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初中教育
第四节 初中教育
随着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小学毕业人数增多,学生年龄小,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学生
去外地上中学困难很多,从1966年起,分场党委决定,在分场场部小学内,自办一个戴帽初中
附设班,学生24人,由本校教师分工任教。从此,开始了农场的初中教育。1969年五十八团成
立后,在水利连开设了初中班,场部附近的中学生都在水利连中学就读。1972年,五十八团在
扩大建设规模的形势下,着手普及中等教育,网点下延,由原东风岭戴帽中学,增设团直一校、
二连、三连、五连、十二连等初中班。当时生产形势好,群众办学积极性高,师资力量雄厚,
京、津、沪、杭、哈等城市知青充任教师的较多。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教育路线不
清,方向不明,对过去17年的教育,被违心地批判为修正主义。要求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
线,开展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批判运动,教师也不敢抓教学质量,教育秩序比较混乱。1974~
1976年,又大兴开门办学之风,学习“江西共大”,学习“朝农经验”,教师带领学生下连蹲
点,学工学农走“五七道路”,搞实习基地。在教材上,旧教材一律作废,团里各学校的教材
也不统一,主要依据天津、北京教材版本为主,辅以黑龙江部分教材。教学内容以突出当时的
政治形势为主,教学秩序虽有好转,但因教材不统一,备课没教案,教学无大纲,教育侧重于
勤工俭学、体育运动、文艺演出等,学生没有学到多少科学文化知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
学校的基础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教育管理慢慢步入正轨,教育秩序全面好转。
1978年,邓小平大力扭转教育战线的混乱形势,澄清思想,拨乱反正,强调毛主席的“以
学为主,兼学别样”的实质,是“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主”,教学要有“三老四严”的作风;
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精神文明教育运动,促进了教育风气的根本好转,教学开始
注重教学质量。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学校教育行政工作
从此有章可循。这几年农场师资虽然比较匮乏,但农场注重对在职教师的学习培训,教学管理
比较严格,教育形势出现了一个比较好的局面。各连队初中陆续合并到东风岭和红旗岭场直中
学。
1983年,管局重点高中开始到红旗岭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此后中学每年都向重点高中输
送一批优秀毕业生,其余的初中毕业生大都升入本场高中。1987年两所学校有初中班18个,初
中受教育人数达到了一个高峰。1990年 3月,集中办学,场直二校初中全部集中到场直一校,
初中教学的管理得到了加强。在1990年到1996年中,学校教学骨干多数集中在高中,初中教学
存在塌腰情况。1997年红旗岭高中停止招生后高中教师陆续充实到初中,初中教学力量得到强
化。初中教育呈现出新的局面。1998年在管局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魏冉冉在管局中考
中名列前茅。1999年的中考成绩喜人,考入重点高中15人,单科成绩有三科进入管局前五名。
2002年中考中又创造了以往升学率的新高。2003年中考,赵芸伟摘取了红兴隆分局中考状元的
桂冠,名列总局第二名;同年 7月份初一至初三年级的期末考试是17所学校进行联考,中学语
文、数学、英语学科成绩都名列前茅。2004年中考综合成绩在管局名列前茅。2005年的中考,
红旗岭中学取得分局综合排名第二的好成绩。红旗岭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周边地区有了较高的
知名度。一度吸引了一些周边林场及地方的学生到农场就读。
红旗岭中学在教学管理及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985年,管局教育局授予场直一校“文明学校”称号。
1995年,中学被评为管局“一类校”。
1999年6月,中学被评为精神文明单位。
2001年2月,中学被分局评为“安全文明学校”;12月中学被总局评为“绿色学校”。
2002年年底,中学荣获分局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党支部被评为标准化党支部,中学在
农场的综合评比活动中获第一名。
2003年11月份,中学顺利通过省示范中学复检。
2004年度,中学被农场评为标准化党支部。
2005年,中学被分局教育局评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