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作物病害与研究
第三节 作物病害与研究
小麦赤霉病、小麦根腐病、小麦叶枯性病害,大豆根腐病、大豆灰斑病是黑龙江垦
区小麦、大豆的主要病害,造成粮豆严重减产。为此,科研所为掌握垦区病害发生,发
展规律,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粮豆的丰收,多年来开展了多项防病试验研究。
一、小麦病害研究
1、小麦赤霉病
合江农垦局科研所到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有关小麦赤霉病感染和防治规律的调查研
究,自1959年开始从未间断。小麦赤霉病的感染危害,遍及完达山山北、山南地区各农
场,常年感病粒率达5 —10%,八五四农场有时高达20—30%,给生产、生活和经济带
来很大损失。张天惠、辛明远等同志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并于1964年、1965年发表论文,
指出再次侵染、后期感染、人为因素作用引起的感染是感病严重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从
割、集、脱、晒、藏环节着手,是减轻小麦赤霉病感染危害的关键,机械扬选是减少麦
堆病和提高粮食质量的好办法。
2、小麦散黑穗、腥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与腥黑穗病是种子与土壤带菌,系统侵染,病粒完全不能食用,造成减
产。60年代生产上一直采用赛力散拌种,效果较好。但赛力散对人有毒,且积累于人体
内不能排出。为了寻找代替赛力散的药物,1971年郑敏在室内温箱、温室土箱里做了五
氯硝基苯、菲酯、二氯茶醌、敌屯松、二氯茶醌加福美双等五种药剂拌种发芽试验。提
出用五氯硝基苯杀菌作用好,种子发芽率高,霉烂粒率少,可以代替赛力散,其次是菲
醌(发表于《兵团科技》19 72 年2 期)。后在生产上有一定面积应用。
3、小麦叶枯病发生和防治研究
小麦叶枯性病对产量影响很大,1934年省农场总局下达科研课题,主持人辛明远,
参加人梁庆海、王宝云、于法连、林玉琼等。协作单位八五二农场(张瑞瑞),总局植
保站(王险峰)。
主要研究内容:(1 )病原菌种类和病害发生发展规律。(2 )病害与农业耕作栽
培技术及气象条件影响研究。(3 )小麦不同品种及不同品种类型与病害关系。(4 )
病害对产量的影响。(5 )药剂防治指标和药剂防治效果试验。(6 )杀菌剂与微肥、
生长调节剂等混用试验。
1984—1987年在科研所内和八五二农场设小区试验,在红兴隆、九三、牡丹江、建
三江等管局的一些农场进行大面积病害调查。提出侵染小麦叶部危害严重的病原菌主要
有根腐病菌、叶枯病菌和白粉病菌,一些年份叶锈、秆锈、颖枯病也有发生,在低湿地
细菌性黑颖病发生也很严重,因各年气象条件差异,一般减产10—20%,重者达30%以
上。叶枯菌源来自田间残株病叶,用电子自控孢子捕捉器在麦田进行孢子测定,6 月份
空中开始出现大量分生孢子,7 月中旬形成发病高峰。小麦重茬地、低湿地、追施氮肥
过多或密度过火时,小五叶枯病发生重,且高温多湿有利于病害发展。小麦品种间感病
程度不同,晚熟品种病轻,未发现免疫品种。6 月下旬—7 月上旬喷洒敌力脱每公顷0.6
公斤,可增产15.6%,防治两次增产24.1%;粉锈宁的防效仅次于敌力脱;杀菌剂与微
肥、生长调节混用防病效果更好。
到1987年该项技术已在农场2.1 万亩麦田大面积防治示范,平均每亩纯增收益5.07
元。其中,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八五三农场、创业农场等用飞机喷药面积达1.9 万
亩,亩增产6 —21%。
该项研究1987年11月通过了总局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鉴定意见:“课题立题正确,
在国内首次进行了对小麦叶枯病系统研究,取得了依据。在国内首次选出了高效杀菌剂
和使用方法,明确了药剂防治适期指标,在较大面积上应用,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此项研究成果不论在学术上、生产上均有较高的价值”。从1987年
开始,该项技术成果被省农场总局和红兴隆管局列为农业新技术推广项目,并获1987年
省农场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红兴隆管局一等奖。
4、小麦根腐病
198l—1984年林玉琼进行了利用粉锈宁防治小麦根腐病试验。证明用粉锈宁拌种对
苗期根腐病防治效果达97.2%;同时兼防散黑穗病;抽穗期叶面喷药防治后期根腐病效
果为60%左右,同时可增加千粒重2 —4 克。1987年八五三、创业农场喷洒粉锈宁面积
为1.3 万亩。
1990年,牛建泽、王宝云、邰树仁等继续对防治小麦根腐病的药剂进行筛选,对小
麦灵、瑞枯霉、种衣剂、高脂膜、爱农、福美双等药剂进行拌种盆栽和田间试验。提出
种衣剂、小麦灵、瑞枯霉拌种能提高保苗株数、根系发达,药效期长,防治效果达90%
