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玉米栽培试验研究

第五节 玉米栽培试验研究



1963年前,垦区各农场种植玉米的的面积不到总播种面积的10%,玉米生产处于原
始自然经济状态,每亩保苗1 400 —l 600 株、采用农家品种和农民的经验种法,亩产
200 公斤左右,玉米栽培技术跟不上垦区发展的需要。
1964年,东北农星总局要求各农场确定农业生产的“五大制度”,其中要求因地制
宜推行小麦、大豆、玉米的三区轮作或四区轮作,因此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研究玉米高
产栽培技术已势在必行,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于1964年开始玉米高产机制的研究。1974
—1977年,为实现兵团、农场总局提出的“粮过‘黄河’、豆‘上纲’”口号,扩大高
产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又一次提上日程。科研所主持开展了玉米小面积高产攻关和群众
性玉米高产协作攻关活动,推动了玉米生产的发展。1978年后,农场玉米生产的发展迫
切需要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科科学指导,实现科学种田,红兴隆科研所又继续完成了玉
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两项课题,促进了垦区玉米栽培技术
水平的提高。

一、玉米高产机制研究

1964年,科研所承担了“黑土地区玉米高产的合理密度及其相应的营养水平”研究
课题,由耕作研究室杨继傲主持。采用了小区试验和对玉米生长锥镜检,观察玉米穗分
化过程等方法,经过一年试验得出:玉米保苗株数不够、有效穗数太少是限制玉米产量
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每亩3 000 株密度较好;要巧施追肥、经济用肥、有节制的控
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是花钱少、经济效益高的关键。由施N16P8 肥量亩与施N8P4
肥量比较,前者生物学产量高但籽粒产量却不高,施肥量过大会延缓干物质的积累;玉
米雌穗分化的第Ⅲ和第Ⅳ阶段为小穗分化期,是玉米的养分临介期,应在6 月下旬结合
二遍中耕追施速效化肥,能获得长大的果穗。
1966年12月23—28日,东总科研所召开了垦区丰产经验座谈会,汇集了各场玉米丰
产经验、明确了玉米高产的主要措施是:①突出抓住增株(每亩由1 400 —l 600 株提
到2 l00 —2 400 株,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高的可提高到2 600 株)。②增肥、亩产250
公斤以上产量亩施混合化肥量应不低于20—26公斤,其中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作种肥,
其余用于玉米6 —8 叶期追施。(3 )坚持一贯保苗、注意整地保墒,把住间苗关。
由于“文革”的全面冲击,科研项目停止,刚出现的科研苗头和高产经验未能普及
推广。

二、玉米高产攻关示范

1、冷凉地区杂交种玉米高产试验
70年代初期,由于科研所培育的钢玉l 号等杂交种的推广,各团(场)基本实现玉
米用种杂交化,对提高玉米单产起了重要作用。但地处冷凉地区的五十八团(红旗岭农
场)被称做“玉米杂交种的禁区”。为了发展生产、实现粮过“黄河”的需要,1974年
科研所加强了玉米研究组的力量,一方面积极选育早熟高产的杂交玉米品种,一方面以
五十八团为基点,派出王高峥、张希臣、许华光等同志去该团十一连、十二连蹲点,对
玉米育种组选育出的68份早熟杂交组合进行鉴定试种。当年,在10亩生产示范田上。10
个组合获得实测平均亩产473.25公斤,创该团历史上玉米单产最高记录,打破了不能种
杂交玉米的传言。
收获的单交种与自交系,为这个团1975年生产和制种所需要的种子提供条件。1976
年这个团单交种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5.7%,提前两年实现了玉米杂交化。玉米种植
面积由1974年的16 571 亩,至1975、1976、1977年分别增加到26 781亩、35 079亩、
4 1485亩。单产由1973年的152.5 公斤提高到1975年为282.75公斤,1976年为313.45
公斤,有效地推动了这个团玉米生产的发展。
2、玉米高产攻关示范
1975—1977年,由兵团三师(红兴隆农管局)农林处组织,科研所陶淑芝主持,开
展了全局玉米高产攻关活动。组成攻关协作组、负责制定攻关的技术措施、组织观摩与
交流经验,组织产量验收等。攻关指标为小面积(3 亩以上)亩产900 公斤,15亩以上
亩产650 公斤,500 亩以上亩产550 公斤,以为大面积高产稳产树立样板,提供经验。
在3 年时间内,先后有70个单位参加攻关协作组,攻关面积累计4 万余亩。同时在科研
所内种3 亩玉米高产攻关田,以探索问题、摸索经验,指导大田。采用晚熟品种营养块
育苗移栽、密植、与小麦间种、高肥高水管理等措施,1976年实现亩产1 186.2 公斤,
超过攻关指标31.8%。在全局攻关活动中,1975年二十团二营六连在1 亩攻关地上创亩
产1 067.6 公斤,三十一团(曙光农场)42 884亩亩产365 公斤,二十一团一营二连4878
亩亩产562.5 公斤。在大田生产中1 975 年红兴隆农管局110.8 万亩玉米亩产270.2 公
斤,比1972—1974年累计种植178 万亩、平均单产209.1 公斤提高29.2%,每亩增产6l
公斤。1976年玉米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山前三年平均15.18 %上升到23.6%。

