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铸就辉煌——红旗岭农场30年发展纪实
三、专文
艰辛铸就辉煌——红旗岭农场30年发展纪实
艰辛铸就辉煌
——红旗岭农场30年发展纪实
焦新秋 刘立明
红旗岭农场是神奇的黑土地上崛起的一个新型的国有大型一类企业。美丽的大自然似乎十
分钟情于这片黑土地,赐与了她独具魅力的资源优势,三河两岭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物华天
宝、人杰地灵。伴随共和国所走过的50年不朽历程,红旗岭这颗犹如镶嵌在祖国东北部边陲的
明珠,也走过了她30年的光辉历程。
一、 30年的辉煌包含着40年的创业历程
红旗岭农场建场虽然只有30年的历史,但开发建点却要追溯到41年前。
1957年7月,被誉为 “农垦之父”、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亲自带人跋山涉水,从50
多公里外的八五三农场场部来到七里沁河畔。当他看到这肥沃的土地和富有的鱼群时,非常高
兴,当即决定在这里建立八五三农场五分场(红旗岭农场的前身)。1958年1月 15日老铁道兵军
官、时任八五三农场一分场副场长的张克法率领胡文斗、吴海洋、陈大鹏、杨发世、初荣和等
12人组成的先遣队乘马爬犁来到七里沁河畔北岸,建立了五分场三队,也就是如今的十队。这
是红旗岭农场建场史上的第一个居民点。
1958年初春,十万转业大军开赴北大荒,来自哈军工、济南后勤、武汉空司、张家口通讯
学院、南海舰队、沈阳八航校、北京空军、洛阳坦克预校、江西空军第四速成学校、上海第一、
第二公安学校等 12个单位的670名转业军官先后进场,同原有的55名老铁道兵一起正式创建了
八五三农场五分场。
英勇的转复官兵们在这杂草丛生的七里沁河两岸,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点火烧荒开垦土地,
揭开了这里亘古荒原的面纱。那时候,每开一犁都十分困难,只好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烧一
片开一片,开一片再联一片。许多新翻地耙不碎,就用镰刀或木棍在犁铧上捅上眼人工点播。
就是用这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法,实现了当年开荒2万亩,播种了2万亩,获得了22万公斤的收
成。
1958年10月,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成立了以焦自善为队长、王珉为指导员的打鱼队,开始在
挠力河的落马湖到驼腰子和七里沁河的全部水面上捕鱼。捕鱼工与开荒建点的同志一样,边生
产边建点。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当年捕鱼25万公斤,开创了红旗岭农场的渔业。
开发建设红旗岭初期十分艰难,人们初到这旷无人烟、野兽出没的荒原时,遍地沼泽草甸。
四五月间,冰雪融化后运输十分困难,口粮、种子及生产生活资料全靠人力徒步到30公里以外
往回背,沿途穿越荆棘丛生的树林和齐腰深的水塘,倘若有一步踏错,就有陷进沼泽“大酱缸”
的危险。1958年 6月份在挠力河用油桶运油时。二队副指导员、抗美援朝功臣王富文因在河里
插拦截标志时,不幸光荣牺牲。他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红旗岭。
1959年,来自山东莱阳、乳山的93名支边青年融入了这片黑土地,他们用青春之火燃烧了
这片荒原。
1964年10月,来自首都北京的23名支边青年加入开发红旗岭的行列。
1966年3月 18日,沈阳军区为了巩固边防,加强边疆建设,转业万名官兵到垦区,五分场
到了106人,新建了一个武装连,也就是如今的红旗岭农场六队。
1969年 3月,根据毛主席批示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红旗岭农场的前身八五三农场五
分场改为二十一团五营。在这一年里,大批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杭州、台州、宁
波、佳木斯、双鸭山等地的知识青年加入到了红旗岭农场的行列,他们和转业官兵一起构筑了
红旗岭的英雄群体。
1958年初开始创业到1969年短短的11年里,八五三农场五分场建立了 6个农业生产队,开
垦了71 500多亩耕地,兴修了3条排干,6条支沟,完成土石方 6.2万立方米,分场还拥有了粗
粮、白酒、酱油等生产单位,并建立了学校、卫生所、商店、储蓄所、邮电支局、派出所,红
旗岭的雏形已建成。
