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麦栽培试验研究
第三节 小麦栽培试验研究
小麦是黑龙江垦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合江农垦局科研所成立不久,就将小麦大面
积机械化丰产与高产的技术措施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不具备试验条件情况下,组织科
技人员下场进行生产调查和经验总结。1962—1963年在贯彻调整方针中,停止了栽培课
题。1964年在大搞样板田的精神下,科研所在友谊农场五分场结合样板田开展了小麦高
产栽培措施的多项试验,由于“文革”影响,1968年被迫停止。在“农业学大寨”高潮
中,1974—1977年为实现粮过“黄河”豆“上纲”,在兵团和农场总局组织下,由科研
所负责主持各团(场)开展群众性小麦高产攻关协作活动,促进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
发展。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水分条件和施肥技术成为限制垦区大面积小麦高产稳产的
主要因素,1978—1984年科研所开展了灌溉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经济合理施
肥技术、小麦施用稀土技术等项研究,并取得成果,为垦区高产稳产提出一条有科学依
据的新路。1988年根据农场总局的丰收计划,科研所承担了春小麦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组
装模式研究与开发,1989年又开展小麦高产高效计算机模拟栽培系统研究,使红兴隆科
研所的小麦栽培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小麦高产栽培试验与经验总结
1964—1966年,科研所在友谊五分场、八五○农场样板田上由汪炎炳、张天慧等人
开展小麦施用化肥方法、用量、比例;小麦密度等小区试验。并完成了友谊五分场二队
小麦样板田高产经验分析、小麦大面积用化肥生产试验总结、友谊五分场小麦栽培密度
考查,八五○农场四队小麦栽培查报告。初步总结出小麦高产栽培的经验是:①提高整
地播种质量,力争适期播种,确保苗全苗壮。②友谊岗平黑土地上,获得150 公斤/ 亩
以上产量的适宜密度为40—50万株/ 亩,均匀度愈好产量越高。③在当地以每亩施化肥
10公斤为宜,氮磷配合比为2.5 —3 :1.5 ,比单施氮肥明显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和有
效穗数。施肥应以基肥或种肥为主。④提高收获质量。分解收获能缓冲农时、减少收获
损失,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种子质量。⑤扩大高产田、缩小低产田、达到均衡全面增产。
低产田原因一是耕作质量差,二是肥力低。
另外,还探讨了小麦宽行距播种。指出:宽行距播种改善了后期通风透光条件,有
利于延长绿叶片功能期,延缓了下部叶片过早黄萎现象,为追加措施(如中耕灭草、喷
药追肥等)提供了可能。小麦植株生长健壮抗倒、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产幅增长
较大。宽行播种成败取决于中耕灭草的优劣。
二、小麦高产攻关示范
1、小面积高产攻关
1975年,小麦组荆玲影承担了小麦3 亩地亩产350 公斤的兵团攻关课题。采取了春
施有机肥,种肥分二层施入,三叶期追施硝铵、氯化钾,灌浆期喷磷酸二氢钾,用高产
品种克丰一号,密度46万/ 亩等措施。由于施肥最大,营养生长过旺,无效分蘖多;干
物质积累速度慢,实测产量为330.8 公斤/ 亩。又经过二年技术改进,1977年实现3.19
亩小麦亩产426.2 公斤。
2、以“小田”带“大田”,主持小麦高产协作攻关。
1975—1977年,由兵团和农垦总局组织开展群众性高产协作攻关。由小麦组李毅主
持,具体负责全师(红管局)的攻关活动,制定与交流攻关方案,确定辅助试验项目、
统一调查标准与方法,组织观摩评比、检查验收,负责汇总与总结等。攻关指标为3 亩
以上亩产350 公斤、15亩以上亩产325 公斤、500 亩以上亩产275 公斤、千亩以上(一
个完整地号)亩产250 公斤,并要求农业连队都要种高产田。为搞好以“小田”带“大
田”的高产攻关,科研所还派出汪炎炳、刘树华等人到十八团五营五十连和二十一团一
营二连蹲点,协助攻关创高产,总结高产经验。1976年有13个单位、1976年有14个单位
参加攻关协作组,1977年发展到场场队队都参加攻关活动。1975—1976年攻关田面积为
7 263 亩。1976年由小面积攻关转入大面积机械化攻关,与小面积试验与专题调查相结
合,超到了试验、示范与推广的作用。经验收,二年中有14个单位达到攻关指标,其中
小面积的12个单位,大面积的四个单位,有四个连队小麦亩产平均过了“黄河”(亩产
250 公斤)。1976年连三十一团四连3 亩地亩产452.5 公斤,十九团实验站3.29亩亩产
440.2 公斤,十八团五十八1 178 亩亩产325 公斤,1975年十八团五十连2 385 亩亩产
287.7 公斤。
通过攻关,总结出小麦高产的基本经验是:①狠抓耕作保墒,有效利用上壤中水。
②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③狠抓四苗,适时播种。④增施肥料、合理施肥、种肥分层施
入、底肥种肥追肥三肥接力。⑤采用高产品种。⑥科学用水、重点灌好座胎水,合理运
用拔节水、补足灌浆水,扩大秋灌。
三、小麦高产栽培研究与开发
1 、草甸黑土地区春小麦灌溉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足总局科委在1975—1977
年小麦生产调查和群众性大面积高产攻关活动基础上,1978年成立课题研究项目。该项
目由科研所耕作栽培研究室主持,友谊、八五二、曙光、江川等农场协作,起止年限1978
