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麦育种 垦区的大麦生产,开始于60年代初期。因缺乏小麦早熟品种,便以大麦作为早熟抗
灾作物利用,主要种植加拿大大麦,随着小麦早熟品种辽春一、二号推广,缓和了生产
矛盾,大麦只作为饲料在一些畜牧场、队小面积种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70年代未开始出现对啤酒大麦品种的需求,红兴隆科研所为解决这一需求,通过引种鉴
定以及杂交育种,为垦区大麦生产和啤酒原料做了贡献。
一、课题与技术力量
1980—1983年,红兴隆科研所承担省农场总局大麦品种试验课题,由一名技术员兼
搞,归属小麦组内进行试验。
1984年,由胡祖华一人专搞大麦。
1985年成立大麦新品种选育课题组,1986—1990年承担部级大麦育种课题。有技术
人员三名。1986年中日合资红日种子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大麦育种组承担了“技术室”
一选育优质啤麦品种这一中心任务。到1990年,大麦育种课题组有高级农艺师1 名、助
理农艺师2 名、技术员1 名。
二、品种选育目标与技术路线、技术手段
1980—1984年,大麦品种选育目标是高产抗病、熟期适宜。采用引种鉴定方式,迅
速试验推广。其间,1979年农牧渔业部委托梁甲农等人从加拿大引回大麦材料10份,1980
年由崔港珠在小麦原始材料圃中试种观察,鉴定初选出高产抗病的康奎斯特、博南泽两
个品种。1980年冬,胡祖华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引入60份大麦,1981年以小麦
钢107 为标准,进行引种鉴定。1982年从中国农科院引入157 份材料列入材料圃,这一
年引种试验材料升入鉴定材料的共2l 份,并在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内组织了(总局种子公
司委托科研所主持)9 份材料,“依罗斯(ErOSe )”。“康奎斯特(ConqueSt)”、
“博南泽(Bonanza)”、“蒙克尔(Manker )、”良田(fairfield )“、“毕提捷
斯(Betezes )”、“克拉杰斯(Klages)”、“龙80—331 ”、“CK(当地大麦)”,
从向阳农场引入向大麦为对照进行17点联合区试。所内还进行了S112(原S207)等五份
材料的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材料合并一同进行。
1983年继续区域试验,新加入S112、黑克特(Hactor)共11份材料进行试验。同时
进行康奎斯特、博南泽、依罗斯三个品种的生产试验。
博南泽,2年32点次区域试验,亩产212.7公斤,比对照(当地大麦)增产33.05%,
2 年生产试验七点次,亩产2l0.5公斤,比对照增产39.7%。
康奎斯特,2 年32点次区域试验,由产207.8 公斤,比对照增产28.8%,1 年5 点
生产试验亩产181.6 公斤,比对照增产23.2%.
1983年从中国农科院引入高蛋白质材料28份,加上以前材料共57份进行引种鉴定,
当年5 月加拿大专家组来考察,带来“阿格尔(Arggle)”、“钻石一号(Diamond )”
等四份材料,并进行了康奎斯特、博南泽和依罗斯三个品种的九个处理正交试验。
1984年农场总局大麦区域试验10份,以向阳大麦为对照,博南泽为参考。参加了北
方啤酒大麦区域试验(9 份材料)以博南泽为对照品种进行试验。品种比较试验5 份,
生产试验5 份材料(包括S112、依罗斯等),并进行了康、博、依3 个品种的18个处理
正交试验,以研究康奎斯特和博南泽的栽培技术。
1984年从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引进183 份材料,加上从中国农科院引入的共233 份
材料进行引种试验,大麦鉴定试验25份材料。
1985—1990年,引种鉴定和杂交育种同时进行。在杂交育种上首先抓了品种资源的
搜集鉴定和育种目标的确定。先后搜集鉴定大麦品种资源l 100 份。选种目标逐步明确,
由高产稳产转入按啤酒大麦的国家标准和垦区特点结合,提出选育目为啤酒大麦要求早
