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豆栽培试验研究 大豆是黑龙江垦区的重要作物和出口产品。1964年科研所开始研究机械化生产条件
下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及探讨提高产量的可行措施。1975—1977年开展了大豆小面积
高产攻关,并主持了全师(红管局)群众性大豆高产协作攻关,使大豆三产推向一个新
的水平。为使大豆高产能够连续实现,1978—1983年围绕影响大豆高产的土壤有机质含
量、群体结构、施肥水平和技术、灌水时期和效果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配合研究,获得
了大豆亩产稳定在200 —225 公斤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应用此项成果实现了三江
开发基点八五三农场的大豆持续增产、完成国家“六五”攻关指标。在此基础上,“七
五”期间又围绕大豆需水规律,测土施肥、分层施肥及稀土“784 —l ”生长素等施效
果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和综合技术的合理配套研究与开发,为垦区大事生产水平的提
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机械化生产条件下影响大豆产量因素的研究
1964年,科研所马志栋通过在友谊五分场二队大豆样板田的调查和专题试验提出:
大豆苗期气温低,花芽分化阶段适宜温度的天数少,是大豆开花数少的原因;田间排水
系统不完整,8 月中旬的集中降水常使大豆受淹,影响籽粒的形成,造成秕粒多;生产
中缺乏早熟品种予以搭配,中熟品种在霜冻影响下成熟差、青粒多等,都是大豆减产的
重要原因。这一研究结果也为垦区大豆品种选育应以早熟、中早熟为主提出了依据。
二、大豆高产攻关示范
1、小面积高产攻关试验
1975—1976年,为实现兵团(垦区)提出的大豆上。“纲要”(亩产130 公斤)的
目标,由大豆组主持开展了大豆3 亩地、亩产250 公斤的高产攻关课题。由于连续两年
旱情严重,苗期和鼓粒期气温低、虽采取了增施有机肥,施足种肥苗期追氯化钾,花期
追硝铵,初荚期喷铜酸铵和磷酸二氢钾,苗期和结荚期各灌一次水等措施,大豆百粒重
仍比正常年低2 —3 克,平均亩产204.8 公斤,未达到攻关指标。
2、以“小田”带“大田”,组织大豆高产协作攻关
1975—1977年,科研所同时承担了三师(红管局)交给的主持大豆协作攻关任务。
由大豆组冯紫琅主持,与三师科委、生产科配合,每年召开攻关协作组会,研究落实攻
关方案和辅助试验,制定统一的调查标准与方法,组织互相观摩与经验交流、组织产量
验收与总结高产栽培经验等。攻关指标为3 亩地以上亩产275 公斤,500 亩以上亩产225
公斤,1 000 亩以上的地号亩产200 公斤,全队平均亩产180 公斤四个档次。1975年有
12个单位参加攻关协作组,1976—1977年发展到场场、队队都参加攻关。在连续三年旱
情重、低温情况下,攻关单位都在耕作、合理密植、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下了功夫。
1976年红兴隆农管局实现了4 个农场、15个分场、179 个生产队的大豆上了“纲要”,
其中二十团七营三连连续二年超180 公斤,二十一团一营二连及十八团八十九连三年连
续超150 公斤,十九团二十五连等5 个单位全连平均亩产超180 公斤。这次攻关活动对
提高大田生产水平起了示范和促作用进。
这次攻关活动总结出大豆亩产175 公斤的主要栽培措施是:①在“土”字上狠下功
夫,挖掘一次潜力培肥地力、②狠抓基本耕作,创造平整、深厚、疏松的耕层,增强土
壤保肥保水渗水能力。③缩垄增行、合理密植,靠群体增产,使0.1 亩达1 000 粒以上,
百粒重18克以上。④分层分期巧施肥,厩肥化肥结合,前磷后氮、磷肥深施、氮做追肥,
促使苗壮、保住花荚。⑤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品种。
三、系列化大豆高产栽培研究
为解决大豆高产稳产问题,1978—1983年耕作栽培研究室王继忠主持了农垦部和农
场总局下达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开展了全面高产栽培与专项研究,其中大豆
产量与有机质关系研究由王继忠负责,大豆施肥问题由温发钧负责、大豆灌水问题由陈
淑芬负责、大豆群体结构问题由蒋和执行。研究方法上采用盆栽、微区、小区、大区示
范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连续6年大豆亩产稳定在200—225公斤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成果。
主要技术措施为:土壤肥沃是基础、适时灌水是关键、科学施肥是保证,选用良种、
窄行密植是前提,综合灭草是条件。
历 年 大 豆 高 产 明 细 表
经济效益:1982年所内中间试验与临近耕作试验地和低产变中产的技术承包田,平
均亩增收31.22元。
1983年9 月19—20日,由省农场总局科委主持召开了鉴定会,常耀中等专家们通过
鉴定认为:该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大豆机械化高产栽培的先进水平,1984年获农场总局
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4年,在“八五三示范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开发研究”中,由耕作栽培室郭维廉
主持,推广运用“大豆亩产稳定在200 —225 公斤高产栽培技术”成果,使9 665亩大
豆总增收152 吨,经济效益10.49 万元;1985年攻关田2 939 亩,总增收75吨、经济效
益5.18万元。
四、大豆高产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
l、专题研究
在“六五”期间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1986年起,红兴隆科研所又承担
了农场总局下达的“大豆施用稀土技术”、“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及对策”研究和农牧
渔业部农垦局课题“大豆化肥经济合理施用技术”等专题研究(详见本篇第三章)。其
中大豆施用稀土技术和化肥经济合理施用技术都以广泛应用于生产,到1990年推广面积
累计达2 593 万亩,创社会效益1.55亿元。
2、综合技术合理配套研究与开发
1986年由郭维廉主持红兴隆管局大豆综合技术合理配套与开发研究课题,在“六五”
基础上,将此期开展的大豆分层施肥与效果研究、大豆测土施肥技术、大豆施用生长调
节剂784 —l 技术,大豆需水规律及灌水技术、大豆施用防落素、抗枯灵技术(详见本
篇第三章)等成果进行综合合理配套组装,实现大豆持续高产稳产。该项课题已于1990
年12月随“以瘦肉猪为中心的农牧结合模式”三江平原开发攻关课题一起验收。大豆高
产栽培技术开发3.2 万亩,获经济效益50.7l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