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五一”劳动节——忆五分场副场长张克法
难忘的“五一”劳动节——忆五分场副场长张克法
难忘的“五一”劳动节
——忆五分场副场长张克法
陆兴汉
1958年,我们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劳动节,我总是忘不了。
北大荒的“五一”,正是春回大地,气候宜人的好时候。我们场里的七里沁河边更是一派
水乡风光,大雁在高空飞翔,野鸭在草甸水面自由觅食,一种叫不上名的水鸟,叫着急促而刺
耳的吱吱声,不时从空中俯冲下来,活像战机在扫射。冰凌花在冰水中傲然开放,奔波的河水
中,游鱼在不停地跳跃。脚踏黝黑的沃土,眼观茂密的林海,使我们这些刚从部队转业过来的
垦荒战士,不断发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天,我们并不知道是“五一”。那时候除了天下大雨,天天总是工作,没有节假日,所
以谁也不关心是什么日子了。早上我们和往常一样起来吃饭上班,到修路工地就紧张地抡大镐、
甩铁锹。早春天气虽有寒意,而大家干劲冲天,不一会儿都脱去毛衣扔掉帽子,甩开膀子大干
起来,即使成群的蚊子、小咬在胸前身后捣乱,有时叮在身上就是一个小包,又痛又痒,但大
家却不以为然。上午每人挖路沟七八米,能干的丁云谦同志挖了十米。中午收工回驻地途中,
董万本无意中在草丛里拾得一窝七个野鸭蛋,他立即喜出望外地宣布他的收获。于是,大家就
散开队形搜索前进,又搜得三窝,一共30多个蛋,真可谓“战果辉煌”。在这之前,谁也没想
到在这荒无人烟的北国边陲,我们能吃上鲜蛋!刘中元手持野鸭蛋风趣地说:“天赐我也!”
林学顺同志却说:“这是大自然发给我们的慰问品!”
我们愉快地回到住地,先到河边洗手准备吃午饭。这时,见从三队方向来了一个人,向我
们下游五十米处的临时木桥走去。过了几分钟,我们洗完手,抬头一看,那个人无影无踪了。
“人往哪里去了!”老高自言自语地说。“莫不是掉进水里去了!”小郭接着说。小郭的怀疑,
引起大家的注意。“快去看看!”组长老迟急促地命令大家。我们飞快地奔向木桥,见河水上
涨把木桥一头浮起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快!救人!”我们不约而同地奔向下游搜寻,终
于在离木桥大约 100米处,发现一黑物漂进回水处转圈。老高顾不得脱衣服,抢先跳进刺骨的
河水里,一手抓住黑物,一看是大衣角。紧接着小郭也跳下水,两人一起用劲,把落水者救上
岸来,仔细一看,才认出是分场的张克法副场长。张副场长一有空就深入基层,了解下情,指
导工作。他经常一人手拄拐棍,身披黄大衣,下队踏察荒原,人称飞毛腿、婆婆嘴,虽然时间
不长,大家都很熟悉他。今天,他从三队检查工作回分场部不幸落水。我们把他救起以后,手
扣着手做担架,把他抬回了住地。幸好我们当中的张凤阁在部队当过护士长,由他立即进行抢
救。张副场长脸色苍白不省人事,经多方抢救,才脱离危险,但仍在昏迷中。我们给他脱去身
上的湿衣服,盖上两床被子,让他好好休息。
张副场长得救了,我们都很高兴,忘记了饥饿和疲劳,老杨忽然说:“吃饭吧!你们不饿
吗?”经老杨这一提醒,大家才觉得肚子饿得发慌,于是我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今天大家觉
得饭菜特别香,小林说:“当然啰,人逢喜事精神爽,今天我们都是罗盛教。”有人说:“不
对,罗盛教是水中救朝鲜儿童,我们却是水中救中国老头。”这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笑声惊
醒了张克法同志,他慢慢地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问:“我怎么在这里?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我们是一队十六组,在这里修路。首长你落水了,是我们大家把你救起的,你要好好的休息。”
