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物施肥
第二节 作物施肥
一、小麦施肥研究
1、初摸小麦肥料种类及氮磷比
1962—1968年,科所承担了农垦部下达的不同化肥品种的肥效及使用研究。明确了
春小麦追施硝酸铵肥效最快,尿素虽含肥量高但迟效,碳酸氢铵易挥发,施后必须马上
覆土,不适宜大面积机械化追肥用。在氮磷肥的施用比例及用量上,通过1965年垦区化
肥会议明确提出:江南岗平黑土地区,一般氮肥应多于磷肥,氮磷比例为:2 —3 :1 ,
每亩施硝酸铵和过石13.5—16公斤;江北草甸棕壤土区,氮磷比例为1 :1.5 ,每亩施
肥量15—17.5公斤;完达山以南白浆土区磷肥应多于氮肥,氮磷比例为l :2 —3 ,每
亩施肥量10—12.5公斤。针对生产对大面积机械化施肥方法和技术要求,科研所于1965
年在友谊五分场样板田进行实验,提出:施化肥量6 公斤以下时,小麦可与化肥同位一
起播,下种必须有肥;6 公斤以上时,一部分应该深施。因此改变了麦田中高低参差不
齐,和黄一块绿一块的现象,使麦田全面高产。
2、探清尿素烧种原因
1975年以后,上级供应给垦区的肥料中硝酸铵被尿素代替,生产上出现了严重缺苗
现象。据此,科研所进行了小麦用尿素拌种试验,探明了尿素中缩二脲含量过高是造成
严重缺苗的原因。提出:要根据不同厂家生产的尿素中缩二脲的含量制定措施,当缩二
脲含量超过1.7%时,应严禁肥料与种子混播,并促出经济有效高产的剂量为每亩3—4
公斤,为生产起了指导作用
3、小麦施用稀土
1975年,红兴隆科研所参加了全因及黑龙江省稀土微肥试验协作网,由温发钧主持
“小麦施用稀土技术与效果的研究”。1975年开始试验。1976—1979年组织部分农场联
合试验,1980—1984年组织了红兴隆农管局各农场大面积生产示范,通过试验、示范,
明确了小麦施用稀土的方法,适宜土壤范围及增产效果。小麦施用稀土肥料,平均增产
8.9 —13.5%。该项技术成果于1983年10月通过省级鉴定,1984年开始被农场总局列为
小麦增产的常规措施,1984年12月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农场总局推广一
等奖,红兴隆农管局推广一等奖。小麦施用稀土技术在红兴隆农管局累计推广600 万亩,
创社会效益3 600 万元。
4、小麦测土施肥法
1980年科研所开始承担农垦部下达的“小麦化肥经济合理施肥技术研究”课题,在
计钟程主持下,该项研究以“测土施肥”为中心,以氮、磷用量和比例为重点,抓住了
肥与水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旱涝年份与小麦产量及土壤,肥料氮、磷之间的关系,得
出了许多经验参数用于合理施肥计算,并简化为化肥合理用量氮磷比例(P /N 值)计
算参数,经大面积(30万亩)推广应用,证明比过去的经验施肥法增产13.6% ,亩增收
10元钱。该项研究在手段上以盆栽自动吸水(把盆钵放在有定量水的水泥池子里,将生
育期分成总供水量300 —600 毫米,四个处理,使每个处理根据需要自动吸水),上边
利用可活动的塑料大棚进行人工控制水量。充分考虑了最大可控因子——水分对产量和
施肥的影响,并将土壤中与肥料中的氮、磷养料及其比值一起考虑,使该项研究达到黑
龙江省内先进水平,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1983年,计钟程将“春小麦经济合理施肥”中规定产量对供水的反应归结为“以水
定产,以产定肥”,又称“小麦测土施肥法”。1984年春在农场总局双总(总农艺师、
总工程师)会上被定为常规技术措施。农场总局科委主持编印了《小麦测土施肥》和
《北方小麦测土施肥法》材料下发到生产部门,并在红兴隆、哈尔滨举办培训班,在宝
泉岭、八五三、友谊等农场及建三江管理局专门介绍,还给合江地区(在集贤县)和黑
龙江省(在双城县)举办的培训班讲课。1984年秋又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已广泛
应用,小麦测土施肥法累计推广6 l00 万亩。
5、用硼肥防治小麦不孕症
红兴隆科研所计钟程,文革中被下放八五三农场后,1973年通过大量试验明确了小
麦大面积不孕症是由于土壤供硼不足引起。1979年他调回科研所后就向红兴隆垦区各农
场广泛推广了用硼肥防治大麦和小麦不孕的技术,在小麦不孕症常发地,施硼肥后每亩
可提高20—60%产量,红兴隆农管局农场每年用硼肥面积100万亩。
二、大豆施肥
