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小学教育

第三节 小学教育





  建场初期,干部职工未婚者居多,子弟甚少,加上地处偏僻,条件简陋,学生上学困难。
1959年,五分场创建不久,生活物资条件极其简陋,党委即决定在分场先办起一所小学。就在
刚刚盖起的 3间简陋的木笼房内搭起了土炕,做了几张小炕桌,找来两名职工家属充任教师,
创办起第一所小学,开办了一至四年级复式班两个,共20余名学生就读。其中连队来的学生,
就住在教室,吃在机关食堂。随后,转业官兵家属陆续增加,适龄儿童也随之增长,分场党委
又从生产队调来转业军官肖炳贵、徐冠三来校任教。

  1960年后,又调进转业干部邓宗训、周兰英、吴震、韩永勤、王家堃、胡希庸等任教,分
场文书李继陆任校长。学校扩大为6个单式班的完全小学。校舍有茅舍草皮房教室和宿舍各120
平方米,食堂40平方米,教职员工12人,住校生已达70余人。小学生住校独立生活,低年级小
学生吃饭穿衣、拉屎撒尿往往因寒冷弄脏衣被,女教师亲自给拆换擦洗,学生病了,老师从家
中做好蛋汤菜饭来慰问。老师们言传身教,学生们刻苦求学,形成艰苦奋斗,勤奋好学,尊师
爱生的良好校风。1961年,第一届高小毕业生6人,5人考入清河中学。1962年的高小毕业生全
部考入中学,其中一名考入虎林县重点学校一中。

  随着农场生产的发展,子女增多,生产队和垦荒点逐渐办起简易小学。二队、三队、四队、
五队、畜牧队(即十七队)、打鱼队(即十二队),也办起了一至三年级小学,当时无校舍,借职
工家庭、集体食堂、仓库腾出空地做教室,地上砸两根木桩,上面钉块板为桌子,砖头木墩当
凳子,铁皮挂在墙上做黑板,开始了普通教育。一个教室有几个班轮流上课,称复式教学。教
师均由转业军官中选配。这些人革命事业心强,基础知识敦厚,安心教育事业,工作热情积极。
教学质量高,学校风气好。

  1966年以前,东风岭学校每年毕业升学率均在 95%以上。学雷锋做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连年被八五三中心校树为标兵。韩永勤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停课闹革命,开展了大批判,大部分教师受到冲击,
教学处于半停滞状态。贫下中农代表和工宣队进驻学校,占领教育阵地,声称“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学校开展了“斗、批、改”,大搞“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活动,学制由12年制改为 9年一贯制。各生产队的小学,也都沉浸在“文化大革
命”的动乱中。学生经常上街参与游行,表演文艺节目等活动。

  1969年五十八团成立,随着团内建设规模的扩大,团直各单位家属增多,解决红旗岭地区
孩子上学难的突出问题,于是团直小学1971年10月筹建。小学隶属于团司令部管理股,校址在
团部路南侧,现农行办公室的位置,是原团后勤处做办公室用的一间旧房子。经过维修校舍,
制作教学设备,选调教师,摸底登记学生等工作,于12月9日开学。工作人员5人,负责人是宋
广民,4名教师是伭纪兰、米党培、刘毅军、张守生。学生总数80多名,1~4年级4个教学班。
场直小学在这里坚持上课一年。这时团内有团直小学、营直小学两所正规的小学和部分连队小
学并存。

  从1977年开始电化教学,电唱机、幻灯机(每班一台)、录音机(外语教师、各教研组一台)
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运用于课堂,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良好效果。但由于领导重视不
够,设备不全,教师备课量太大,没有持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977年,场直一校小学被认定
为管局重点小学。1978年,管局统辖下的重点小学,试行黑山识字教学,一校小学从1978年到
1981年,一、二、三年级设立了复式班,进行黑山、普通双轨教学实验。由于贯彻不利,黑山
班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1982年后停止试验。

