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其它作物栽培研究

第六节 其它作物栽培研究



一、水稻

1、发展概况
红兴隆科研所自成立以来一直是研究旱田作物,为了改造利用低洼地,l985年成立
了陆稻及水稻节水栽培课题组,主持人胡名长,参加人员有王怀德。当年从省内各地引
进陆稻品种7 个,水稻品种9 个。从北京引入水稻品11个。从辽宁引入水稻品种1 个,
进行小区旱种。还把北纬38度(河北涿县)的陆稻品种“秦爱”引入科研所大面积试种
成功。此外,还在温室进行水稻旱苗试验,井水直接灌溉、插秧0.4 亩,当年实收亩产
达506.25公斤。由于课题研究经费只有2000元,1986年课题组走出科研所与管理局付业
队结合为科研生产联合体,一面参加指导该队育苗插秧、井水灌种水稻,一面进行多种
小区试验,当年试种的l80 亩水稻平均亩产329.53公斤,盈利7277.33 元。因而坚定了
该队领导种水稻的信心,他们外出选购了插秧机、脱谷机、手扶拖拉机、平地器、水耙
轮、深水泵和柴油座机等,准备继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1987—1988年,水稻组成员一直和付业队结合在一起,实行小棚、盘育、机插、井
灌种稻。试验小区设在付业队的水田内,进行了调酸技术,品种鉴定、化学除草、肥料
配比、抛秧、微量元素和生长激素等小区试验,还认真调查了各种措施的增温效果,所
得结果在当年或第二年直接用于生产。1988年以后,水稻栽培研究课题已无经费,但黑
龙江省和农场总局仍布置有品种区域试验课题,水稻组为保证全省试验的完整性,将试
验设在友谊农场试验站,由科研所从技术上指导,1989年,水稻组又在友谊农场试验站
对水稻营养素“快丰收”“NKP ”的增产作用和新农药“线菌清”的防病效果进行了试
验。
2、科研成绩
(1 )认清在红兴隆管理局发展陆稻的两大难关是保苗和灭草,解决的办法:选用
草少的秋翻、秋耙地播种,改窄行为宽行以便人铲机趟。覆土不能过深或过浅,3 —5
厘米为宜,插后多次镇压。若遇大风地干时要进行喷灌;化学灭草,播后苗前喷洒百草
枯或灭草灵,出苗立针期喷洒“敌稗”和“杀草丹”,阔叶草多时还应加入“苯达松”。
通过试验认定陆稻种“垦陆78—12”、“东陆26”和“水陆6 号”适合红兴隆地区
种植,水稻种“垦稻3 号”、“合江22号”适合旱种。
(2 )在水田方面确定井水种稻的关键措施是死水灌溉,强调大水快灌一次,灌饱,
杜绝串灌。在化学灭草上提出把专灭阔叶草和三棱草的苯达松由喷雾改为撒施,避免了
和灭稗草时所撒施的“禾大壮”发生矛盾。因为“禾大壮”撒施后要求维持水层而“苯
达松”喷时要求撤消水层。在施肥问题上提出早熟品种或高温年份井灌种稻时的氮磷比
例为1.5 :l ;晚熟品种或低温年份井灌种稻时的氮磷比例为1 :l.确定适合红兴隆地
区外灌的插秧品种是“东农78—24”、“合江23”、“普粘6 号”(糯);直播地品种
是“合江19号”、“垦82—575 ”、“垦83—458"(糯)。
3 、明确了植物营养素“快丰收”对水稻有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促进早熟的
作用,1990年友谊农场在2 500 亩稻田上示范推广。

