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名考
附录
一、地名考
东风岭
东风岭,位于场部西南8公里处的漫岗上,1958年3月复转官兵进入原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无
名地区兴建农场,临时落脚点设在岭北的杨树林,因1958年正值我国“大跃进”高潮,国际上
出现两大阵营的斗争,有东风压倒西风之说,故起名东风岭。1962年,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改称
东风岭农场,隶属八五三总场领导,1963年,恢复原称。黑龙江组建兵团,1969年 3月,八五
三农场五分场改制为二十一团五营,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编为一营。1973年 4月11日一营撤
销,东风岭是八五三农场五分场场部、兵团二十一团五营营部、五十八团一营营部所在地。东
风岭作为地名一直保留至今。常住户396户,人口1 332人,有物资供应、运输、公路管理、农
业生产等单位。
养鸡场
现在的养鸡场,那里并不养鸡,此地名从何而来?曾有这样一段历史:1960年,铁道兵农
垦总局号召发展养鸡事业,要求各总场、分场都要建立养鸡场。当时,八五三农场总场曾建有
孵化大楼,五分场也曾派张波,赴总局学习养鸡业务,之后,五分场在越岭河北岸的无名山边,
盖起 200多平方米木笼式的养鸡场房,1961年,兴办起小型养鸡场。在队长郭进宝、政指张波
的领导下,工人李明茹、叶万英、倪志萍等人开始了炕孵小鸡小鸭。1963年 3月,养鸡场同分
场的副畜队合并,由于设备、科学管理等条件不具备盲目上马,幼雏成活率低,赔钱一万多元,
养鸡发展困难而下马,当时的简易场房早已撤除。“养鸡场”就这样成了当地地名,延用下来,
载入农场的地图和史册。
红旗岭史话
白彦胜
地处完达山北麓,挠力河畔的红旗岭,在黑龙江地图坐标上,她的颜色是绿的。在我的心
目中,她是绚丽多彩的。
绿,是生命的象征。绿,给人们生活的追求带来了美好憧憬,使人的生命得到新的延伸。
岭上古木参天,遍地野花;岭下大牙克河,七里沁河两水汇合流入挠力河。春夏季节,溪流涓
涓,波光粼粼,杨柳飞絮,丁香芬芳,如入仙境,令人神往。
红旗岭原叫黑瞎子沟,也有人叫野猪圈。三义屯一个叫王大巴拉的人说:“年轻时我在二
道河子那片打围,黑瞎子沟里野猪成群结队地串山场,举枪可得,一棵老柞树上趴着五只七、
八百斤重的马型大黑熊摘橡子吃,我脸上的巴拉,就是在那儿让黑瞎子抓的,险些丧了命。”
日本关东军侵占东北时,抗日联军李延禄部的第八军和饶河支队常在这一带活动,1943年
秋,八军政委张文阶率抗日小分队端了十八垧地小清河和五林洞的日伪据点。日本投降后,流
窜在这一带的土匪很多,李大脑袋、姜大巴掌、孟广理的骑兵营、草上飞尤达子立号为王,各
霸一方。1946年春、王景坤部二营营长尹先明奉命追歼土匪,黑瞎子沟第一次插上了鲜艳的红
旗。我军收复炮手营子、老永乐以后,为了保护散居在二道河子附近稻香屯、永乐、三人班上
的居民,他们动员这些村民搬迁到饶河镇近处的三义屯,当地老百姓上山时,见到岭上红旗飘
扬。从此,有人叫黑瞎子沟为红旗岭。
1958年春,十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三队在岭下的二道河子开荒建点。
冬天人们在岭上开山打石,搞基建备料,发现这一带山区是火山爆发过的地方。地质为火成岩,
打出来的石头是红的,又有人叫红石岭或红石砬子。
1969年11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战备出发,报经沈阳军区批准,将原六师的向阳团改
成五十八团,由抚远县的寒葱沟搬迁到饶河县红旗岭,接收了原二十一团五营的全部人员、土
地和财产,五十八团归三师建制。1970年 1月,三师牛副师长带领五十八团的领导张玉卿、白
彦胜、赵继亭到岭上勘察定点。在沈阳军区标制的军用地图上,五十八团的队标红旗是定在红
旗岭坐标上的。勘查完地形,我们向牛副师长提出:“一个团部的司政后机关和附属单位都挤
在这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山岭上,建不开,要求把团部建在山下宝饶公路西侧的七里沁河畔上”。
牛副师长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小红旗标在哪就建在哪,兵团、三师都无权改变。”
1970年 4月,团部搬到岭上,兵团和饶河县为沟通联系,催报地名,由团长李希峰、政委
王真主持,领导班子全体参加会议,讨论上报地名问题,主持政治处工作的白彦胜介绍了这个
地区的演变,当时提出三个名字,即:黑瞎子沟、红石岭、红旗岭。红旗岭政治色彩较浓,又
有纪念意义,符合当时的气候,会议一致通过五十八团所在地定名为红旗岭。1974年被登上黑
龙江省的版图上。
1986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