以上,用福美双拌种可提高生产量10%,建议示范推广小麦灵与瑞枯霉。
二、大豆病害研究
1、大豆根腐病
1981年10月国家科委四局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签订“大豆生产栽培开发研究”项
目合同,大豆病害的研究列为第三项研究内容,合同签订后组织了垦区教学、科研、生
产廿多个单位参加的联合攻关协作组。
1981年4 月,由农垦科学院牵头,成立了大豆根腐病研究协作组。农垦科学院、八
一农垦大学辛惠普、刘义才为主持单位和主持人;红兴隆科研所和刘静茹为第一参加单
位和参加人,参加协作组的还有建三江科研所高惠东、二九〇、八五五、八五四、名山、
新华、八五〇、八五一〇等农场。研究内容为:(1)大豆根腐病分布与危害调查。(2)
病害症状类型及发病规律研究。(3)病害对大豆生育及产量的影响。(4)病源菌种类
及致病力测定。(5)不同耕作栽培措施与发病的关系。(6)品种抗病性鉴定,(7)
化学防治研究。(8)生物防治研究。(9)农业防治研究。协作组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分
工,并制定了统一的研究方案。红兴隆科研所分工承担了(1)(2)、(3)、(5)、
(6)、(7)等六项研究,由刘静茹主持,参加人有易万红、王宝云。
1981年同时,红兴隆管局农业处张云鹏牵头。组织了管局大豆根腐病发生规律及防
治的联合试验协作组,参加单位有红兴隆农技校(季连友)、友谊、五九七、八五二、
二九一、饶河、双鸭山、北兴等农场;红兴隆管局科研所和刘静妯为主持单位、主持人。
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设立病圃系统观察在自然发病条件下,根腐病的症状特征、发病
时期和消长规律;对大豆生育和产量的影响;不同播种期、不同温湿度、不同施肥量,
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耕作措施、不同化学除草剂与根腐病发病的关系;胞囊线虫、潜根
蝇及其它病虫害与根腐病的关系;品种抗病性鉴定;38种化学农药、60种组合配方对防
治根腐病的药剂鉴定筛选试验;石灰改土等。
经过3 年多点试验研究,摸清了该病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找出了通过药剂拌种
防治的简而易行的方法。刘静茹等人在课题研究总结中指出:大豆根腐病一般减产l0%
左右,病情指数每增加l0%,株粒数减少11.7%,百粒重减少1.9 %,产量减少13.6%;
大豆根腐病随着温度升高、土壤湿度增加而加重,播期过早、播种过深、重茬、迎茬病
害加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或增施磷肥可以减轻病情,单施氮肥可以加重病情;大豆潜
根蝇等根部虫害造成大豆伤口。有利于根腐病菌侵入,加重病情;大豆品种间抗病性有
明显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品种;微量元素肥料硼酸、钼酸铵等可提高大豆抗病能力,
减轻根腐病危害;多菌灵、福美双、克菌丹、拌种双等几种杀菌剂拌种,可以提高大豆
保苗率,减轻根腐病病害,防治大豆苗期灰斑病。其中多菌灵与福美双混合用,多菌灵
与克菌丹混用效果最明显。为了提高拌种质量,增加种子着药量,用药剂加水湿拌或加
钼酸铵湿拌,以及加适量柴油等措施,对大豆安全。
1983—1984年红兴隆管局推广用药剂拌种防治大豆根腐病应用面积336 万亩,平均
增产11.3%,亩成本仅为0.36—0.39元,该项总增大豆7 000万斤,总收益l 968 万元。
1985年1 月该项课题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鉴定意见;该项研究填补了我国大豆
病害研究的空白,为大豆增产做出了贡献。选题符合生产急需,措施简单易行,切实有
效,经济效益显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由于红兴隆科研所和刘静茹在该项科研课题中所做的贡献和实际所起的作用,被认
定为总局攻关协作组第三主持单位和主持人之一。
大豆根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课题随“大豆高产栽培开发技术研究”获1985
年省农场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
步三等奖,授奖人刘静茹,易万红为参加人。
2、大豆灰斑病
1962年由张宝善主持对大豆品种抗病发病规律研究。1965年辛明远进行防治研究。
1983年由刘静茹主持进行发生与化学防治研究。并主持红兴隆管局八五二、北兴、五九
七、二九一等农场参加的,用多茵灵、实力克斯、甲基托布津、苯菌灵、瑞毒霉、萎锈
灵等农药除治的联合试验,参加人易万红,1985年因主持人工作调动,此项课题没有全
面完成。
多年来,发表于各级刊物上有关植物病害研究,试验总结、调查报告、论文共14篇。
其中7 篇获省农场总局植保学会、红兴隆管局农学会优秀论文奖。