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土壤耕作试验研究

第二节 土壤耕作试验研究




一、6 0年代的土壤耕作研究

l960—1961年,合江农垦局科研所承担了农垦部下达的“低湿地改良和利用”重点
课题。为解决占垦区当时70%的低湿地生产粮豆问题,投入了70%的科技人员下场调查、
进行小区试验。但由于该课题需要多学科配合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难度极大,在三
年自然灾害期间无力予以保证,在1962年课题调整中撤消。
1964—1966年,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按照中央指示,以友谊农场五分场为基点,参
加机械化高产稳产样板田建设及研究,在耕作研究室主任姜丽泽带领下,投入该研究室
16名科技人员,开发了垦区机械化土壤耕作制度、轮作制度、施肥和综合灭草等四个项
目11个专题的调查研究与试验。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增设了与课题有关的辅助试验和派生
课题。1964年9 月山东总科研所与总局农业处共同主持召开了有虎林、密山、萝北、饶
河分局及所属农场、合江所、八一农大、省土肥所等34个单位参的垦区耕作轮作座谈会,
就耙豆茬种小麦、伏秋翻整地、轮作、机械化灭草和土壤肥力与养地等当时生产中的关
键问题,交流了试验和生产中的经验与体会,促进了东北农垦总局内的土壤耕作研究发
展。
样板田建设中的主要研究项目和内容,详见第十四章多学科综合研究。

二、70年代的土壤耕作研究

1、低温地改良
1973一l978年,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为实现粮食上“纲要”,科研所抓住了
影响垦区粮食产量最关键的问题,再次进行低湿地改良研究。承担了国家、省三江办、
兵团与农场总局的“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研究”和“低湿地黑朽综合治理农田基本建设综
合配套研究”二项课题。以友谊农场四分场一队(十八团四营三十二连)为试验基点,农
业、农机研究室相配合,派出金荣万、张冶中等l0余名科技人员在基层蹲点,并以科研
所内黑朽土为试验地,进行了一系列改土辅助试验和与生产相结合的大区建设。主要改
土手段是开沟,清淤、埋暗砂沟、基秆还旧、绿肥改土、条田建设、营造防护林、平整
土地等,试图改变黑朽土的理化性状,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在栽培上运用麦玉豆为主体
的三区垄作,以垄作为中心,实行少耕深松的轮耕制度,以厩肥为主的施肥制度,实现
种子标准化,逐步提高间套复种指数,扩大生物防治生害、化学灭草等措施。以农田基
本建设机具改装研制为中心(详见第六章田间作业机具研究)。
课题研究提出的目标是:所内1976年黑朽土四区轮作要达到小麦亩产200公斤,玉
米500公斤,大豆150公斤,为改良黑朽土摸索和提供经验。1977 年在基点实现粮豆平
均亩产双上“纲要”,1978年粮过“黄河”,实现一亩地一头猪,1980年粮过“长江”。
但由于低湿黑朽上改良是一项综合工程,要需大量资金和物力条件给予保证,加之认识
上“左”的影响,提出了过高的计划指标,加大了课题完成的难度。1977年在资金无法
保证的情况下该两项课题半途终止执行。
2、土壤耕作技术调查
1976—1979年,红兴隆科研所为垦区耕作改制,承担了国家科委、黑龙江省三江办
和农场总局的土壤耕作技术调查课题,由汪炎炳主持,对60年代以铧式犁翻地为主,
70年代运用耙茬、深松、平翻深松与浅松耙茬、搅麦茬、原垄卡、免耕等几种土壤耕作
技术的产生与运用条件、对土壤水热气肥的作用与效果进行了多点大面积系统调查和剖
析,提出:①普翻仍为红兴隆管局主要的耕作方法,在雨丰(550毫米以上)墒足、草多
(尤其以多年生杂草),翻压绿肥、秸秆、土壤坚实、板结以及初垦处女地时运用效果较
好,要强调翻耙结合,翻前灭茬。②在雨少(350—400毫米)墒缺,杂草较少,有深耕、
深松基础的地号采用耙茬,在保蓄表墒、缓冲农时、降低作业成本以及稳产方面具有独
特的作用。耙茬地后期脱肥、发小苗不发老苗,深耙比浅耙好。③深松对加深耕层、活
化底土以及蓄水保墒、稳产高产的作用是显著的,深松兼具翻、耙两种耕法的优点,但
尚缺可行的深松机具。④原垄利用和搅麦茬适于早春墒情较差以及低温冷凉地区和无霜
期较短的年景。⑤免耕对防止风蚀、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是显著的,因除草剂等原因,
作物是以玉米为宜。对土壤耕作制总的建议是:压缩连翻、推行少耕,加深耕层,活化
底土,蓄墒增温、垄平结合,采取涝年多翻、旱年多耙,常年搞松耙,大旱之年原茬越
冬春耙茬的耕作方法。

