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为了当前生产和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急待解决的的问题,原合江农垦局科研所
1960年就把研究各主要作物大面积丰产时对氮、磷,钾的需要量和鉴定各种微量元素、
植物生长剌激素,细菌肥料及抗生素等增产效果和应用方法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
196l—1963年,由两名技术员进行化肥和绿肥品种、施用效果和施用方法的试验,承担
了农垦部布置的经济合理利用硝酸铵、碳酸氢铵、尿素,过磷酸钙四种化肥的研究。
1964年后,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成立了肥料组,有八名技术员在科研所和样板田内
设肥料小区试验、同时组织各农场试验站进行联合试验,重点研究氮磷化肥对大豆、小
麦的增产效果,施用技术和垦区绿肥品种,翻压后效果及其种植方式。1964年底东总科
研所召开了有友谊、八五二、室泉岭、部实验场(八五○农场)四个直属试验站和27个农
场试验站,东北农学院、八一农垦大学、合江农科所等单位参加的垦区首次化肥绿肥经
验交流会,明确了主攻方向是大搞有机肥料,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加强大面积化肥经济
施用的技术研究。会议根据东总农科所和部分农场多年试种绿肥的结果,肯定了小麦间
套绿肥增产不占季,是种植绿肥的方向。初步结论了大豆、小麦、玉米在不同区域的氮
磷肥施肥量和氮磷比例。这次会议对于克服当时农场因土壤种植年限浅而存在的盲目施
肥,起了重要作用。
1966年建立了以科研所为中心,l0个农场良种站为基点的垦区绿肥试验网,并确定
曙光农场为绿肥研究基点,由科研所派人去蹲点。
197l—1972年组织了兵团三师以连队科研班为基点的“5406”、“920 ”、“702 ”
三种菌肥群众性试验及推广活动。
1973—1977年,在进行绿肥研究同时开始恢复化学肥料的施用研究,开展了“黑土
地区大豆适宜氮磷肥比例”、“小麦施用稀土技术与效果”、“小麦用尿素拌种造成缺
苗原因的探讨”和“草炭、褐煤腐殖酸铵肥效试验”,有二名技术员主要承担。由于种
植绿肥肥效的肯定和机械化栽培技术的解决,科研所该项成果很快在垦区、黑龙江省和
吉林省农村得到推广,绿肥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亩,获1979年省农场总局二等奖。
1978年以后,红兴隆科研所的土壤肥料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系统开展了以小
麦、大豆为主的化肥合理施用技术研究,先后承担了农垦部、农牧渔业部的多项研究课
题,其中稀土农用效果的研究战果,获黑龙江省1980年技术改进三等奖;小麦施用稀土
技术,大豆种下侧5 厘米,深3 厘米的种肥施用技术,1984年被列为农场总局增产的常
规措施之一在全总局推广;小麦经济合理施肥研究成果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二等奖,1984
年被省农场总局定为常规技术措施,在全总局应用,并推广到新疆建设兵团。参加全国
稀土用化合物联合试验的大豆施用土技术与效果的研究获红兴隆农管局科研成果二等奖、
农场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大豆化肥经济合理施用技术研究成果获1987年农场总局科技
进步二等奖,红兴隆农管局科研成果一等奖,这些研究成果已被农场总局纳入常规措施,
使垦区小麦、大豆生产由60年代的按不同区域类型施肥,发展到小麦以水定产、以产定
肥,测土施肥和大豆的因土施肥。
在80年代前期还开展了草甸黑土培肥技术研究,获1984年农场总局科研成果二二等
奖。此外还开展了大豆与玉米的测土施肥、复混合肥新品种联合试验和推广,用硼肥防
治大、小变不孕技术的推广等,为红兴隆垦区粮豆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此,科研所
计钟程获1982年农牧渔业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授予的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奖
励;温发钧获1988年国家稀土农用推广先进个人二等奖和“全国稀土用化合物的研究”
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的主要完成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