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这里办学
他们在这里办学
他们在这里办学
林 铁
1961年,总场成立文教科,第一件事就是对全场小学做一次摸底、调查。
先看了三分场场部的完小。那时,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农场也进入了“困难时期”,
人们吃不饱,冬天缺柴烧,学校里冷冷清清,只有下课后小学生们的喧闹,才偶尔打破一下那
难言的压抑和沉闷。
看完了三分场,县文教局的王林来了。他提议一道到五分场去。“艰苦奋斗八五三”,五
分场又是八五三的新建场,当时的条件最差,在垦区都小有名气,“看看困难时期,那儿的老
师是怎样教学的。”
没有便车,我们步行九十多里,摸黑找到五分场场部。李校长把我们领到场部大伙房。刚
进门,香味伴着蒸气扑鼻而来。“草籽小鱼末窝窝头,外加豆饼稀饭!”“不定量,随便吃……!”
对于在总场部吃惯了每月15斤粮掺榛树叶和玉米核的机关干部,这无疑是一顿美餐。
“没想到,五分场的伙食还不坏呢!”
第二天一早,跟李校长去学校,没想到,五分场虽穷,却优先给学校建了两栋大房子,连
课桌椅也是新做的,教室里通天大火墙,室内炉火熊熊,小学生个个背手而坐,精神抖擞;讲
课的女教师姓刘,年轻,却颇老练,还引导着孩子们的积极思考,大声朗读。我们坐在后排,
津津有味地听着。没想到,过了不到半节课,就渐渐觉得冷起来,看看炉子,火烧得正旺;摸
摸火墙,却并不烫手。再仔细看看正在写作业的孩子们的小手,啊!一双双都已冻得通红!女
教师穿得很单薄。她还是那样耐心,和蔼,热情洋溢,没有带皮帽,也没有围围巾,这些她一
进门就都摘下了,但从偶尔搓搓手的动作,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不怕冷,只是想用自己的行动
感染孩子们,使他们都不怕冷,把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去。我忽然觉得,眼前这位娇弱的姑娘,
变得更加可敬、可爱了! 我想起了电影“乡村女教师”。 难道不可以说她也是五分场的一位
“娜塔莎”吗?
课后座谈中,我们一致赞扬五分场领导对学校的关心,和刘老师的讲课艺术,同时,又对
教室里的温度为什么那样低,感到迷惑不解。
“主要是火墙拢不住火。值日生每天早晨提前两三个小时来点炉子,火烧得很旺,柴火也
烧掉不少,就是烧不热。火墙跟烟囱似的,把热气都抽跑了。”李校长说着,有点无可奈何,
“至于刘春华老师;她家在大城市,师范刚毕业就跟爱人到北大荒来了,人很热情,也很聪明,
教学挺认真,但一些职工家长对她反映却不太好,说她‘娇’……譬如,她那穿戴,一看就是
从城市来的……还有,外面来个参观什么的,就特别起劲,那次开联欢会时,她还跟爱人一起
上台演什么‘二重唱’……爱出‘风头’,叫人看不惯……”
应该说,这些砌火墙的学问,这些“群众反映”,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没“想到”!
不知刘春华老师现在在哪儿?这些年来,使她听从了那些“群众反映”,改变了自己的生
活方式?还是那些原先有意见的群众,对她在“困难时期”的工作,重新作出了评价?
我们还抽查了学生作业、教师备课本,看了阅览室、文艺室、勤工俭学成果展览……结论
是:这里,学生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做得比较好;“困难时期”,一手抓生活,一手抓教学,
也取得了成果。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选人才,正是体现了党的政策。却使人真正体会到了党
对教育事业的坚强领导。我们的心里,比刚离开总场部时,明白多了。
即便是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困难时期”了,可那时办学的一些经验教训,从基本点上看,
不也还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吗?
写于1985年1月
编者注:场史办在收集中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