张副场长说:“不!不!我不能在这里久留,还有好多事情要办。”说着想起来走,但他身体
毕竟太虚弱,无法撑起自己沉重的身体。这时他看到刘中元还在吃饭,便想起今天是“五一”
国际劳动节,关切地问大家:“你们吃的是什么饭?”小张回答说:“东北红米加红豆,上海
干白菜加咸盐,可别有风味。”张副场长说:“你们辛苦了,在这过“五一”节不像在部队有
条件,三队还有些白面,我写个条子你们去拿一袋来过节。”听说有白面,大家都很高兴,争
着报名去取白面。组长说:“由小郭和小董两个年轻力壮的去三队吧”。
三队到河边不过八里路,扛面的人整整花了三小时才回来,当时没路趟草甸子实在难走。
炊事员和取面的两人立即动手和面做饼。全组五点钟下班吃饼,边做边吃, 19人把一袋面(50
斤)做的饼全吃光了。 老杨又做了一锅蛋汤,加上从河边柞树上采来的一水桶木耳,惟一的调
料是盐,连油星也没有,可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因为来北大荒已有一个多月,没有见过荤腥,
今天有野鸭蛋和木耳做汤,总算沾点腥味了。霎时间大家又把山珍汤给“报销”了。这时老杨
把给张副场长留的饼和山珍汤端过来,劝他吃了下去,张副场长的精神逐渐恢复。他说:这是
大自然送来的美餐,北大荒是祖国的一块宝地,你们看,这儿有山有水,经过几年、几十年的
建设,会变成鱼米之乡的。这里有个天然动物园,什么动物都有,最出名的是东北虎。河里的
鱼多得把水都搅浑了,只见鱼背一个挨一个,别人说:“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
一点不假。你们看这里的水利资源多丰富,七里沁河上游可以修大型水库,搞水力发电。山上
的各种树木都有,搞各种建设都少不了。还有三十多万亩荒地可开垦。真是要啥有啥,能说不
是宝吗?
刘中元说:“好是好,就是东北的圆六米(高粱米)方大米(玉米)我们吃不惯,这里就产这
玩意,哪能和江南鱼米之乡相比。”张副场长说:“现在吃高粱米、大楂子是从宝清农村买来
的,将来我们开出地来种小麦吃白面,种水稻吃大米,不仅满足自己吃,还要成百上千吨地上
缴国家呢!我们是机械化生产,定能为国家作出大贡献。”刘中元说:“场长说的好是好,就
是不知哪一年,那一代才能实现?”张副场长说:“就是我们这一代定能实现,不过同志们要
知道创业难,要吃苦。好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吃惯了苦。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我们这一代人多
吃点苦。让子孙后代少吃点苦,后人是不会忘记我们这一代人的。我们是开发北大荒的先驱,
我们干的是前所未有的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千秋伟业,是无上光荣的。”
经张副场长这一开导,我们看得更远了,仿佛看到了良田万顷,新兴的花园,宽阔的马路,
繁华的新兴城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开发北大荒的信心,更自觉自
愿的劳动,建设祖国这块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
晚饭后,七点来钟,张副场长一定要走,再也留不住了。他说:“目前已进入红五月,总
场布置要大会战,我们开荒基建任务重得很呀!白手起家,百业待兴,万事开头难嘛!同志们
快加油修好这条路,三队眼巴巴地盼着它通车。他们的种子、口粮、材料……都要通过这条路
运进来。”张副场长边走边说,背影逐渐消失在夜幕里,同志们还站在高处看着张副场长远去
的背影。我忽然想到,“不行!这里去分场经过树林,有狼!一个人走太危险,我去送他过山!”
“不行!你一个人去,回来还是太危险,我俩去。”于是张炳文我们二人高一脚低一脚的跑步
前进, 好不容易在山边追上了张副场长,把他送回了分场部。 我们就是这样度过了1958年的
“五一”国际劳动节。
作者系1958年转业官兵,杨忠整理
1986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