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高中教育
第五节 高中教育
农场高中组建于1972年初,团直中学先成立了高中部。校址定在现中学老住区、电业所东
侧,因没有校舍,师生的食宿、上课都在帐篷里。负责人是常兴臻。教师有邵慰群、温秀敏、
童恩祥、刘世先等。当时团直中学和营直中学各有一个高中班。团直中学在常兴臻的带领下,
教师组织学生上山砍条子、找大梁,师生自己动手立房架,再用条子编、和泥抹墙,于当年盖
起了两排简易房,有了 4个教室及学生、老师住的地方。营直高中在原中小学的基础上开办高
中班,当时缺少宿舍和教室,就利用原汽车连的两栋槐树棒子编的用泥土抹的简易房做宿舍和
学生教室。教师有杨建原、周时菊、訾书贤、王章俊、蒋云德、李梅、徐娟娟、王寅生、刘君
瑞等。团直中学首届高中生有34人,营直中学46人。建校初期学校积极贯彻教育方针,在组织
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开展了学工、学农、学军的各种活动。1972~1976年,两所中学都组
织学生到工厂与工人师傅一同工作,向他们学习;到连队与农业职工同甘苦,体验劳动的辛苦,
感受社会财富的来之不易;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打靶、拉练、武装泅渡等活动。在农忙季
节团里也给学校分派任务到连队参加劳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农场组织的水利会战、夏锄、秋收、
外援铁路建设等。此时教学上没有统一的教材,学校选用的主要是天津课本,课程开设也不全,
老师边教边学,边编写部分教材,虽然老师们工作热情高,有钻劲有干劲,但受当时政治大气
候的影响,又没有相应的考核制度,学生并没有学到系统的文化知识,耽误了一批学生的大好
学习时光。
1979年,知青大批返城,高中师资严重不足,1979年 3月农场将二校中学高中班合并到场
直一校。恢复高考以后的头几年,红旗岭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若干名考入全国重点院校,在
管局影响很大。此阶段红旗岭的教育、教学质量较周边地区是比较高的。
1983年后,管局重点高中开始来场招生,初中优秀毕业生被拔走。经过“拔毛”后的高中,
高考录取率比例每况愈下。以后的几年中,由于师资奇缺,高考升学率不高,分局建议农场撤
销高中,农场考虑到本场部分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为让更多的孩子能受到高中教育,全面提
高农场后备职工的文化素质,决定坚持自办高中。高中教育一直坚持到1999年。期间每年仍有
部分学生考入各大专院校,高中会考合格率基本达到100%。有些年份红旗岭的高考成绩名列同
类农场之首。
由于管局集中办学,加之农场生源不足,高中停办。红旗岭高中从1972年始建到1999年结
束,历时26年,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为农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