二、中苏兵戎相见,向阳团转移
1969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多事动荡的时期,“文化大革命”已进行了三年,内乱正在
形成;3月2日,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两国在乌苏里江上兵戎相见,中苏关系到了最紧张的时
刻。就在这动荡之年的冬天,祖国北部边陲与战火咫尺相邻的饶河县境内又诞生了新的建制单
位。11月 4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决定:向阳团从抚远前线迁至三师二十一团五营组成五十
八团。12月15日,由二十团、二十一团、三十团、三十二团抽调组建的 2 100人的向阳团挥师
南下与21团 5营会师。完达山下七里沁河畔的这块神奇的土地沸腾起来了,又一次向荒原开发
的冲锋号吹响了。
位于完达山西北麓的红旗岭,总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主要可利用的耕地在挠力河、七里
沁河、越岭河沿岸,地势平缓低洼,平均海拔高度在68至52.2米之间,年降水量 584.5毫米。
充足的水源对于当时的五十八团并不是一件好事。外水内涝严重威胁着这个新诞生的单位。70
年代初,五十八团刚成立时期,连续三年涝灾, 致使部分地势低洼的生产队减少耕地达35%,
许多住区也被淹没。为了保卫家园,发展生产,被誉为红旗岭农场治水之父的五十八团第二任
团长郝忠彦带领万余名兵团战士开始了与水魔征战的历史。
1973年到1976年,五十八团先后组织了15次大型水利会战,施工地点大多处于沿河荒野,
海拔高度低,大部分处于淹没线以下,常年积水,其中还有数公里长的无法取土的漂袋甸和草
甸塘。施工时天气恶劣,条件艰苦,机械力量差,主要靠人工。最大一次会战出动职工近4 000
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的干部职工发扬北大荒精神,不怕风雨天冷,不怕水深泥黏。
在荒草甸上安营扎寨,风餐露宿,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共建筑了堤防 152公里,
开掘流沟 70公里,完成土方量3 000多立方,致使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河水倒灌情况得到解除。
形成了堤外汪洋一片,堤内麦浪翻滚,堤外张网捕鱼,堤内喜庆丰收的一条令人叹为观止的风
景线。
三、治水为红旗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兵团时期的7年中增加耕地两倍多,1976年底红旗岭已有耕地 19.4万亩,恢复农场体制后
的1977年至1978年间又增加到了26万亩。
80年代,红旗岭农场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粮食单产、总产逐年提高,职工收入不断增加,
成了垦区小有名气的富裕场。仅1980年到1984年的五年间,农场就兴建了修配厂主厂房、二层
楼的浴池和建筑面积3 685平方米能容纳1 490名观众的俱乐部。同时设有文化活动室、会议室、
图书室、阅览室、档案室、工会等单位的办公室。还建了中学教学楼,主楼三层,局部四层,
建筑面积3 200 平方米,设有25个教室,还有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室、阅览室、教
研室、会议室。中学还建了教师、学生宿舍以及锅炉房等房舍;农场还建了医院大楼,楼高三
层,建筑面积2 772 平方米,设有100张床位。红旗岭城镇建设基本形成。
80年代对于红旗岭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代,农村改革的大潮给红旗岭带来了冲击。
在经历了两次反复后,红旗岭农场全面实行了农场统一经营和家庭农场分散经营双层经营体制,
整个80年代是红旗岭农场生产和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四、旱改水、大面积发展水稻,红旗岭找到力的支撑点,走向新的腾飞
进入90年代,正当红旗岭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怀信心在这希望的田野上大展宏图
的时候,频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接踵而来,红旗岭农场的经济发展陷入最低谷。
