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几度春秋,经过多少人的努力,数易其稿, 记述红旗岭农场辉煌业绩的 《红旗岭农场
志(1958~2005)》以翔实的资料和科学严密的架构展示着它的特色。
一
1981年 2月,国家召开了编史修志工作会议。紧接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管理局
就安排部署了编史修志工作。红旗岭农场为贯彻落实上级编史修志精神,于1983年 4月26日,
设立了农场史志办公室,廖君立任农场史志办公室副主任。转业军官、从中学校长位置上退下
来的离休干部李继陆和转业军官的后代杨忠任编辑。6月 24日,农场党委决定,成立史志编审
委员会。农场党委书记胡怀亮担任主任委员,党委副书记宋广民,农场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白
彦胜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有刘殿彬等18名科级领导人。
1984年前的资料在编写过程中,农业、农机、林业、畜牧、水利、基建、物资、计财科、
武装部、公安分局、法庭、团委、农行等科室和单位提供了较丰富专业志资料。
经过7年的努力,1990年5月20日,25万字的资料基本成型报审。1991年3月7日定稿。由于
连年遭灾,农场资金紧张等原因一直未出版。廖君立一直作着梳理文稿、积累资料的工作。1985
年退二线继续工作,1991年3月1日退休。
1994~1996年王金庚任史志办主任,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文字资料。1996年有过两人兼职
做史志工作。1998年下半年总局布置续志工作,要求从1986年写到2000年。2000年11月~2004
年3月李志鸿任史志办主任,开始着手编写篇目,查阅文档,采访有关人士,收集资料。
2004年,农场成立了以党委书记葛怀安为主任委员的史志编纂委员会,从此红旗岭农场史
志工作走上了快车道。 9月农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焦新秋兼任史志办主任,11月聘李志鸿继续
编写场志,从此改变了写场志单打独斗的局面。2005年 3月,焦新秋任农场史志办主任,农场
给史志办调配了兼职打字员郭卉。不久,农场给史志办购买了微机,调配关辉为专职微机员。
2006年关辉调离,农场史志办聘范英为微机员。农场给史志办配备了照相机、扫描仪。2007年
为加快史志编纂进度,史志办聘任杨培荣为编辑、张晶晶为资料员。人员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5
人。办公室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3个。编辑人员的待遇也有了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编
辑进度大大加快。3个月后,张晶晶调离,3个办公室调为2个。2007年年底,断限至 2005年的
资料长篇初步形成。2008年开始加工梳理,9月报第一审, 11月开始第二审和第三审,志书即
将出版。
二
在编写史志过程中,编辑人员不辞寒暑,不计名利,刊落升华,潜心修志,查阅农场办公
室档案室、组织部档案室、劳动工资科档案室、卫生科档案室、红兴隆分局档案室、农垦总局
档案馆人事、文书档1 500多卷。走访知情人300多人次。整理资料卡片 1 100多页,收集资料
1 000多万字,电话采访280多话次,网上采访、查阅资料200多次。发出征求意见书、稿350多
份。
在场志编写过程中,省、总局、分局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有力指导,特别是分局史志办
副主任褚建平,通览全书,帮助校对纠正编纂差错,提供了很多资料,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
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场志编写过程中,版画家晁楣为《红旗岭农场志(1958~2005)》题写了书名,还提供了
在八五三农场五分场(现在的红旗岭农场)构思创作的版画《荒原春夜》等作品及照片,在此表
示衷心地感谢!
《红旗岭农场志(1958~2005)》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是群众智慧的结晶,许多人为编写场
志提供了各种帮助和方便。
值此《红旗岭农场志(1958~2005)》出版之际,我们谨向关心、支持和参与编纂工作的部
门、单位及所有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红旗岭农场志(1958~2005)》编纂完成,是正式接受实践和群众考验的开始,诚请读者
不吝赐教!
三
在《红旗岭农场志(1958~2005)》编纂过程中,我们遵循既真实地记载客观存在,又恪守
志书体例;既体现资料性这一志书的本质属性,又体现著述性这一志书的表现属性;既强调实
用性,又强调可读性的原则,尽量妥善解决各种矛盾。
总体构想根据客观依次存在的自然、人和人的社会活动三部分地情内容及人们一般思维逻
辑而设置篇章。内容含自然地理、建置、改革、经济、经营管理、政治、科教文卫、社会、人
物等,这些是构成《红旗岭农场志(1958~2005)》的主体框架,配置其他内容和体裁形式,形
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体现事物普遍联系的属性,增强资料和结构的系统性,采用大编体式。
1958年创建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时期,转业官兵在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大荒原上建新家,开
始了新生活。在建设五十八团、红旗岭农场的新建连队征程中,我们的相当一部分职工又迈出
了征战千古荒原的步伐。住马架子、帐篷、地窨子,吃小河沟里的水,自力更生打井,盖木笼
房子和干打垒草辫子房。我们的职工艰苦奋斗,开荒种地,使这里千古荒原变良田,荒山野岭
变成了米粮川、金银川。
到八五三农场五分场和向阳团的转业官兵,山东、河北、四川支边青年,北京、上海、天
津、浙江省杭州、宁波、台州、本省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等城市知青,国家大中专毕业生
和本地子女及投亲靠友的人们,年轻力壮,上进心强,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死,以苦为荣,
以苦为乐,相容性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了北大荒,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在艰苦创业
中,有一大批职工吃大苦,耐大劳,用自己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国
家、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这里造就出了一批
批建设祖国的优秀人才,在垦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
贡献。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无价之宝——北大荒精神、红旗岭精神,红旗岭农场的一些
生产队的人员素质特别好,民风特别纯朴,都是建场初期年轻的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好学上进
形成的良好风气的传承。
50多年前这里一片荒凉,杂草丛生,场部历史上叫过野猪圈、黑瞎子沟,野兽横行,现如
今,红旗岭人圆了50年的水稻场梦,圆了水泥路通到生产队连全国的梦,圆了楼上楼下电灯电
话的梦,圆了有红塔旅游景点梦,红旗岭人圆了无数的美梦。红旗岭人的大车小车越来越好,
楼房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富,环境越来越美,为国家作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了。
在编撰志书时,编辑们力求做到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特点突出,体例完备,文风端正地
记录下红旗岭人的光彩形象和红旗岭农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红旗岭农场志(1958~2005)》是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统一的百科全书,它忠实地为
认识历史,总结经验,继往开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服务;同时还
可以为农场领导及机关了解情况,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历史借鉴。我们相信这部
志书的出版,必将发挥其“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
编 者
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