  1980年,场直一校小学部开设英语课,后因师资缺乏,升学又不列入考试分数,于1982年
取消外语课。1983年,小学改为六年制(中学六年制)。

  随着农场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学龄儿童入学数逐年递减,入学数最高的1977年,一
年级新生498人,而1984年则下降为125人,下降了74.9%,当年有56%的连队学校没有适龄儿童
入学。场直一校的17名儿童中,达到7周岁者也仅 13人。由于农场是国有企业,适龄儿童入学
率历来都是百分之百。

  至1985年,农场有场直一、二校小学部和20多个生产队小学并存,教学点分散。农场投入
大量的人财物维持小学教育,仍显得师资不足。教师能力悬殊,学生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升
入初中后,影响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农场教育特色,农场从实际
出发,分步骤进行了调整,1985年,七里沁河以西生产队小学 6年级学生全部集中到场直二校
(东风岭),实行住宿制。1990年 3月农场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红旗岭农场教育状况和
集资办学的方案》,采取“农场挤一块,单位挤一块,个人捐一块”的资金投资办法,当年投
入350万元,于1991年在场部北部半山腰、原场直小学的旧址上建起了高4层,面积 2 634平方
米的教学楼。

  1991年3月 20日, 650余名小学生集中到红旗岭小学上学,至此,农场集中办学的任务基
本完成。集中办学后,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发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学校从二年级起就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每班每周 2课时,学生不但学会了计算机简单操
作和应用,还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能
结合教学自制教学课件。学校狠抓教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采取外出学习和本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学习、潜心研究现代教育理论,以教育讲座、自
学辅导、观看教学录像,进行教学比赛等各种方式,使教师们更新了教育理念,改变了教学方
式,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冲破了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
式,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

  红旗岭小学集中后加强环境建设,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全校教职工在完成正常教育工作的
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园中栽树种花,共栽树种花 7 000余棵,逐步优化美化了育人环境。

  集中办学以后,小学在教学管理及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991年,总局授予小学“标准化小学”称号。

  1992年 9月,先后被评为管局“文明学校”、省“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管局“双全
学校”、省“双全学校”。并荣获了“总局花园式学校”、“标准化小学”的称号。12月以国
家督学、省人大副主任薛航,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张作桓为首的省、总局、管局教育督导评
估检查团对农场教育进行评估,红旗岭农场小学被誉为“东方边疆省的一颗明珠”。

  1993年,红旗岭农场小学被授予“黑龙江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学
校”称号,3月被评为“全省标准化小学”。 9月获省“双全学校”称号

  1995年5月27日,总局对全局103所中小学进行教育检查大排榜。总局局长为红旗岭小学题
词:“农垦五朵金花之首”。 同年6月22日,省教委、总局教委、管局领导在农场教育副场长
的陪同下对小学进行“双基验收”,省教委张慧芳代表国家教委宣布,小学达到省标国标“双
基验收”合格单位。省教委初教处处长谢军为小学题词:“黑龙江东北边陲的一颗明珠”。省
教委副主任孙万良为小学题词:“乐师,乐教,育人兴国”。同时,国家教委代表 (原北大荒
知青)来农场检查垦区教育并为小学题词“净土育人,北大荒精神永存。”

  1996年3月小学被评为管局先进学校。10月获 “尝试法教学先进单位”称号。同年督导大
检查,红旗岭小学被评为“明星学校”。

  1997年7月,荣获分局小学教师六项技能训练先进学校。

  1998年2月,荣获分局 1997年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12月荣获分局教育目标管理先
进单位称号。

  2001年3月9日,红兴隆分局教育局授予小学“1999~2000年度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8月18日,杭州房地产环宇公司董事长王鹤鸣来学校视察,给予小学的环境建设及办学条件很
高的评价,并捐款20万元作为优秀教师奖励基金。

  2003年9月 17日,省级领导对学校进行了省示范小学验收初检,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十分满
意,尤其对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给予高度评价。

  2005年7月,被评为总局级“绿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