1、初摸大豆肥料与氮、磷比
1962—1968年,科研所通过化肥品种及肥效,使用技术研究和大豆施用化肥最有效
时期研究中明确了在松花江以南地区大豆施用化肥量每亩15 —17.5 公斤,氮、磷比为
11.5:l为宜;松花江以南地区每亩施用5 —10 公斤化肥,氮、磷比1 :2 为宜;完达
山以南白浆土每亩施用12.5—15公斤化肥,氮磷比为1 :2 —3.5.施用方法上提出变同
位施肥为种、肥分开施,要求距种子5 厘水,深8 —10厘米。并且探索了大豆用钼酸铵
拌种的施刚效果与施用技术,1966年垦区开始大豆叶面飞机喷钼试验,并陆续成为生产
常用措施。
1973—1974年,由温发钧负责,初步探索了黑土地区大豆适宜的氨磷比;根际定氮
最佳时期是出苗后30—60天,并提出双层施肥比同层施肥增产,但由于当时没有分层施
肥机械而未能推广。
1975—1977年,经研究证明草炭、褐煤腐殖酸铵对大豆有增产作用。
2、大豆深施肥研究
1978—1980年,进行了大豆种肥施肥位置研究,提出大豆以种子3 厘米处或种子侧
5 厘米深8 厘米为较好位置,比同层施肥增产8.8 %,该项措施198l—1983年在红兴隆
农管局累计推广450 万亩,增产大豆l 800 吨,创社会效益292.5 万元,1984年农场总
局正式列为新技术推广项目。
3、大豆化肥合理施用技术研究
1980年红兴隆科研所承担了农垦部下达的“大豆化肥合理施用技术研究”课题,在
温发钧主持下,与友谊农场科研所、二九一、红旗岭、北兴、饶河、双鸭山、五九七、
八五三等农场实验站参加联网试验。负责生产示范推广的单位主要有红兴隆农管局生产
处、友谊、八五三、红旗岭农场生产科、友谊五分场、八五三农场二、六分场。
主要研究内容有:(1)在红兴隆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下探讨大豆的氮特磷营养点;
(2)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进行合理施用氮磷种肥的研究,即因土施肥;(3)
根外追肥以及和植保措施结合进行的施肥技术的研究。
在试验研究方法上,采取盆栽,田间微区和小区,大面积生产示范相结合,边试验
边推广。1981—1985年所内年度试验13次,田间小区联网试验30次,农场调查总结21份,
生产示范11个农场53个点次,生产示范调查材料28份,撰写有关大豆施肥论文19篇,其
中管局以上刊物发表8 篇,获管局论文一等奖2 篇,优秀论文1 篇,生产建议红管局大
豆因土施肥区划意见1 份。
该项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探讨大豆生长发育及其营养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上
壤肥力状况、气候条件、机械作业栽培水平与现状,明确提出了大豆经济合理施肥的主
要技术指标与相应的施肥技术,即大豆施肥应氮磷配合,以磷为主,以种肥为主,追肥
为辅,改同层施肥为测深施肥(种下侧5 深3 厘米),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的肥力水平,
提出不同的施肥量和氮磷配比,大豆因土施肥比经验施肥增产5.6—20.7%,根外追肥
结合植保措施进行,比不喷肥增产5.6—11.7%。
该项课题于1986年4 月通过农场总局科委组织的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研究
针对性和生产性强,方法得当,资料齐全,数据可靠,研究成果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这项研究成果的推广,对提高大豆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1983—1987年红兴隆管局各
农场累计推广面积164.5 万亩,共增产大豆16 614.5吨,经济效益996.87万元。1983年
3 月被农场总局科委评为科技改进二等奖;红兴隆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红兴隆管理
局大豆因土施肥推广一等奖。
在此基础上,1986年又承担了红兴隆农管局大豆分层施肥效果与技术的研究课题,
以明确不同土类的土壤采用分层施肥方法的增产效果,提出适宜的经济氮磷用量及比例,
该题1990年结题。
4、大豆施用稀土技术
