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知名人物

第五节 知名人物



  

   任增学

  任增学,红旗岭农场退休干部,1934年12月出生,山东省广饶县人,中共党员,小学文化。
1951年 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复员到黑龙江省八五零农场,在虎林机务训练班学习
拖拉机驾驶技术。6月分配到八五二农场拖拉机五小队当驾驶员。8月调八五三农场拖拉机三中
队任包车组长。1957年4月调四分场拖拉机队当包车组长。1958年3月调五分场一队当包车组组
长, 7月任机务副队长。1959年在五分场机务队当排长。1960年任畜牧队机务排排长,1961年
兼任饲养排排长。1964年任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四队司务长。1965年任四队队长。1968年任兵团
三师工宣队队长,赴三十一团(曙光农场)修理连、水泥厂工作。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发生,
任三师自卫反击民兵参战担架连连长。1971年任三十团(万宝农场)二十连连长。1972年任兵团
五十八团十五连连长。1982年6月23日任红旗岭农场粮油厂厂长。 1983年退居二线。1985年退
休。多次被评为农场、管理局先进个人、劳动模范。1981年 6月27日被红旗岭农场党委评为优
秀党员。两次出席管理局、总局群英会。1981年被省政府评为抗洪除涝生产自救先进个人。

  1957年 4月,任增学在八五三农场四分场担任包车组组长,冒着生命危险,和战友们潜水
挂钩救机车,为建设北大荒作出了突出贡献。在1958年的一次劳模会上,牡丹江日报记者采访
了任增学,在报纸上报到了潜水挂钩事迹,称任增学为“潜水挂钩英雄”。接着其他报纸杂志
多名记者采访他,在几种报纸杂志和一个外文杂志上刊载了潜水挂钩文章,报道潜水挂钩英雄
事迹。不久,潜水挂钩英雄事迹被加工成话剧、电影《北大荒人》、《英雄战胜北大荒》。从
此,北大荒潜水挂钩英雄之名享誉垦区,流传全国。


   孙战科

  孙战科,笔名肖冰,1929年8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16岁在解放区报刊发表画作。194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水墨画函授大学研究生班毕业。1949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历任《胶
东日报》、《大众日报》、《人民中国》杂志社记者、编辑、副组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下放到八五三农场二分场六队劳动。后调到五分场四队。1970年任兵团五十八团一营五
连小学教员。1978年10月,错划右派改正,任红旗岭农场宣传科通讯干事。1979年7月8日任红
旗岭农场宣传科副科长。

  孙战科勤奋好学,在劳动中从来都没放下过手中的笔,就是在陪老伴看电影开演之前,也
还要借助昏暗的灯光看书学习。在五十八团红旗岭农场撰写通讯报道200余篇,编写节目100多
个,发表散文、小说12篇。他的作品平易通俗,且深邃隽永,深受读者喜爱。1980年落实政策
调回北京,任《人民中国》杂志社党支部书记,《人民中国》出版社社长,高级记者。八十年
代与郭传璋、杨光华在《人民中国》杂志社创办中国画教授专栏3年,撰写有关文章 10余万字。
1993年 3月离休后任北京市中日民间文化艺术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北京中国艺术家协会顾问,
曹雪芹书画院高级画师,中国孔子书画院院士。

  孙战科先后发表新闻、通讯、小说、诗歌、戏剧、曲艺等作品 400余篇。其中在《人民中
国》杂志发表的通讯《中国人仍然热爱毛泽东》获对外宣传一等奖,《今日北大荒》获二等奖;
独幕剧《扫雪》获上海《儿童时代》杂志三等奖。1994~1995年沿京九铁路采访历时 4个半月,
走访47个城市,撰文20余篇。在《人民中国》杂志、《科学与经济画报》发表画作60余篇,其
中两幅迎香港回归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收入画册出版。1999年 1月在日本东京新潟举办
个人画展,《朝日新闻》、《东京新闻》及《中国书画报》均予以报道。他的事迹被收入《黑
龙江农垦人名录》、《中国八千教授》、《中国出版名人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
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现代中日美术通鉴》、《世界名人录》等。


   晁 楣

  晁楣,1931年 9月出生,山东省菏泽市人。北大荒版画创始人,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名誉
主席,中共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49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1952年
调到正在创建中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58年 3月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转业到八五三农场
五分场一队,后调到八五三农场政治部宣传科。60年代调《北大荒画报》社任编辑,1962年调
省美协任专业画家,创作室副主任、主任。出版有个人作品专集《晁楣作品选集》、《第一口
油井》、《晁楣画集》、《晁楣版画》。有 2 000余幅作品被中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曾获
全国美展和版画展金奖、银奖、优秀作品奖、荣誉奖和鲁迅版画奖等。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
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十四
大代表;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黑龙江省版画院院长、黑龙江省美
术馆馆长、黑龙江省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委员。1992年
4月 15日,山东省菏泽市曹州政府为他建立晁楣版画艺术馆。1993年获中华文化发展终生成就
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离休,现任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吴百孙

