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绿 肥
第三节 绿 肥
黑龙江垦区的耕地多数为60年代开垦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为40、50年代垦植的。随
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及用地养地的失调,士壤黑土层渐浅,结构变坏,有机质下降,土壤
普查结果表明;有机质以每年千分之一的速度递减,严重的达千分之三,导致土壤肥力
明显下降。为了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以获得农作物的持续增产,建场较早的农场,如
曙光农场,早在1953—1954年就在大面积生产中采用大豆做绿肥品种。为解决适宜的绿
肥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摸清种植绿肥的增产作用,1961年科研所承担了农垦部“绿
肥改土效果及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主持人为何三家。
一、绿肥品种引进筛选
1962—1967年科研所先后引进草木樨、紫花苜蓿、秣食豆、比碗豆、三叶草、苕子、
箭舌豆等七类200 多个品种,进行小区试验、示范、筛选。到1967年筛选出适合垦区东
部地区种植的二年生白花草木樨、民碗豆、茶秣食豆及紫花苜蓿四个绿肥品种,并在垦
区各农场及附近农村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绿肥改土效果与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
1 、1962—1979年,通过小区中间试验及大面积示范得到结果:绿肥的后效可持续
三年,后作第一年可增产30%以上,第二年、第三年在10%—5%左右,每亩周期增产粮
豆200 斤以上,降低成本l0%左右。
绿肥翻压后,给土壤增添了大量的有机质,养分含量(主要是氮、磷)尤其是速效
养分得到了很大提高。绿肥有很强的根系穿透能力及发达的根系,种植绿肥后,土壤发
渲,通透性增强,比重下降,疏松了土壤,翻压绿肥使土壤团粒结构增加,改善了土壤
的理化性状,为作物生理生化所需的土壤条件及产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种植绿肥给畜牧业增加了饲料和密源,且没有化肥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可谓工省效
宏。
2、栽培技术,研究出四个绿肥品种的大面积机械化种植方式及采种技术。
根据二年生白花草木樨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小麦间种草木樨或清种草木樨。其中,
间种为不占季绿肥,清种为采种田或瘠贫土壤急待改良的占季绿肥。根据民碗豆营养生
长所适宜的温度及雨水条件,采用麦茬复种,使民碗豆绿肥即不占季,又能充分利用秋
季的有利条件,得以繁茂生长,从而增加了鲜草产量,提高了改土效果。
牧草绿肥兼用,紫花苜蓿为多年生,种植后可作为牧草进行一年一至两茬割晒粉碎
或当年做饲草,第二年翻压做绿肥;茶秣食豆即可当年秋季翻压,也可秋季做饲草割晒
粉碎,并利用其根部固氮肥田,但茶秣食豆播期要晚于大豆,在当地以5 月末至6 月上
旬为宜。
由于绿肥机械化栽培及采种技术的解决,小麦间种草木樨,麦茬复种栽培民碗豆等
绿肥面积不断扩大,1969年推广到垦区外的黑龙江省及吉林农村,截止1978年底,共推
广绿肥面积2 000 多万亩,其中农垦系统为700 多万亩,获1979年省农场总局二等奖。
三、提高绿肥肥效的研究
1973年—1980年通过定位试验,小区试验及大面积应用验证,提出了北方高寒地区
提高绿肥肥效的途径及方法。
1、适期翻压
绿肥翻压适期应在其鲜草产量及养分含量的最高期,并结合当地的气象条件及作物
种植制度。在垦区小麦间种草木樨或清种草木樨、紫花苜蓿、茶秣食豆等以种植当年9
月下旬或10月上旬翻压最为适宜;春茬复种民豌豆以种植当年1 0 月上旬或中旬翻压为
宜。
2、提高翻压质量
在翻压绿肥时,必须深翻扣严,及时耙地保墒,使绿肥翻压后尽快停止呼吸,减缓
矿化速度,避免养分流失。
3、合理轮作
通过多年大面积推广及产量跟踪调查总结出:绿肥翻压后第一年种玉米,第二年种
大豆,第三年种小麦,对周期增产有利,即三年产量提高总数最大。在作物轮作制上,
可按麦(绿肥间种或复种)一玉米一大豆一麦(绿肥间种或复种);或麦一麦(绿肥间
种或复种)一玉米一麦(绿肥间种或复种)的轮作方式为佳。
4、合理耕作
种植绿肥当年应深翻,后效第一年种植玉米,浅翻或浅翻深松;后效第二年大豆茬
采取耙茬或耙茬深松;后效第三年小麦茬深翻,为一轮耕周期。这种耕作方式可控制绿
肥矿化速度,增强腐殖化过程,有助于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及后作对养分的最佳利用。
四、粮肥兼用豌豆品种的选育
为解决豌豆类即能肥田又能食用的问题,1977年开始采用“英134l”豌豆做父本,
比豌豆做母本的有性杂交,当年得到F110余粒。至1 980 年继续选育得30余株表现理想
的F4种子寄往福建漳州市农业局,繁殖得第五代,后经几年的选育推广,于1987年通过
福建省级鉴定,命名为“龙豌一号”。建议在福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其特点是早熟
高产、矮秆、秆强,亩产可达150 公斤(红兴隆地区)— —250 公斤(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