1982年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承担了国家“六五”期间重点项目,“大豆施用稀土技术
与效果研究”,由科研所和农场总局农业处共同主持,组成了大豆施用稀土试验研究协
作组,有红兴隆所、八一农垦大学生理组、花园、友谊、青龙山、绥棱、八五一○、宝
泉岭、二龙山、五九七、查哈阳等农场实验站参加,进行了植物生理研究,盆栽及田间
试验。并组织了垦区各农场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
试验研究紧密结合生产,稀土混用除草剂,混用防病虫药剂的试验研究,都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经过40个试验点次,100 多个生产示范调查统计,大豆施用稀土平均增产
8.1 %。1985年11月6日由黑龙江省科委组织通过了省级鉴定。1988年农场总局推广面
积250 万亩,占大豆播种面积 25%。1982 年—1990 年农场总局各农场累计推广面积
1 527.5万亩,增产大豆16.3万吨,经济效益8 890.05万元,1989年该项课题获农场总
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5、大豆生长调节剂784—1应用技术研究。
1986年红兴隆科研所承担了红兴隆农管局大豆生长调节剂784—1的应用技术及研发
研究。由蒋和主持,友谊五分场、红旗岭、八五三、八五二、五九七、二九一农场和山
东农药厂参加协作研究。通过科研所内小区试验,盆栽试验,大面积生产示范,观测到
784—l拌大豆种子可以促进大豆根系生长,使根瘤增多,茎增粗,叶面积增大,提高光
合利用率,从而达到每亩可增产大豆8—15%的效果,7 84—1与磷、钾、钼肥合用增产
效果更佳。并进一步探讨了在不同水分(土壤及自然降水)条件下784—1 的效果,应
用剂量。植物生长调节剂784—1自1987—1990 年累计推广208万亩,增产大豆2 000万
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2 141.4万元。
6、大豆施用“防落素”、“抗枯灵”试验
1986年红兴隆科研所承担了红兴隆农管局“大豆施用防落素、抗枯灵的技术开发研
究”课题。通过1986—1988年小面积试验,防落素对防治大豆落花落荚,增加产量的效
果;抗枯灵对防治大豆灰斑病,改善品质有效果。1988—1990年在红管局农场20万亩大
面积示范推广。
三、其他作物施肥研究
60年代还开展了玉米施肥研究,提出松花江以南宜多施氮肥,氮磷比为2 —3 :1 ,
每亩15—20公斤;松花江以北氮磷比为1 :1.5 ;而完达山以南白浆土宜多施磷肥,促
进苗期及后期生长,氮磷比1 :2 —4 为宜,每亩化肥用量为15—17.5公斤。玉米集中
一次追肥的适宜期是8-9 叶期,追肥位置距玉米苗侧5 厘米,深8 —10厘米。
70年代结合玉米高产攻关活动,开展了玉米施肥量与方法的研究。
80年代,开展了玉米测土施肥参数的测定,玉米、水稻、甜菜等作物施用稀土效果
研究。试验表明玉米施用稀土可增产11.2%;白菜用稀土处理种子可增产9.3 —57.1%,
并提高包心率;甜菜施用稀土可增加块根产量8.0 —15.0%,提高含糖量0.5%左右;水
稻用稀土处理秧苗,可增产15—20%,提早秧苗返青和成熟,提高成熟率。红兴隆科研
所稀土农田效果的研究战果,获黑龙江省农牧局1930年技术改进三等奖。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上微肥和生长调节剂的种类繁多,为了研究适合黑龙江垦区应
用的种类,1989年红兴隆科研所分别承担了农业部课题“微肥及施肥技术的应用”和农
场总局课题“植物生长调节剂优化选择与应用技术研究”。1989—1990年完成主要土壤
微量元素含量背景的测查,并边试验边研制大豆、玉米、西瓜、甜菜等作物的专用多元
微肥。通过现行的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素、稀土、784 —l 、新胜—852 、促熟
剂、防落素、抗枯灵、小麦防午睡剂、平衡紊、综合微肥、2 ,4 —D 丁脂、金满利等),
在小麦、大豆、油菜三种作物的增产效果,改善品质,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对比试验,筛
选出最优的品种和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