三、80年代的土壤耕作研究

l、少耕免耕法研究
黑龙江垦区在60年代初就应用耙豆茬种小麦,并进一步发展了松耕、搅麦茬、原垄
卡、免耕等多种少耕措施,是我国应用少耕法机械化生产最早的地区。但由对气候、地
势及对少耕法认识等原因,发展速度缓慢。在八十年代以前仍是以翻耕为主的传统耕作
制。1979年,红兴隆科研所对垦区耕作制度进行了考察,发现连翻制存在加剧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以及湿整地带来土壤破坏和造成农时紧张等弊病,并发现各种少耕法比
翻耕稍有增产和明显的保土效果。
1980年农垦部下达了“少耕、免耕法应用技术经济效益的研究”课题,由红兴隆管
理局科研所,九三管理局科研所,牡丹江管理局科研所六个单位并列主持和承担。研究
内容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的特点自行确定研究内容,各科研所方法和内容互相协作和交
流。红兴隆科研所成立了少耕免耕课题组,由农艺师金荣万主持,在所内不同地势的草
甸黑土上相继建立麦、玉、豆、轮作麦、麦、豆轮作、玉米连作三个轮作体系共125 亩
地,开展了少耕,免耕与翻耕对比的定位试验,着重研究少耕,免耕应用技术和经济效
益。并为了探讨少耕和免耕法的机理进行了层次肥力,土壤紧实度,中耕效果,秸秆还
田方式等辅助试验。为了少耕法试验的延伸和生产示范,又在所外不同土壤类型上建立
少耕试验示范基点,有双鸭山农场七队草甸黑土基点,八五二农场三分场一队草甸土基
点,八五三农场一分场二队草甸白浆土基点,分别开展了1 —2 年少耕试验和生产示范。
研究采用了大区、小区、微区模拟试验以及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耕层肥力
耕层肥力同荒地一样,呈直方向逐渐递减率为7 —14厘米土层比表层递减7.9 %,
l4—21厘米土层比表层递减14.2%.研究表明,虽然表层肥力高,不翻耕有利于提高作物
产量,但长期不翻耕会恶化下层肥力,造成作物生育不利的耕层环境。因此在一定年限
(5 —6 年)后进行翻耕是必要的。不仅可以改善下层肥力状况,而且有利于消灭多年
生杂草和病虫害。
(2)土壤紧实度
耕作的目的在于调节土壤的紧实度,改善耕层的固、液、气三相比值,协调作物生
育所必须的水、肥、气、热四性。从微区试验看,黑土、草甸土上种植的小麦、玉米、
大豆需要比较紧实的土壤。小麦要求的容重最高,每立方厘米需要1.2 —1.35克,其次
为玉米,每立方厘米需要1.1 —1.25克,大豆对土壤紧实度要求不严格每立方厘米为1.0
—1.35克均可。
红兴隆地区土壤紧实度的偏松时期为冻融交替后的4 、5 月份,春旱时期可维持到
6 月末。偏紧时期为经过涝期后的干旱期,春涝年份出现在6 、7 月份,夏涝秋旱年份
出现在秋季,其容重变幅每立方厘米为1.05—1.35克,相对稳定值每立方米为1.2 克。
三大作物适宜的容重范围每立方厘米为1.1 —1.35克。
(3)中耕
中耕的作用除排涝和破碎地表板结等特殊目的外,主要是消灭杂草。中耕与免中耕
比较,中耕后的土壤含水量下降4.6 —14%,垄台温度下降0.4 —0.6 ℃。在化学除草
和人工锄草能控制杂草的情况下,减少中耕和免除中耕环节,可节省开支,节省能源,
节省劳动力,经济效果好。
(4)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的最佳方式为耙入土层(表层混拌),一般可增产10%以上。分解度最高,
地表留有一定数量的秸秆,有利于抵抗风蚀和水蚀。
少耕即松耕和耙耕的特点是原层耕作,很少打乱土层,土壤偏紧,有利于水、肥、
气、热的协调,有利于作物利用表层土。4 —6 年定位试验结果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
增产3.7 —11.5%,由于农艺简单,作业效率高,不仅节约成本,节省能源和提高经济
效益,而且节省劳动力,节省时间,缓和农时,争取主动。作业次数少,土壤偏紧,地
表有一定数量的残秸覆盖,减少土壤破坏和水土流失,对有机质的积累和团粒结构的恢
复有一定的效果。6 年试验有机质含量每年递增0.1397%。排水条件良好地区先实行3
年制,2 年少耕,1 年翻耕,然后逐步过渡到6 年制,5 年少耕1 年翻耕的少耕制度。
免耕法在世界上属于一种带方向性的新耕法。6 年定位试验结果,土壤有机质含量
年递增0.605 %,土壤的四性协调能力以及产量和经济效果都比较好。它的突出优点是
保护土壤,防止土壤破坏和水土流失,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团粒结构的恢复,有利于
农田生态平衡,使土壤肥力呈良性循环。
研究过程中,坚持推广试验相结合,1982—1986年,累计推广326l万亩,经济效果,
增收节支4.35亿元。课题研究6 年里,共撰写专题报告1l篇,参加国际早地农业学术讨
论会一次,参加了全国农垦系统少(免)耕协作组学术交流会四次。
1986年1 月15日通过部级鉴定,达到国内同类试验研究的先进水平,1987年获农业
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该项研究的人员还有王国忠、吴魁斌等。