  吴百孙,1948年出生,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人,1968年高中毕业,1970年5月 30日支边到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十八团工程二连,历任战士、班长。1973年12月26日,在五十八团一
排干水利工地,一次意外事故,造成双目失明,右耳膜震裂失聪,左耳中听,时年24岁。1976
年 1月,五十八团党委让其回原籍长期养伤。1981年,吴百孙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克服
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靠几个手指头摸索着用圆珠笔学写汉字。1982~1985年,他靠收听广播,
自学完了中文大专全部课程。经过数年努力,在全国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
学数十篇,有的还得了奖。1983年黄岩县文化局授予他“身残志坚、为黄岩县文化事业做出积
极贡献”奖。1984年 9月,出席浙江省第二届盲人聋哑人协会代表大会,并当选为浙江省盲人
聋哑人协会委员。10月出席台州地区文联成立大会。12月出席中国第四届盲人聋哑人协会全国
代表大会。1987年7月,黄岩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他先进工作者称号。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黑龙江分会。1988年 8月,出席浙江省首届残疾人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省残联首届主席团成员、
评议会委员、省盲人协会副主席。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吴百孙发表了50多篇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和诗歌,有几十万字。其作品10余次获
省级以上奖项,成为知名的盲人作家,也有人称他为中国的保尔。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国残疾
人名人词典》、《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录》等辞书。


   王黎光

  王黎光,河南濮阳县人。青年作曲家,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国家一级作曲,
研究生导师。中国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68年在清河小学读书,1970年转到五十八团一营
六连小学。1977初中毕业后当过清洁工、宣传队员,之后被选拔到八五三农场文工队工作。1980
年考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大荒文工团”。1984年,独立作词作曲的《晚风的歌》获黑龙江
省“建设者之歌”声乐比赛一等奖,同年加入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1985年由文工团选送到中
央音乐学院进修一年。198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期间当选为学院学生会主席、
北京市高等艺术学校学生联合会主席、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第五届、第六届副主席。毕业后分配
到北京电视台。先后任总编室业务科科长,台长办公室副主任,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1993
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专业研究生班。2003年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作
品有《三支小号与打击乐》、《第一弦乐四重奏》、《秋兴八首》、交响序曲《荒殁—献给北
大荒的拓荒着们》。并为多部电视连续剧作曲,著名曲作有1993年创作的40集电视连续剧《宰
相刘罗锅》。其中主题曲《清官谣》获90年代听众最喜欢的歌曲创作奖。1994年创作的45集电
视连续剧《年轮》,其中主题曲《天上有没有北大荒》获中国流行音乐十年回顾作品金奖。

  他在北京电视台工作时,远离北大荒,但仍然挚爱着北大荒这片黑土地。他的毕业作品交
响乐曲《荒殁》就是以颂扬北大荒的拓荒者为主题的。他创作了《说不清的黑土地》、《冬之
歌》等多首歌曲,他和北大荒文工团总编导顾震夷共同谱曲,由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广播电
视局摄制的音乐风光片《乌苏里行》荣获了黑龙江省电视节目一等奖。


   王 强

  王强,1963年出生于红旗岭农场,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大荒文工团,1986年考入上海戏剧学
院表演系,毕业后在海政文工团工作。在多部影视作品中塑造不同形象,其代表作有:《梦醒
五棵柳》、《龙珠》、《四保临江》、《嫂子》、《西线兵车行》、《导弹旅长》、《神舟》
等。曾获得过全军“金星奖”一等奖、全国“飞天奖”二等奖、全国“飞天奖”三等奖、全军
“金星奖”三等奖等奖项。


   颜 品

  颜品,1967年 5月30日出生,江苏省宿迁县人。1977年来农场就读于红旗岭中学。1984年
由红旗岭中学考入大连陆军学院,毕业后在八一厂工作。现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片部主任,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大校军衔。
其主要作品有:6集电视专题片《彭德怀》,获八一厂“小百花”优秀影片奖;电影 《世纪大
阅兵》获第 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会特别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第12届罗马“军队与人民”国际电影节特别奖;武汉首届“大学生纪录片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电影《军旗耀香江》获第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第 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纪录片奖提名;电影《我们万众一心》获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第14
届罗马“军队与人民”国际电影节社会责任类一等奖。


   王鹤鸣

  王鹤鸣,男,1949年 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现任广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长兼总裁。1971年,他响应号召下乡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五十
八团(现红旗岭农场)。在北大荒生活了 7年,1977年返城回到杭州,成为该地区知名的企业家。
1995年10月14日王鹤鸣到红旗岭农场回访,为红旗岭农场捐赠20万元作为优秀教师奖励基金。
农场将王鹤鸣的捐款命名为“鹤鸣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并授予他“名誉场长”称号,同时,
总局授予他“优秀北大荒人”的垦区最高荣誉称号。