北大荒精神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而红旗岭精神又增加了一个乐
观向上。1991年严重的涝灾没有压垮红旗岭人民,党委提出令人振奋的口号“一年遭灾一年恢
复”。为了凝聚人心、焕发斗志,农场组织了文艺演出队,把红旗岭人战天斗地的精神搬上舞
台,先后在场内外演出,受到了广泛欢迎。然而,也就是从这年起,红旗岭人第一次尝到了不
发工资的苦楚。
前一年的灾害带来的创伤还没愈合,1992年又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降临到红旗岭人的头上。
农场再次提出更高目标“两年遭灾、一年恢复”。可是,天公仿佛跟红旗岭人过不去,一口气
6年不睁眼,让灾害连续不断地压在红旗岭人身上, 要么不让种、要么不让长,再要么就是不
让收,致使红旗岭农场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拖欠职工工资累计20多个月。
艰难的现实不得不令红旗岭人为之动容,连续遭灾后,靠种地为生的职工不敢种地了。面
对着自然和市场两大风险,面对日益增大的社会负担,农场党委认真分析形势,发现红旗岭陷
入了被动救灾的泥潭。红旗岭必须要在主动抗灾、标本兼治上做文章。在工程治涝与生物治涝
相结合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符合农场实际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1995年,红旗岭农场喊出了 3年内完成12万亩旱改水的口号,一时间在垦区放了“卫星”。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到1996年底两年却只开发了 1.3万亩水田。1997年,作为北大荒第二代
人的苑晓平接任场长,他和他的班子们果断决定:打开场门,筑巢引凤,靠优惠政策,靠资源
优势招收水稻示范户。开放带动开发,开发促进开放。
走出去引进来,外引内联,发挥自我优势,博采众家之长。1997年外引水稻户 300户,水
稻种植面积近3万亩。
1998年1月21日,红旗岭农场新任党委书记赵秋柱代表党委作了题为 《三年为期,塑造红
旗岭形象,为全场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的报告。报告中指出红旗岭农场要塑造三个形象,
即经济振兴形象、干部形象和文明形象。
五、腾飞的红旗岭
1998年是红旗岭腾飞之年,农场实现了水稻种植 8万亩。农场迎来了久违了的丰收。粮食
总产达1.3亿斤。实现农业产值1.3亿元,利润775万元。职工们在6年之后第一次全额领到了工
资。也就是在这一年里,农场投资600万元建成了粮食处理中心,每年可减亏增收 60万元;也
就是在这一年里,安置了 287户泰来农场的灾民;也就是在这一年里,分局秋收整地现场会在
红旗岭农场召开,局长郭维和给予红旗岭农场高度评价。
1999年,这是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共和国50年华诞,红旗岭农场建场30周年。从7月1
日起开始的迎国庆、庆场庆全场篮球赛拉开了红旗岭庆祝建场30周年活动的序幕。一部长达125
分钟,反映红旗岭形成、发展的四集电视专题片也在国庆节前夕上映。9月 30日,新落成的文
化广场上彩旗飘扬、鼓乐齐鸣。五百多人的秧歌队和前来参加场庆的边防某团的军乐队在广场
上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型文艺演出在组歌《美丽的红旗岭》演唱中开始,舞台节目全部由红旗岭人自编、自导、
自演,这台节目讴歌和反映了红旗岭人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精神。
五十八团首任团长李希峰和担任过团场领导的隋凤舞、李润、吴树绵、胡怀亮等10多位老
干部们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的部分知青代表们,不远千里赶来参加庆祝红旗岭农
场建场30周年。老领导、老知青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们盛赞建场30年所取得的成就,尤
其是近年来农场的发展变化。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然而,就在这短短的30年里,红旗岭人用自己勤劳的双
手和智慧的头脑为那一万个日日夜夜填写着神奇的真实的内容。
2000年3月4日
《双鸭山日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