二、芦苇

1、发展概况
芦苇是优质的制浆造纸原料,人工栽培芦苇是开发利用三江平原低湿沼泽地的重要
途径之一。黑龙江省芦苇株高只2 米左右,茎细,亩产不足100 公厅,经济效益每亩只
10—20元,而辽宁等地芦苇可高达4 —6 米,亩产0.8 —1 吨,每亩产值160 —200 元。
l988年红兴隆科研所胡名长主持承担了红兴隆农管局下达的。“芦苇引种栽培”研究项
目。当年,先后到吉林省的白城子,辽宁省的盘锦、营口进行调研,掌握了芦苇的生物
学特性及常规技术管理,并带回0.5 公斤苇穗,于5 月27日在江川农场八队育苗播种,
出苗良好。但到6 月底则因水源枯干而死。7 月底又在江川农场苗圃第二次育苗播种,
6 日后出苗,上冻前苇苗已达20厘米高,l989年移栽幼苗全部成活,且比用本地苇种同
时育苗移栽的,表现分蘖力强、长势猛,证明辽宁苇种在黑龙江省可以安全越冬和高产。
在垦区和黑龙江省内首次利用芦苇种子育苗的成功,坚定农场领导的信心。1988年
10月,胡名长又领导农场人员到辽滨苇场引回紫穗苇种118 公斤,1989年在宝山、江川
农场建立大面积高产苇塘基地,到1989年底苇苗高达60—70厘米。1988年育苗移栽的分
蘖多、长势好,株高达90厘米以上。
2、科研成绩
在芦苇栽培上,首次在红兴隆管理局提出了一套利用南方高产芦苇种籽育苗移栽技
术:
(1)育苗成功的关键是苇籽自播种到出苗后株高在15厘米以前,要时刻保持苗床土
壤湿润而又不积水,应选择地势平坦、杂草少,可以排灌的地做育苗基地。
(2)苇籽播种适期为平均气温10℃以上,初霜前2 个月(5 月10日—7 月20日);
适时早播可使苇苗地下茎养分充足,利于第二年发壮苗;过晚播种地下茎养分少,越冬
条件困难。
(3)苗床要平整细碎,每亩用种量为5 —6 公斤,每平方米1 500 株,移栽前达每
平方米保苗800 株(去掉人工间苗和自然死苗)为宜。每亩苇苗可移栽100—150亩苇田,
达到每平方米2—3穴,每穴2—3株。
(4)采用冷沙塑料或开闭式小棚育苗可在4 月中旬播种,当年移栽。大地育苗应在
第二年4—6月挖取地下茎带土浇水移栽。
(5)巧施肥料,苗期补磷追氮,做好除草防虫工作。
(6)掌握好引种区域,只能在冬季有冻土层的地区引种,才可安全越冬。
到1990年底,芦苇引种育苗栽培技术已在江川、宝山等农场推广3 150亩,亩增收
益125元。