   张晓鸥

  张晓鸥,北京知青,高级记者。1963年响应党的号召,放弃高考,报名赴黑龙江省八五三
农场雁窝岛屯垦戍边。后调入向阳团、五十八团、红旗岭农场。在兵团农场历任农工、地号员、
统计员、会计员、电锯班班长、文宣队创作员、教师。1979年初回北京,先后在《农民日报》
社、《中国烹饪》杂志社、《中国商报》社任职。曾创办《中国商界》杂志、《中国商法》杂
志、《中国收藏》杂志。历任记者、部门主任、主编、副总编辑、编委会主任。荣获全国优秀
新闻工作者称号。其新闻作品曾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十年改革新闻一等奖”等
多项全国大奖。


   房艮孙

  房艮孙,1947年在杭州市出生,1970年 5月下乡到五十八团十一连。1973年任连队小学教
师。1974年3月任五十八团团直一校中学教师。1978年8月,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
学系。1988年1月获博士学位,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讲师。1990年5月任副教授。1993年 5月
任教授。1996年5月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称号。2004
年获北京民族教学第六届烛光杯奖。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70余篇。1993年10月获政
府特殊津贴。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陆 璇

  陆璇,1948年 9月出生在北京市。1966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8年支边到黑龙江省八五三
农场二分场,1969年 1月调抚远县向阳团。1970年任五十八团七连军械员、班长、代理排长、
科研班班长。1973年任五十八团一校教师。1977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获
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
系应用数学与概率统计所副所长,现场统计学会理事,《数理统计与管理杂志》编委。发表学
术论文30多篇,指导研究生20余名。成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


   施一声

  施一声,1935年12月25日出生,江苏省海门县人。1951年7月至1952年8月在扬州陆军第十
五步兵学校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干部学校的学习。1952年9月至1953年9月在徐州空军第五预科
总队学习。1953年9月至1954年9月在沈阳空军第八航空学校电器系学习。1954年 9月留校任教。
1955年授予上尉军衔。1958年4月至1959年4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八五三农场五分场基建队
任通讯员。195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7月至1974年6月在五十八团七连任副连长。1974
年7月至1982年4月在红旗岭农场七连任连长。先后荣获八五三农场劳动模范一次,红旗岭农场
劳动模范两次。1982年5月至1984年6月在红兴隆管局通讯站任书记。1984年7月至1994年8月在
红兴隆管局通讯处任副处长。1995年退休。


   施 卉

  施卉,1962年8月出生,江苏省海门县人。研究生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79年8月在红旗
岭农场中学任教师,1980年9月在哈尔滨师范学院学习,1982年9月结束学习,回场在中学任教
师、团总支书记。1983年10月调红兴隆农垦区人民检察院,任书记员、助检员、检察员、科长、
副检察长、监察委员会委员。在1987年被省院评为先进工作者。2000年被省院评为人民满意检
察干部。2001年被省检察官协会评为优秀社团工作者。2001年 6月调建三江农垦区检察院任检
察长,三级高级检察官。

  2005年被省法学会评为第二届黑龙江省杰出法律工作者,被省检察院评为“规范执法行为、
促进执法公正”集中整改活动先进个人,被总局党委评为人民满意政法领导干部。

  2005年 9月应邀参加在北京、上海召开的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11月应邀参加在广州
召开的高科技犯罪及其控制国际研讨会。2006年被省法学会评为第三届杰出法学工作者,并担
任民商法协会副会长。


   房红军

  房红军,1971年12月出生,山东省临沂市人,小学文化。1990年在红旗岭农场十队参加工
作,为合同制工人。

  1990年8月3日中午,十队六名女中小学生在离连队一里外的水库划船游玩。当小船划到水
库中央时,船底渗水,几个孩子慌乱中将船打翻, 6个孩子一起被扣在5 米多深的水中。“其
中一个抓住船板高喊,“救命哪……”正在水库上游游泳上岸准备回家的房红军听到喊声,立
即跑过来跳进水中拼命向小船翻沉的地方游去,他先救出三人,发现自己的妹妹也在水中,他
还是依然向处在最危险的落水者游去。18岁的房红军身高不到一米六,体重不到50公斤。没有
救人经验,凭着坚韧的毅力,憋足一股劲,愣是在水中将 5个孩子拉到岸边,他刚要豁出命再
下水时,父亲房学忠得到高欣亭的报信,迅速赶来,救出了第六个学生杜海燕。8月 27日,红
兴隆管局党委宣传部、红兴隆垦区工会委员会、共青团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委员会作出“关
于开展向‘舍己救人的北大荒好青年’房红军学习的决定”。管局党委宣传部、工会、团委授
予房红军“舍己救人的北大荒好青年”光荣称号,并号召全局人民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