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职业教育

第六节 职业教育



  

  1981年农场状况。一是大批知青返城,造成农场行业技术骨干岗位人员缺失,为使各业生
产发展不受影响,快速培养人才,补齐在岗数额。二是为适应农场由开始的单一开荒种粮到农、
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三是为解决广大职工13至17岁子女由于普通教育结束后,
不能继续学习的情况,进行分配工作的岗前技术技能的培训。 9月,农场党委确定筹建“红旗
岭农场职业高中”,借用十队俱乐部大楼为校舍。薛天民任校长兼书记,第一副校长韩宝森,
副校长王呼兰、魏春堂,教导主任杨培伦,正式教师 7人,兼职教师随教学需要而配置。12月
25日正式开学。

  为了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以提高受业者的素质,农场规定:职业高中学生,完成设置
课程,经毕业考试合格,持毕业证分配工作时享受中专待遇。同时,农场为鼓励和资助职业高
中学生学习,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给在校生每人每月学习补贴2元和伙食补助费6元,执行多年
后才逐渐取消。

  1981年,招收第一期学生 250人,主要来源于一校的八○届和八一届高中毕业生及一校、
二校的初中毕业生,学校开设了农机、农学等专业班,学制一年。首届职高毕业生 250人,分
配到各生产队,效果较好。解决了青年的就业门路和农场所需的适用人才。

  1982年,根据农场普通初、高中的毕业人数,确定改招高中生学制1年,初中生学制3年。
1983年,职高迁入原一校小学部,并增修了教室、食堂和取暖用的锅炉等设备。当年,根据农
场历届初、高中生的待业青年人数,考虑到农场经济发展和对劳力的需求,确定了招生计划和
培养目标,结合师资、经费、实习场地和毕业后的出路,设置 3年制农机班两个,一年制会统
班1个。

  1984年,又设置了三年制林果班1个,44人;三年制建筑班1个,45人。同年,新建教室680
平方米、食堂及锅炉房180 平方米,家属宿舍200 平方米。由于食堂修建和锅炉安装误工,是
年开学延期到12月25日。此时在职业高中就学的学生,已占全场受中等教育人数的20.1%。

  1985~1990年,学校各种教育设施基本上已配备齐全,教学人员专业化程度达到了要求。
根据农场发展所需,又新开设了畜牧、幼师、水产、服装裁剪几个专业,从多方面为农场培养
各种类型的中级职业技术人才。1985年,职高被评为文明建设标兵单位。

  1990年 3月,职业高中合并到场直一校。1992年以后社会办学逐渐兴起,各大专院校扩招,
职业高中生员人数锐减,学生所学专业有限,随着农场体制改革无法保证毕业生对口分配。1993
年,职业高中停止招生。1995年,红旗岭农场职业教育告一段落。

  职业高中从1981年到1995年,14年间一共开设了农机、农学、医疗、会统、林果、建筑、
畜牧、幼师、水产、服装裁剪等10个专业,共24个班级,招收学生1 021人,其中毕业899人。
职业高中在办学期间,求真务实,重视教书育人,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
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场直地区的诸多
表现深得场领导及广大职工的好评。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在职业高中后山及粮油厂东山等地处,
多次义务植树,每次数千株。由于学生责任心强,植树质量好,得到农场林业部门表彰。积极
参加场直地区各项义务劳动、全场农忙、抗灾抢险工作。由于师生团结,积极能干,常受表扬。
每年参加农场文艺会演评比中均列前茅,年年得奖。

  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全场口碑好,被管局、总局、省教委授予先进学校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