三、甜菜

1984年红兴管理局决定建立一个日处理1 500 吨加工能力的新谊糖厂。为了配合糖
厂上马后的原料生产,耕作栽培研究室及所领导决定由金荣万、姜义君、宋兆波等组成
小组,进行甜菜品种及栽培技术研究。经调研论证,1985年被列为管理局研究项目,开
始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1986年末,甜菜课题由吴魁斌接任主持人,继续开展工作,重
新成立的课题组人员有员魁斌、姜义君、陈合、蔺红梅。1987年,吴魁斌承担了农场总
局甜菜“丰收计划”——甜菜机械化高产栽培研究的副主持人。
l、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研究
1978年,农场总局从日本住友商式株式会社引入了一套甜菜纸简育苗设备和纸筒,
并与日方协定在科研所进行开发。1987年正式列入农场总局研究项目,由吴魁斌主持。
日方在赠送育苗纸筒、墩土机、反转机等设备同时,又派日甜公司梁濑俊雄先生到所进
行育苗技术指导,科研所主办了农场总局系统的甜菜纸筒育苗技术学习班。当年所内育
苗18亩,创造了亩产3.2 吨的产量水平。并在友谊农场一分场二队李宗堂家庭农场试验
300 亩,在未进行灌水条件下亩产2.2 吨,超过了该队历史最高水平。
1937—l938年,科研所开展了育苗床土的养分配方与消毒,苗期防止立枯病方法及
大棚、小棚条件下水温调控等技术研究。总结提出育苗周期(40—45天)内培育壮苗的
标准及操作管理规范。
同期,采用盆栽、铁皮及予制板围区,田间小区试验及大区对比等方式,进行了不
同耕方法、移栽方式、植株田间配制方式、氮磷钾肥合理用量、化学除草等方面的系统
试验研究。并在国内首次开展了人工控水条件下的移栽田土壤适宜含水量及甜菜不同生
育阶段的需水规律试验。在八五二农场七分场,友谊农场科研所、双鸭山农场良种站进
行了种植方式及肥料使用技术的基点试验。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初步查清,新谊
糖厂种植区甜菜栽培的基本种植方式及肥料应用技术,通过选优,确定了新谊糖厂甜菜
种植区的种植方式为:行距55—60厘米、株距23—28厘米,氮:磷:钾为1 :l :0.7 ,
亩施纯量35公斤。并提出甜菜生育期需水量为500 —550 毫米,在友谊农场地区历年年
均降雨440 毫米的基础上,应补水50—100 毫米,共有双补水时期为繁茂期和苗期。
l988年,在红兴隆管理局推广纸筒育苗240 亩,并带动九三管理局等其它农场推广
近400 亩,都取得了增产增盈的效果。
1989年,将多项研究结果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综合优化选择,结合
大田返馈,提出了甜菜育苗移栽亩产三吨以上的高产栽培摸式。
(1 )培育壮苗:育苗床土最佳配方为N300PPm,P2O5 2000PPm,K2O 200PPm;以
7.8 克/100千克土敌克松全部床土处理,4 —5 %立枯灵和PCNB混拌的床土做覆盖处理,
出齐苗后用立枯灵1 000 倍液、敌克松2 000 倍液每周1.5 公斤浇注防治幼苗立枯病;
水分用量为播种期每册10—12公斤,萌发至出苗前每册3 —4 公斤,出齐苗至移栽前一
周每册3 —4 公斤,移植前每册8 —10公斤;温度控制,出芽前白天温度25℃左右,夜
间不低于l0℃,出芽至子叶展开20℃,子叶展开到准备移植前一周15—20℃,移植前一
周进行练苗;及时间苗,在苗齐后子叶展开时进行;在移栽前3 —5 天浇5 %尿素液60
公斤/6册。通过以上管理,40—45天内达到两对真叶展开,苗高8 —l0厘米,单株鲜重
1.3 —1.4 克。
(2 )亩产3 吨的栽培模式:进行五区轮作、秋起垄、秋施肥;肥料用最为N8.2公
斤,P2O5 11.3 公斤,K2O7.4公斤,其中氮肥一半用作追肥,其余肥料秋施;移栽时土
壤含水量应达到23%以上;5 月上旬进行移栽,亩保苗4 000 株以上,株距为23—27厘
米。在年降雨量为450 —500 毫米的正常情况下,亩产可达3 吨以上。
1987—l990年累计示范面积l 073 亩,验收测量13.5%面积,亩产4 320.2 公斤,
比适期直播2672.7公斤增产61.6%,亩增产甜菜块根l 649.5 公斤,亩增盈70—130 元。
1990年9 月通过了总局科委组织的科研成果通信鉴定。评审认为“该项研究达到了
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对甜菜栽培的类似地区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2 、甜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该项课题为总局科委1988年下达任务,起止时间为1988—1990年,由红兴隆科研所
吴魁斌主持研究。在对黑龙江省西部及内蒙甜菜生产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甜菜现
行地膜覆盖方式存在的不足,设计了多种覆膜方式对比试验,从中提出两种覆膜栽培方
式:一是80+40 厘米大垄。利用70厘米宽地膜覆盖、膜内双行种植,先覆膜后膜上打孔
播种覆土,减少放苗过程,利于出苗。3 年平均亩产2 929.8 公斤,比对照增产55.3%,
较常规覆膜方法节膜40%。二是70厘米焦间隔覆膜、膜外侧种植甜菜,可充分利用春季
降雨,提高水分利用率,便于机械拾膜。3 年平均亩产2 621.1 公斤,较对照增产39.0
%。比70厘米常规垄上覆膜节膜50%。
开展了栽培农艺方法研究。提出在秋季起垄施足底肥基础上,覆膜前用化学除莠剂
进行土壤处理防治杂草,强调覆膜后70天(约7 月初)揭膜,然后及时中耕追肥除草,
克服了常规的一膜到底,难于人工控制的覆膜栽培弱点。
研究同时对覆膜栽培的土壤温度、水分、养分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动态变化进行
了测试,为提出的两种覆膜栽培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覆膜研究是从甜菜生长全生育过程开展试验研究的,不同于只着眼于覆膜环节或覆
膜后的增产效果,可操作推广性强,到1990年生产推广500 亩,超额完成合同要求推广
400 亩,增产30%以上的指标。该项技术亩增产甜菜块根800 公斤以上,亩纯增盈80元
以上。
1990年通过总局科委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评审认为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该项技术研究论文被网际寒区发展研讨会选为会议交流材料。
1988年,甜菜课题组还承担了农垦科学院主持的甜菜增产菌联网试验,同时对锌肥、
稀土、“784 —1 ”生长调节剂等进行了甜菜喷施和拌种试验,取得一定的增产效果。
参加甜菜高产栽培研究的科技人员还有姜义君、陈合、蔺红梅、胡学斌等。