熟(7 月20—22日前成熟)、高产、优质(含蛋白质9 —12%,浸出物78%以上)抗病
(抗根腐、条纹、赤霉、黑穗病)和适于机械化栽培;饲(食)用大麦要求高产、优质
(含蛋白质13%以上,高赖氨酸)和抗病。其间,1985年大麦杂交育种,获得89个组合,
当年冬天在所内温室种植15个组合,并进行了辐射育种,用CO60、2.0 万、2.5 万伦处
理了8l原—306 等五个品种(1986年春处理了星胜),当年利种植第一代,并开始南繁
试种,为南繁增代做准备。
1985年种植原始材料298 份(其中包括从赵光农场引入61份材料),进行了三个品
种(“舟麦一号”、“盐75—2l”、“Sll2”)15个处理正交试验,初步研究啤麦栽培
技术。
其它方面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工作照常进行。
到1985年底大麦品种选育工作局面已打开,大麦引种工作已获得明显成果(先后用
了6 —7 年时间)。1985—1990年共配制杂交组合854 个,到1988年已有第一批稳定品
系决选出圃。1989年开始在选种圃F.接种根腐病菌,加强了抗病育种。
其间,由于大麦品种选育课题起步较晚,主持人胡祖华积极与全国各地35个人发育
种单位联系、交流育种经验、引进品种资源,并参加了国家为了加速啤麦基地建设而先
后于1983年(邯郸市)、1984年(长春市),1986年(武汉市)召开了三次啤麦座谈会,
认识到推广的几个加拿大、墨西哥大麦品种,虽高产但多棱粒小,子粒整齐度不高,不
如进口啤麦和江浙地区的二棱优质大麦有竞争性,并通过试验获得一批优质啤麦样品,
在1987年全国第三次啤麦座谈会上提出“三江平原可以生产出优质啤麦”的观点,改变
了一些权威人士认为北方地区大麦蛋白质含量高,不能生产优质啤麦的结论。
1987年,根据合同,由日方提供F1—F10 材料和一些品种资源,分设了红日公司大
麦选种圃,经选育四年,1990年决选四批品份共28份,参加区域试验其中合86—5 品质
较好,(浸出物80%以上蛋白质含量1l%左右)但产量比对照低7%。
1986年以后,加强了对国外引种材料的研究分析,初步归纳出:北美的材料在垦区
适于直接利用,抗条纹性较好;欧洲型大麦品质好,丰产性好,但熟期偏晚,日本型大
麦品质好、早熟,均可以做为杂交亲本利用,以提高垦区大麦的品质和提早熟期。
三、成果与效益
经过引种鉴定,1984年经省农场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区推广了康奎
斯特、博南泽两个优良大麦品种。该二品种因适应性好,产量高,成为垦区大麦生产主
栽品种、1987年获省农场总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经过引种鉴定,1986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垦区推广了二棱
啤酒大麦垦引墨(原名S207)。
经引种鉴定,1987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垦区推广了六棱兼
用型大麦蒙克尔。
1984—1990年,经引种鉴定推广共四个品种,播种总面积累计171.4 万亩,创社会
效益1 285.5 万元,是国家为红兴隆科研所大麦育种课题投资的267 倍。由于大麦品种
选育工作的积极开展,使垦区大麦生产面积迅速扩大,由1982年的4.1万亩,增加到1990
年54万亩,1987年达64.1万亩,其中、红兴隆科研所推广品种的覆盖面积占75%以上。
红兴隆科研所结合大麦品种选育开展专题研究,不断总结提高,共撰写论文八篇先
后在全国啤酒大麦学术会等及各级刊物发表。(论文题日详见第九篇附录)
附:1、参加大麦品种选育人员表
主持人:胡祖华、高级农艺师(1981—1990)。
参加研究人员:
崔港珠:农艺师(1980)。
吴明海:技术员(1985—l990)。
林武亭:助理农艺师(1985—1989)。
李 洁:助理农艺师(1987—1990)。
附2: 大麦品种推广面积
单位:万亩
注:1984—1985年为估计数、1986—1990年为实际统计数(来源总局种子公司)其
中红兴隆所品种面积206.49万亩的8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