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和谐发展——红旗岭人尽享文化阳光
企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和谐发展——红旗岭人尽享文化阳光
企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和谐发展
——红旗岭人尽享文化阳光
于 君
本报讯(于君)11月 16日上午9时,随着鲜红绸带的缓缓落下,新建成的老干部活动中心正
式对外开放。至此,包括退休工人活动室、职工文化中心在内,红旗岭农场室内文化活动场馆
总面积已经超过4 000平方米。
走进宽敞明亮的老干部活动中心,从事了大半辈子文化工作的农场老文化人张天啟甭提多
高兴了:“这下可好了,夏天在广场,冬天在中心,一年四季我们都有开展活动的场所。”
为使百姓尽享文化的阳光,自2005年以来,红旗岭农场党委以繁荣本土文化为中心,积极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精心打造农场企业文化和群众文化和谐共生、共存的文化体系,将
文化和谐上升到和谐文化的领域,每年开展大型文化活动达 10次以上,参加的人数达到9 000
多人次,约占全场总人口的 80%。今年9月,农场举办了首届秋季职工运动会,32个单位、758
名运动员、7 300余名职工群众参与的农场级田径运动会在垦区尚属首次。
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是百姓享受文化阳光的必要条件。3年来,红旗岭农场累计投资600余
万元,先后在场部新建了7 000平方米文化广场、4 500平方米健身广场及儿童游乐场、中小学
运动场、运动看台;完善了包括社区、基层单位在内的10个文化广场近 7 000平方米活动场地,
添置健身器材110台件;同时建设了11个多功能活动室,新购图书 13 000套、册。仲夏之夜,
晚风习习,茶余饭后的人们陆续涌向华灯璀璨的文化广场,在绿树花香中,伴着悠扬的乐曲,
或纵情放歌,或翩翩起舞……到了冬季,基层单位的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人头攒动,人
们都把这里当成了头脑的充电室。今年,农场又为第一、第二管理区投入近10万元资金,新购
置了现代办公桌椅、电教设备及实用技术书籍等,使得管理区多功能室成了最聚人气的活动场
所。
民间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民间文化的传播,农场在设施场馆的提供
方面出台政策:凡具有一定专长,能够独立从事办班培训或从事文化经营活动且遵章守法的集
体或个人,农场可长期无偿提供固定活动场地,总面积达 1 200平方米。近两年,已先后有13
人在农场职工文体活动中心长期开展各类特长培训,同时,平均每月免费开办 3次健康、健身
知识、科普宣传等各类讲座,总计有3 500人次参加。
“现在,中心面向社会培养多方面人才,常年开办的特长班、培训班就有近20个,仅授课
教师就有14名。”说这番话时,北雁艺术中心负责人张洪雁的脸上溢满了喜悦。 “4年的时间
里,从培训中心走出去的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特长生已多达几百人,他们如今都成了农
场的文艺骨干。”
为鼓励民间文化的传播,农场变主导为引导,通过各行业民间“文化人”引领和协会组织
带动,发展球类、棋类等各类协会23个。各协会均建有完善的协会章程、组织程序和活动计划,
每年由各协会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活动都达 150场次以上,真正实现了“人人都在组织中、组织
总在活动中、活动都在计划中”的群众文化建设宗旨。
近几年,为了培养更多文艺人才,农场投入资金60余万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共培养各类文艺骨干83人,先后从分局及周边区县捧回的各类证书奖状已多达五六十份。
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推动经济的腾飞。明圣电脑公司等多家企业,每年以冠名赞助的方式
向消费者展示了企业良好的形象。2006年,在红兴隆分局社保杯文艺会演中,红旗岭农场星湖
米业将企业形象及产品搬上了舞台,用“文化”牌拓宽了市场路。“参加那次活动后,很多人
上网查找我们的资料,跟我们电话联系。”公司经理胡秀林高兴地说:“现在我们的五星湖大
米已经销到了西安、石家庄、包头等地。”
2000年,红旗岭农场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2亿元,人均纯收入3 800元;今年,红旗岭农场
预计可实现社会总产值5.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3.3亿元,实现人均收入1.2万元。
“如今,农场的文化建设基本满足了现阶段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农场党委书记张晶
华告诉笔者:“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弘扬北大
荒精神,重点在塑造独具魅力的红旗岭人格和具有鲜明特色的红旗岭农场文化上做工作。真正
把‘软文化’转变成硬实力,变成凝聚力,变成创造力,全面提升人们的文明程度,让老百姓
过上有品位的生活。”
2007年12月28日《农垦日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