了
党政机构,建立了核算制度,业务归场工交科管理。又从水利队抽调罗绍锟担任副队长兼公路
技术员,相应地配备了其他工作人员。随着建设的需要,人员机械不断增加,到11月份,有职
工97人,季节性临时工98人,汽车11台,推土机3台,牵引车1台,压路机 1台,刮路机两台,
手扶拖拉机1台。
修路队成立后,实行了各项生产责任制,采取“定额包工,超定额者得奖,完不成任务者
受罚”的办法,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例如1.国防公路小修保养。采取基本工资加奖励,实行
三定,即定里程、定人员、定指标。每人分管1公里,4月份进行一次路况评定,定出路面优、
良、次、差的等级,并规定上升指标。每月下旬,由队组织技术员、施工员、统计员和各班的
质量检查员进行路况评定,按评分确定优劣决定奖罚。凡达到要求上升指标者,优等路奖 8元,
良等路奖6元,次等路不奖不罚,但只准保持两个月,第三个月仍是次等路者罚款2元,差等路
罚款10元。2.架桥和房建:实行定额包工超产奖。凡按包定工日完成任务者奖,以参加建设工
人月工资总额的10%计奖;拖延包定工日一天者不罚,拖延两天罚款10元,拖延三天罚款 15元;
提前完成任务者奖,按基建总投资提成2%为奖金。先后建永久性桥28座。3.团内铺沙石路:汽
车运输每拉一车10公里以内补助0.1元,10公里以外补助 0.2元;推土机每装1方补助0.03元;
刮路机每刮压一米补助0.02元;卸车工人每卸1车0.4元。铺路81公里。4.国防公路深挖边沟、
加宽路面、整理路容、铺装路面,全部实行计件,根据不同地段土方量定出每米价格,平均每
米0.5元。
五年中,农场公路管理站,实行以上奖罚办法,收到效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很快,共修
铺沙石路81公里,其中1978年完成22公里,1979年完成24公里,1980年完成22公里,1981年完
成13公里。
1979年,农场公路管理站被评为总局学大庆先进集体、省公路系统先进单位,还奖给了日
产130小汽车一台和国产彩色电视机一台。1980年,被总局授予交通系统全优站的荣誉称号。
1986年,养护福饶公路18.3公里,固定养护工19人,投资49 000元,备沙石料 2 600立方
米。
1986~2005年农场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先后购进平地机 1台,洒水车 1台,50型铲车
1台。新建场内公路里程20多公里,水泥路7.1公里,管理沙石路117.7公里,其中国道 19公里。
场内公路基本实现沙石化。
八、公路发展情况
20年来,公路管理站养护总程为122.06公里,其中省道 18.906公里,农场专用公路103.1
公里,农场现有土路65.8公里。20年来,农场用于小修保养投资近千万元。农场于1991年新建
十六队至芦源乡公路1.8公里;1993年新建十三队公路 10.3公里;1996年新建十六队至十八队
路2.6公里;2004年新建修配厂路0.6公里;2005年新建五队至六队路 4.3公里。2001~2005年
共新建公路里程20公里;新建水泥路42 272平方米(7.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