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教育发展概况
一、机 构
兵团时期,教育由团政治处宣传股负责,股内设教育干事两人,一营设教育干事一人,教
育干事具体负责全团的教育管理。当时教育网点发展很快,团直一、二校都是小学、初高中一
体制学校,连队生员多的也都办了戴帽初中。1977年恢复农场制后,教育仍归政治处管,处内
设文教科,编制 4人。科长滕开桢,干事有程国安、张阿玲、吴祥彪。1980年农场单设文教科,
分为普教和职教两部分。1991年教育科设督导室,科长张忠信兼督导室主任,景怀中任督学,
代表农场行驶教育督导职权。1992年教育科设教研员一人,负责中考招生及小学教研工作。1998
年教育统一上划定编定员,教育科编制 4人,行政管理归农场,由一名场领导分管,2005年深
化教育改革,教育科与中学科校合一,科长兼校长,业务由分局教育局主管,行政由农场主管。
二、五分场时期
1958年初,大批解放军转业官兵创建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时,有人随带妻儿来场安家立业,
上级要求各级领导必须用最大的努力兴办教育事业。分场党委于1959年冬,在场部东风岭拿出
一栋三间简陋的木笼茅屋,搭起了土炕,做了几张小炕桌,找来两名职工家属充任老师,创办
起第一所小学,开办了一至四年级复式班两个,共20余名学生就学。其中队里来的学生,就住
在教室,吃在机关食堂。随后,官兵家属陆续来场,学龄儿童日增,又从生产队调来转业军官
肖炳贵、徐冠三来校任教,五分场教育事业由此开始。
1960年后,又调进转业干部邓宗训、周兰英、吴霞、韩永勤、王家堃、胡希庸等任教,分
场文书李继陆调任校长。这时,学校已扩大为 6个单式班的完全小学。校舍有茅舍草皮房教室
和宿舍各120平方米,食堂40平方米,教职员工12人,住校生已达 70余人。以后每年小学毕业
生约在12至 20人之间,90%以上学生考上了清河中学(八五三农场总场中学),少数考上虎林县
一中。在这期间,为了方便生产队的幼儿走读,二队、三队、四队、五队、畜牧队 (即今十七
队)、打鱼队(即今十二队),也办起了一至三年级小学,均从转业军官中选配教师。
随着历届小学毕业人数增多,学生年龄越来越小,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学生去外地上中
学很困难,所以,从1966年起,分场党委决定,在分场部小学内,自办一个戴帽初中附设班,
学生24人,由本校教师分工任教。从此,开始有了农场自己培养的中学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中共中央 “5·16”通知发出后,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各学校相继成立“红卫
兵”、“红小兵”组织,写大字报、开批判会成了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
1967年各学校取消了升学考试制度,大部分文化课也被取消。1968年工人宣传队和贫下中农管
理委员会进驻学校,大部分教师受到冲击,不少人被下放劳动改造,工农兵兼职教师登上讲台,
没有统一的教材,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毛主席著作、语录等。各学校还组织学生走五七道路,到
生产队或修配所进行学工、学农活动,实行开门办学。农忙季节生产队也把学生当劳动力使用,
水利会战、抗灾抢收都有学校的任务,学生学业基本上属于荒废状态。在“学制要缩短,教育
要革命”的思想指导下,学制由十二年制改成九年一贯制。兵团期间,由于职工人数剧增,为
了方便学生就近上学,团党委提出了高中团里办,初中分片办,小学遍地开花 (即有居民点就
有学校)的办学原则。 1972年团直一校和二校各办一个高中班,二连、三连、五连、十五连、
水利连、十连建了6所戴帽初中,小学网点 21个。原来被下放劳动改造的部分教师回到教育岗
位。一批优秀下乡知青也被充实到教育队伍,学校的教学秩序有所恢复。
此阶段由于教学网点多,生员数量少,多数连队小学都搞复式班教学,既不利于教学和教
研,也不利于教学管理,学校数量虽然多,但教学质量低劣。
四、恢复发展时期
随着全国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农场学校工作也日趋正常,各校开始大力整顿校风、校纪、
恢复教育秩序。1977年撤销了贫管会,恢复考试、升留级制度。1983年根据教育部精神,对教
育结构进行调整,恢复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制教育,教育部门狠抓教育质量,大力加强了师资
培训,广泛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小学生入学率100%。中考高考录取数量
也逐年上升,其中高考在管局排名中列同类场前列。
五、集中办学时期
由于教学点分散,教学资源分布不均,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全场的整体教育质量。
农场在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
苦孩子”的口号,1990年农场做出了集资集中办学的决定,投资 350多万元建立小学教学楼,
改造了食堂及配套用房,扩建了中学教学楼,在垦区率先实现集中办学,彻底结束了自建场以
来21个基层教学点分散、低效办学的局面。学生集中后农场又投资对中小学外部景观进行美化,
内部设施进行优化,建立了多媒体电教室、电脑室、实验室等,使中小学在软硬件设施上成为
分局乃至垦区一流。在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上也进行了重大改革,首先是管理体制改革,1998
年中小学实行上划定编定员,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二是2000年教师实行竞聘上岗,综合考核,
优化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上,1996年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学生德、智、体、
美、劳得到全面发展。2003年开始新一轮课程改革,全体教师通过新课程培训,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方法贯穿在教学中,新教材全面施行。通过集中办学和教育改革,农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进步,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小学成为省标准化学校,中学被评为省示范学校。农场成为垦区先
进办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