2、黑土耕层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黑土耕层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是1979年由农垦部下达的课题。1984年通过技术
鉴定。自1985年后,该题延续为管局的课题,并改名为“不同培肥措施下农田养分平衡
状况定位监测研究”。
此课题由红兴隆科研所主持,协作单位是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主持人是汪
炎炳,技术手段为:
(1 )主区:土壤为草甸黑土,面积为120 亩,分10个区,每区12亩。设四种肥力
水平,即化肥区,一茬肥区(以化肥为底,每三年中玉米茬还田)二茬肥区(以化肥为
底每三年中玉米,小麦间草木樨还田)。三茬肥区(以化肥为底,在三年中,小麦间种
草木樨玉米,大豆秸秆均还田)。设三种耕作方法,即普耕法,少耕法、免耕法其轮作
方式第一轮作周期(1979—1981年)是地块轮作。1982 年以后实行年度轮作,轮制顺
序为麦一玉一豆。
(2 )微区:设四种肥力水平,即无肥区,化肥区、二茬肥区(以化肥为底,麦、
玉秸秆还田)。三茬肥区(以化肥为底麦间草木樨、玉、豆秸秆还田)每个小区面积为
4 平方米,小区四周设置厚3 厘米,深40厘米的水泥预制板,以隔绝区间的水分、养分
渗透。小区共l6个,拉丁方排列。
(3 )盆栽:设四项盆栽试验。一是不同有机物改土(有机物料有麦、玉、豆、草
木樨秸以及草炭等);二是不同秸秆量的改土试验;三是15N 标记有机物料改土试验;
四是不同有机物料矿化度试验(砂滤管)。
此项课题,经过6 年的连续试验,从几种耕法的比较实践中,揭示了少耕在改善土
壤结构,防止风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和节省能源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对促进垦区耕
作改制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试验进一步肯定了小麦间种草木樨是当前垦区粮、草间作以培地力较佳的配
制方式。并在品种搭配上有所发展,使这一措施能以推广应用。并发现草木樨有活化硼
以及促进土壤有机质更新等作用。
该课题在长期试验中,从理论到实践上进一步阐明了秸秆还田,不断向土壤归还有
机质是维持和提高地力,平衡多种养分元素和提高作物品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此项课题于1984 年9 月19日通过了技术鉴定。认为:此项研究,测定项目较之过
去有所增加,测试手段也较先进,获得了大量地系统的数据,增强了成果的可靠性,具
有国内先进水平。
1985年3 月,“草甸黑土培肥技术研究”获农场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参加譔项研
究的科研所人员还有刘安奎、徐建文等。
3、不同培肥措施下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定位监测研究
l985年,在“黑土耕层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基础上,又继续承担了红兴隆农管局
下达不同培肥措施下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定位监测研究课题,由汪炎炳主持。研究通过不
同培肥措施下土壤肥力定位监测(主区)、不同秸秆还田水平下的土壤肥力定位监测
(徽区)和盆栽与沙滤管试验,剖析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指标对作物
生物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986—1990年在农场总局和省级刊物、学会发表了研究报告
和论文7 篇,其中“关于有机物改土和不同耕法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初步探讨”、“秸秆
还田培肥改土试验研究”分获1986年黑龙江省科协第一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和l990
年黑龙江省耕作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该课题将于1991年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估。
4、以培肥地力为主,建立合理耕作制度、改善农田生态条件的研究
该课题为1986—1990年承担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以瘦肉猪为中心的农牧结合模
式研究”的子课题,在八五三农场一分场二队基点完成,由金荣万主持、于1990年11月
通过部级鉴定、详见第十四章多学科综合研究。
附:历年承担研究课题和参加人员表。
历年承担研究课题和参加人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