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综合研究

第四节 综合研究



1962—1966年,红兴隆科研所承担了农垦部、化工部下达的化肥经济合理施用技术
课题通过试验明确了适合黑龙江垦区的氮肥品种有尿素、硝酸铵;磷肥品种有过磷酸钙、
钙镁磷肥,氮磷混合肥料有磷酸二铵,为农垦部。化工部合理生产,分配化肥提供了科
学依据。
1965年,红兴隆科研所针对生产上大面积机械化作业特点,经过试验,就施肥方法
和技术提出了“四变”:即变粉状施肥为颗粒施;变地表施为条深施;变单品种为氮磷
混施,变同位施为种肥分开施(指大豆)。对当时生产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1979年,红兴隆科研所开展了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肥力定位监测和不同秸秆还田水
平下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研究,由汪炎炳主持。监测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性状诸肥力因素
的动态变化以及指示作物的生物学产量,品质影响等。在进行的六年定位试验研究中,
采取大田、微区和盆栽相结合所取得的成果和较先进的测试手段,获得了大量系统数据,
从理论实践上进一步阐明了秸秆还田,不断向土壤归还有机质是维持和提高地力,平衡
多种养分元素和提高作物品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并进一步肯定了小麦间种草木樨
是当前垦区粮草间作以培肥地力的较佳组配方式,并发现草木樨有活化硼及促进土壤有
机质更新等作用,另在绿肥品种搭配上有所发展。
该项课题研究,1984年通过技术鉴定,1985年获农场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年红兴隆科研所还参加了由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牵头的“六五”国家攻关课题
“高浓度复(混)合肥新品种联合试验推广”,1986年通过国家鉴定,同时计钟程与八
五三农场协作,完成了“5 EFYP—5 型种肥定比调配机”的研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22
台。该机将不同单质化肥或无机化肥和种子按设计比例均匀混配,达到二次加工目的,
破碎率小于8 %,比例可调,准确可靠,小时工效6 吨左右,适于与集约化机械作业配
套,其系列产品亦适合家庭农场,它比用木锨、铁锹等原始工具手工拌合的不仅速度快、
质量好,而且大大减轻劳动强度。该机1984年12月通过了由农场总局科委主持、农机鉴
定站参加的鉴定,获1984年农场总局科技改进四等奖。
附表:历年承担课题及参加人员表
历年承担课题及参加人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