—1984年,课题编号总13,主持人荆玲影(1978—1979)徐国良(1980—1984)。主要
参加人李毅、董永涛、牟健玲、王志农。
1978—1984年的7 年间,课题组针对垦区小麦生产由于大面积旱地栽培,常因自然
降雨的多寡及其时间分布而决定产量的高低。水分条件已成为限制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
主要因素。开展了灌溉条件下小麦亩产300 公斤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重点对小麦
的需水规律、干旱对小麦生理生化的影响;灌水时间与灌溉量;以及灌溉条件下品种、
密度、施肥、植保等配套措施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采取微区、小区、大区、大面积示
范推广,所内外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经过7 年的试验。总结出一套适合垦区喷灌条件下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为垦区小麦高产稳定创出一条新路。
1984年7 月5 日至6 日,该项课题在总局科委主持下通过鉴定,由东北农学院小麦
专家孙风午教授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课题主要研究成果是分析了本地自
然降水对小麦需水的保证率。研究了小麦亩产200 —300 公斤的需水量,灌水时期、灌
溉方法和灌水效益,以及与灌溉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措施。从而提出:根据小麦需水规律,
看土壤墒情变化,看当地天气预报以确定灌溉时间与灌水量的灌溉技术。经中间试验与
大面积喷灌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常年可增产30%以上,旱年增产幅度更大。此项研究不
仅完成了计划任务书的要求,并在理论上有突破,实践上能重演,是一套较完整的小麦
喷灌技术。已达省先进水平。
1985年该项成果获农场总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1985年结合国家经委下达推广
滚移式喷灌机课题,此套技术示范推广应用于垦区喷灌基点,累计面积30.42 万亩,总
纯收益539.49万元。同时开展技术培训与传授,授培人员298 名。该项成果的推广应用
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1987年滚移式喷灌机推广项目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
二等奖起到主要作用之一。目前该项技术已成为垦区有喷灌条件小麦生产的常规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增产作用。
2、小麦施用稀土的技术研究
1975—1984年,耕作栽培研究室温发钧承担了小麦施用稀土技术与效果的研究课题,
明确了小麦施用稀土平均增产8.9 —l3.5%及其施用技术。1984年被农场总局列为小麦
增产的常规措施(详见本篇第三章)。
3、小麦测土施肥研究
1980—1984年,耕作栽培研究室计钟程承担了小麦经济合理施肥技术研究课题,提
出以水定产、以产定肥的“小麦测土施肥法”,可平均增产l3.6%。1984年被农场总局
定为常规技术措施,加快推广(详见本篇第三章)。
4、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综合组装模式研究和小麦均衡增产综合技术开发研究。
1988年,根据农场总局的丰收计划和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开发计划,红兴隆科研所立
足于三江平原小麦大面积旱作条件下的机械化高产稳产,承担了这两项课题,由农业研
究室王高峥主持,并与八五○、八五三、宝泉岭、八五九等农场协作。在调查研究垦区
小麦生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熟期品种与雨季及产量的关系,提出旱作条件
下小麦亩产200 —250 公斤的品种熟期结构、适宜搭配比例。通过各种微肥、生长刺激
素、根际联合固氨菌等施用效果比较,选出适宜的微肥、生长素及施用技术。通过形态
指标的研究,提出不同土壤类型合理的群体结构及促控技术。进一步完善了小麦高产施
肥与灌水技术,并进而将各项应用技术进行组装形成模式。
应用此项技术,1989—1990年完成在红旗岭农场、八五三农场31.8万亩高产技术开
发,小麦平均亩产256 公斤,比开发前3 年增产43.74 %,增加经济收入1732.2万元,
超额完成省科委和农场总局科委下达任务面积的58.8%。小麦均衡增产技术开发研究获
1990年农场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王高峥获总局丰收计划二等奖。参加该项开发研究的
人员还有王志农、王国忠、李淑琴、张新昶、梁庆海等,情报资料室柴春才参加了情报
服务。
5、小麦高产高效计算机模拟栽培系统研究
1989年,红兴隆科研所承担了农业部农垦司下达的该项课题,并与北京农业大学协
作完成。通过收集整理土壤、气象、种子及耕作管理等措施数据,进行计算机优化处理,
决策耕作方法、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进而提出高产高效计算机模拟栽培系统,使小麦
产量提高10%左右,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收集资料数批不全和适用冬小麦的计
算机软件不适宜春麦应用,该课题将延期鉴定。参加研究的有王高峥、张延昌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