三、玉米早播高产栽培研究

1、玉米早播高产研究
1975—1979年,农林部下达“抗低温冷害”研究课题,由东北三省农科院主持,红
兴隆科研所重点承担早播试验。由王高峥、陶淑芝主持、先后对八五二等七个农场进行
调查,玉米早播小区增产8.3 —28.9%,大田增产13—23.2%,尤其是低温冷害年份增
产效果更显著。研究指出玉米早播高产的原因是能充分利用早春间隙性的有效活动积温,
达到早出苗、根多苗壮、生育提前、成熟早、籽粒饱满、产量高,起剑秋霜春防作用。
播期比当地习惯提前l0—15天。提出玉米早播的技术指标是:气温稳定通过5 ℃以上。
土壤含水量27—30% 以下、种子发芽率在95%以上、一般播深3 —4 厘米,土壤干旱时
5 —6 厘米。
玉米早播高产试验科研成果获农场总局1979年三等奖。该项技术累计推广2 00多万
亩。
参加该项研究的科研人员还有许华光、张希臣、徐建文、刘培金等。
2、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978年,科研所王高峥主持了农场总局下达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通过小
区试验、大区示范和大田推广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玉米高产栽培的技术关键是:①适
期早播。②科学施肥。经过不同氮磷配比多年多点试验,明确玉米亩产400 —500 公斤,
亩保苗3 500 —4 000 株,种肥磷肥4 —4.5 公斤,配氮肥1 —1.5 公斤。地肥苗壮追
肥在玉米5 —7 叶展,亩追氮肥10公斤。按地力苗情不同,追肥期可灵活掌握,追肥时
期向后移;地瘦苗弱,追肥时期向前提。玉米施肥的氮磷比是:黑土为2 —2.5 :1 ,
白浆土为1 —2 :1.③合理密植。玉米高产密度是,早熟品种亩保苗5 000 —6 000 株,
中晚熟品种为3 500 —4 000 株、根据地力肥瘦,施肥管理水平高低,品种熟期早晚,
确定出现地肥宜密,地瘦宜稀;早熟品种宜密,中晚熟品种宜稀的原则。④灌增产水,
玉米种子萌发期、苗期、开花期后以及从灌浆到成熟期内,如能保证适时适量灌水,一
般增产16.4—30.8%。玉米生长的株高、出叶、展叶速度对产量亦有影响。1 —6 叶出
叶和展叶速度快不利于高产。7 —9 叶出叶、展叶速度快有利于高产。这是玉米看叶追
肥的重要形态指标,容易为群众掌握。
经过技术研究,获得了玉米亩产稳定在400 —500 公斤的技术指标。1984年10月,
由总局主持通过科研成果鉴定,获得总局科技成果四等奖。这一科研成果在友谊、八五
三、八五二、双鸭山、宝泉岭、八五一等农场玉米生产中应用,累计推广360 万亩,增
产0.9 亿公斤。
参加该项研究的人员还有牟建玲、徐建文等。

四、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1936年红兴隆农管局下达“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课题,1988—1989 年提
为农场总局课题,由农业研究室王高峥主持,与八五三农场一分场、三分场、八五二农
场三分场、双鸭山农场、宝泉岭农场协作完成。通过玉米不同叶片、不同施肥时期、不
同密度对产量及生育期的影响,玉米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培等试验,明确了玉米叶片
生长、衰亡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玉米不同产量水平的植株形态指标,总结出玉米综合高
产栽培技术配套模式,1989年完成课题任务。因地膜覆盖栽培在垦区推广,课题经费紧
张,没有召开鉴定会,结题。参加研究人员还有王国忠、李淑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