四、亚麻

为发挥垦区资源优势和为红兴隆农管局拟建的亚麻纺织厂生产所需的大量优质亚麻
(约年需10万亩种植),提供高产栽培技术,促进管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
理调整。1989年红兴隆科研所承担了黑龙江省科委项目一亚麻种选育及高纤维栽培技术
研究课题,由农艺师吴魁斌主持。
该项研究完成的内容和技术路线是:
(1 )引入和培育良种,选育适于红兴隆垦区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纤维亚麻品种。
1989年对引入的黑亚3 号至黑亚7 号,双亚1 —2 号等七个品种进行行了筛选鉴定试验。
(2 )以亚麻生产中对其产量,质量影响较大的水肥因素投入水平为研究因子,利
用旋转设计测得的参数,建立了纤维亚麻原基产量、种子产量、株高、寸间株数等性状
用回归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选优及边际产量、最大利润方案分析,确定了红兴隆地区
亚麻栽培的水、氮、磷、钾诸营养因子的合理用量。
1990年因红兴隆农管局亚麻厂下马,该项研究课题被农场总局列为缓上项目而暂停。
参加该项研究的科技人员还有姜义君、蔺红梅、胡学斌等。

五、饲料植物

l984年未,在中央提出的改善我国人民食品构成向肉蛋奶转化的精神指引下,同时
正值农场畜牧业亟待大发展,种植业结构单一急需改善的时期。耕作栽培研究室决定开
发饲料牧草研究课题,由吴魁斌、汪炎炳主持。研究组于1985年初成立,同年该项目被
列入农垦科学院调研项目。7 月,由农垦科学院作物所生态室冯元琳、田玉明,科研所
吴魁斌、八五二农场加拿大项目办的陆国起、王伟等一行组成联合考察小组,对黑龙江
省及吉林、北京、内蒙古等有关院校及科研生产单位进行了牧草饲料生产组织、科研方
阳等的调研。当年,科研所引种了紫花苜蓿、草木樨、民碗豆、苦麻菜、饲料玉米、籽
粒苋、饲料甜菜、无芒雀麦、老芒麦等130 余份材料进行试种。
l986年,正式确定为管理局试验项目,由吴魁斌主持进行引种观察及栽培技术研究,
并承担了省畜牧研究所、农场总局种子公司及农垦科学院的品种区域试验。主要是紫花
苜蓿、饲料玉米、甜高粱等,并对紫花苜蓿、苦麻菜、籽粒苋等进行了行距、株距配置
及氮、磷、钾肥料使用技术的研究,在农场总局农学会、畜牧学会上发表论文。
经过1986—1988年3 年的试验,确定了垦区牧草的主要品种及栽培方法,基本上掌
握了紫苜蓿、籽粒苋、苦麻菜、饲料玉米适宜的品种及栽培方法。
l987年,主要为苜蓿的越冬率,小麦间种苜蓿等进行大面积试验。
1988年对美国籽粒苋进行了调研,对其栽培方式及利用开发途径进行考察。
在美国籽粒苋的品种筛选试验中,两年来基本确定了籽粒型品种“R104”和生物学
产量较高的“K112”和美国籽粒1 、2 、3号5 个品种。
1989年由于经费太少,无法维持研究而被迫结题。
  参加该项研究的科研人员还有陈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